把孩子送入哈佛、布朗、芝大,帝都妈妈说,原来牛娃爬藤应该这么规划!
最近,北京2023/2024学年的升学基本尘埃落定!今年,北京地区共拿到了163枚“藤校+Top10综合大U+Top10文理”的offer,全国第一!
👇滑动看推榜单👇
怎样才能培养出这么出色的孩子?海外大学申请背后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如果目标留学,K12小初高究竟应该怎么规划?选择公办还是民办?
中考在即,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公立国际部还是民办国际化学校?
家长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最佳拍档”,支持他们不仅拿下名校offer,还要成为一个能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人?
所以在今年北京“择校季”+“升学季”里,我们特别为真棒粉丝们举办了一场帝都名校长见面会。
5月19日(周六)13点半,重磅邀请到6位顶流公办国际部、民办学校校长和升学指导:
北京四中原校长、现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 刘长铭
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程丽
北京凯博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刘煜炎
北京鼎石升学辅导总监 蒋小波
Beijing Nova Academy校长 毕舒蕾
北京赫德学校执行董事 林悦
既有海淀、顺义、朝阳的学校,也有AP、A Level、IB学校,既有公立国际部、也有民办双语校,还有美高中国校区。涵盖了几乎所有北京家长感兴趣的学校类型!
其中,101国际部和鼎石我们刚刚已经介绍过,妥妥的北京公立国际和民办顶流!这次他们将为北京家长从公民办不同的角度解读教育规划和升学规划。
前不久,我们刚刚采访了鼎石今年拿下耶鲁、斯坦福、达特茅斯、卡内基梅隆以及杜克的学生,公开了他们活动和规划,值得参考。
刘长铭校长是北京四中原校长,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爸爸真棒”曾经采访过他,关于这个时代还该不该提倡快乐教育、公办民办怎么选等话题,至今来看仍然适用。金融界润泽也是这几年来发展势头很猛的学校,懂得都懂。
凯博的剑桥校长刘煜炎博士更是“爸爸真棒”的老朋友,曾带出53位牛剑学子,40年改变无数孩子一生。
Nova诺维是近年来北京民办学校的一批“黑马”,连续4年都有藤校录取!被誉为“开在中国本土的美高”。此前“爸爸真棒”曾对毕校长有过采访,家长可以提前了解一下。
赫德是北京家长心目中的口碑学校和创新学校!今年首届12名毕业生100%斩获了世界前50名学校录取,人均offer6封!包括拿下5枚G5、12枚USNEWS前50、10枚“王、曼、爱、华”、14枚港大、悉尼、墨大……实力不容小觑!
这个“教育天团”组合,将现场面对面解答家长最关心的择校问题:
我们还特别增设家长现场提问环节,直接向校长问出你最想了解的问题。
为了能聊得深入,本次活动无直播,无回放。仅限80人,先到先得。感兴趣的家长,请扫码锁定席位👇
在讲座前,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此前“爸爸真棒”北京一场线下活动的精华内容——哈佛、剑桥和芝大妈妈,以及普林斯顿学姐,详细解读了自己孩子的择校逻辑、长线成长规划、申请细节,还站在美国院校校董的角度,解读了美国大学申请的底层逻辑。参会的家长都大呼“干货满满”“意犹未尽”。(想要了解更多她们的故事可以点击阅读)。
第一批美高小留学生,本科全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顶尖美高Tabor Academy校董和Blair Academy国际理事会理事的Nini
DIY申请美本,女儿进入布朗、儿子进入哈佛,深度研究美本TOP30、英国G5等海外名校的金融从业者王晓玲;
博士毕业于斯坦福,本科毕业于清华,两个儿子分别进入剑桥和芝大,自己还写了《成长树家庭教育法》《魔鬼老大,天使老二》两本畅销书的诸葛越
关键词一:了解背后逻辑
择校背后选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分享人:@普林斯顿学姐Nini
在规划和申请名校前,我们还可以从学校的角度来了解名校录取背后的逻辑——为什么美国学校除了看分数,还那么重视社会责任感、活动等等?
一旦家长理解了顶层逻辑,就更能清晰地知道孩子应该怎么准备申请。
美国是一个突出个人的国家。比如我的母校Tabor Academy,它的命名就是来自于创始人Elizabeth Taber,还有哈佛、普林斯顿等,都是基于一个创始人或者创始家庭。
他们希望把自己培养孩子的教育理念回馈给社会,所以捐钱、捐地,创办学校,并且经久不衰地维系下去。
那么这所学校承载了什么?是这个创始人或者家庭的DNA和价值观。
价值观没有好坏。我经常和家长说,你选择一种教育、一个学校其实选择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家长可以思考一下,到底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去藤校和顶尖大学?是想孩子未来有个倍有面子的学历?还是为了找好工作?你是否认可它们的价值观?哪些价值观更适合你家孩子?
这才是美国大学的择校逻辑。
而为什么美国大学要在乎社会责任感?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
▽▽▽
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美国大学的学费一直在涨价,甚至有的学校一年要8万美金了,但仍然覆盖不了大学的成本。所以学校的经费从何而来?
是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捐赠”。
学校发展部门希望在读学生以及毕业生都能回馈学校。我从普林斯顿刚毕业时,学校发展部老师就告诉我,1块钱、10块钱都是钱,你要养成给学校捐赠的习惯。
当年谷歌的两位创始人都来自于斯坦福,在学校完成了很多谷歌前期的研究,谷歌在2005年上市的时候,斯坦福获得了近4亿美金。
学校就像是一个天使投资人,它的商业模式就是靠一代代学生和家庭的传承和捐赠。
所以它在评估学生的时候,一定会看他未来能带给学校的价值,当然这个不仅仅是资金,也有声誉、影响力、专业领域的资源和知识等可以为学校发展带来正面推进的点。
如果学生在申请的时候就展现出这些价值点的潜力以及回馈与感恩的态度,那么可能就是学校喜欢的。
从这个逻辑上思考家长就能明白:
因为能力强的孩子未来有可能创造第二个谷歌;
因为这意味着学生将来有可能回馈母校;
因为你可以运用学校所有的资源,从而使得你和母校的链接更深厚;
因为如果不匹配,你在这所学校不一定能过得舒服,从而你的成功几率就不会很大,那么未来给学校做贡献的几率也不会大。
这样思考是不是会让你对美国大学的申请逻辑更加豁然开朗?
此外,家长还要考虑美国的整体大环境。
现在的美国非常关注DEIBJ(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Inclusion包容,Belonging归属感,Justice正义);
会在意一些少数群体的声音,不管是种族、宗教还是经济实力方面的少数群体;
很多大学开始去精英化,比如越来越多的学校表示在录取的时候不再看legacy(传承)——之前如果家里有哥哥姐姐在学校,那么弟弟妹妹申请时肯定有优势。
基于这样的大环境,家长和学生要注意按照新的逻辑去准备。
还有一个小tip:当所有人都开始同质化的时候,比如都去申请CTY、YYGS等项目时,这些项目能赋予学生的独特性可能就降低了。
还是要基于自己孩子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去规划,而不是人云亦云,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关键词二:勇敢做自己
不要功利地看待申请,把它当成一次成长的契机
分享人:@哈佛、布朗妈妈王晓玲
在我家有一个非常一致的认识——
相比用学校排名来定胜负,我们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勇于探索、热爱学习、敢于挑战、温暖有趣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担当的人。
当我们经过两个孩子的大学申请、深入理解了名校录取的底层逻辑后,才发现:“勇于探索、长期坚持、独特有趣、有利他心”这不正是大学招生官希望学生具备的特质吗?所以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追求卓越,更强调和注重的是——“以人为本”。
尤其在大学申请阶段,孩子要展示出一个真实独特的自我,靠“短期投入”或者“美化提升”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有反作用,那么“以人为本的长期规划”应该包含什么呢?
每个个体天然存在禀赋和兴趣差异,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发现和发展他所热爱的方向--
如果没有明确的兴趣点,那么就广泛尝试然后逐渐做减法,帮助孩子去寻找挖掘;
如果孩子很早就显露了某方面的兴趣,就尽可能为他创造更多机会深入探索,哪怕这件事看起不是主流的学习方向。
我的感受是,很多“小众但出彩”的活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课业没有什么关联,但因为是孩子真实所爱,能够立体生动地展现出孩子的个人特质,让他从千人一面的申请者脱颖而出。
所以,不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归结到是否对申请大学有利上来,不能为了申请大学而盲目跟风去做活动,更不能为了填满活动列表而去做很多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应该坚持做孩子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情,即便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和申请大学没有关联。
“做真实的自己、寻找热爱方向”才是成长的功课,在每个阶段都能够做到,大学申请就会水到渠成。
家长可以提供观点和建议,但永远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初高中阶段的孩子,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日渐凸显,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判断、解决问题,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家长要注意,不要剥夺孩子学习和尝试的机会。
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敢于担责,这些技能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学习试错,一时一事的选择错了不会影响太多,但是能不能具备这些品质却关系到整个人生。
所以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其实大部分时候,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正确的决定。
在姐弟俩大学申请的准备阶段,我们也曾面临过许多难以抉择、纠结的时刻,比如申请策略的决定、放弃和坚持哪些活动、是否要为了更高的GPA放弃挑战最难的课程……这些事就像“彩票选择”,没有机会重来。
讲个故事,我家两个孩子的大学申请策略都很激进,比如弟弟,放弃了“录取率更高、但具有绑定性质”的ED藤校机会,选择了REA+RD申请方式,这对于申请目标是排名前十的大学来说,是非常冒险的。
因为进入RD阶段,录取率比ED要低2-3倍,美国本土的竞争就已经白热化,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录取率更是低到匪夷所思,即便你有前20的水平,也会因为竞争的不利地位落到排名非常靠后的学校。
所以我试图说服弟弟选择更稳妥的ED方式,他回答我说:
后来我们选择了尊重孩子的意愿,最后的结果证明了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注:ED-Early Decision,申请者一旦被录取,必须接受该学校录取,无法再考虑其他学校;REA-Regular Early Admission,RD-regular Decision,申请者被录取后依然可以选择其他学校,根据美国历年公布的数据,ED录取率比REA和RD都要高)
申请大学的时候,“社区服务和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学生要通过做很多活动来展现自己对社会的关心和回馈。
其实,即便没有硬性要求,家长们也希望孩子未来可以成为关心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与前面提到的教育初心一脉相承。
在长期坚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拥有了想要推动和改善社会的情怀和能力,逐渐从参与者变为主导者和推动者。
2020年春节的时候,姐姐已经申请完大学,在等待放榜,这时新冠疫情爆发了。
女儿和几位同学看到新闻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自发成立了“守护白衣志愿小组”,他们是全北京、甚至全国范围最早开始行动的中学志愿者团体。他们立刻分工,申请募集资格、推广募集信息、成立宣传公众号、资源采购对接、捐赠对象联络,一系列复杂安排有条不紊同时启动,效率之高、组织之有序让我深感佩服。
△女儿参加藤校马术比赛
孩子们从下午一直忙碌到除夕凌晨,创造了24小时就收获捐赠超过20万的记录,为13家医院提供了4万余件物资,解了一部分医院的燃眉之急。
姐姐的行动让我们深感骄傲,即便这个活动并不能对大学录取结果有所帮助,但是她所自发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备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使我们深感欣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召唤和使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是青年们的责任。
今年的申请季已经开始放榜,有一句话想送给正在努力申请和等待结果的莘莘学子们:
关键词三:长期主义
每个家长都需要一棵“成长树”
分享人:@斯坦福学霸妈妈诸葛越
我们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孩子在18岁离开家的那一天,我们能很放心地让他到远方去读书、进入社会,成为一个能活得很好、很优秀的人。
有了这个目标,我们以终为始看18岁之前,到底应该培养孩子怎样的技能和心态?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参考几十年来教育和学习领域的研究精华,把它们总结成了一个“成长树模型”,将孩子需要的所有能力浓缩成4个层次、16个具体的技能模块。这4个层次分别是:
基础技能
综合技能
成长心态
身心健康
这些都是一个人需要拥有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学校是学习基础技能的好地方。
比如数理技能,包括数理化计算机等学科,也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孩子常常会被贴上标签:这个孩子有理科头脑,那个孩子没数学才华。
其实数理技能完全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从建立数字概念(启蒙期),到训练逻辑思维和对数理概念的理解(少年期),之后培养抽象思维、建立知识框架(青春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又比如阅读,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如果父母只能教一件让孩子终身受益的疫情,一定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阅读之上的。
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从做好亲子阅读(启蒙期),到培养孩子自主阅读(少年期),再到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终身阅读(青春期),每个阶段家长都要重视。
像我家老大喜欢科幻小说,读了上百本科幻小说,在高中的时候对他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4-18岁孩子成长路径图
学校一般不直接培养孩子这些能力,但这些能力最终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成就。
我在做管理人员的时候,曾给员工做过很多培训,我问他们,你们都是清北毕业、奥赛冠军,为什么还是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后来我发现,人能够做成一件大事的能力,其实是综合技能,包括人和人的沟通、合作,以及从无到有的规划和创造等。
这些综合能力不是说孩子在学校不用学,等长大后进了公司突然就能学会的。而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跟着基础技能一起发展。
我曾经在斯坦福大学校友群里做过一项调查:“在与GPT共处的AI时代,孩子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校友们的答案几乎都是和成长相关的品质与技能,比如好奇心、批判性思维。
唯有具有成长心态的孩子才能适应不确定的未来:使命感让孩子有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目标;自驱力让孩子在困难面前,还能不断向前;好奇心让孩子享受探索的过程;批判性思维让孩子能自我适应、自我进步。
△诸葛越与两个儿子在悉尼
它位于“成长树”的顶端。
哈佛的一项著名研究成果表明,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最聪明或者最有钱的,而是感到自己价值的人,有很多好朋友的人,和他人有最亲密关系的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自信、乐观,我们也希望孩子在不可避免的挫折面前有韧性。
这16个模块,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全部,我自己也不能。它的背后还有一些家庭教育的三个底层原则可以遵循:
比如给孩子真心的、专注地陪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了解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学习并保持兴趣;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先冷静,不要把自己的不自信变成给孩子的压力;
小时候,家长多做一些,小孩少做一些;随着孩子长大,他往前走,而家长就可以往后退了;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想了解更多诸葛越老师关于“成长树”的理念,可以阅读她的新书《成长树家庭教育法》
「 写在后面的话 」
各位名校家长和学姐的分享,想必会对您和孩子的择校、规划、升学之路有所启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