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通又炸开锅了
正式回应争议。
作者 I 杨继云 杨文静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最终,滴灌通发布了一封全员信。
起因是4月底,滴灌通提出的一份“领头羊”计划,提出鼓励员工独立创业,公司为其配资。很快,“滴灌通让员工出100万给公司创业”的消息流传出来,滴灌通再一次站上风口浪尖。
随后一场风波上演,且被舆论简化为:“滴灌通要求员工带资100万上班”。
投资界获悉,5月13日晚间滴灌通向员工发出全员信,回应外界争议。对于“领头羊计划“,滴灌通表示仅是针对业务骨干的激励计划。鉴于前期的运作,现在“组织市场的钱,市场的力量,开始真正攻克投资小微门店这一全球的历史难题。”
针对外界人员调整传闻,滴灌通也作出说明:“相应地,公司将不得不取消或调整部分岗位。”
员工带资100万上班?
滴灌通回应了
先看此次争议的焦点——员工带资100万与公司共同创业,这个类似于“员工强制跟投”的机制。
4月底,滴灌通内部上线一个新政策,让员工进行独立创业,员工自己出资100万,再加上公司配资900万,共同成立SPV,SPV再反向雇佣该员工,组建团队帮助SPV持续挖掘优质资产至滴灌通澳交所挂牌,以此创造投资机会及回报。
根据网传内部草案,这个计划由员工自愿报名,成立的SPV需向滴灌通提供“净收入”分成——在滴灌通回本前,SPV需分出70%,而在滴灌通回本后,比例降为35%。也有奖励机制,除去分成和运营成本后,剩下的资金可以自由分配。
对此,草案中提及了回本进度:
2024年底5%,2025年底40%,4年后即2027年6月底回本100%。完成回本后,公司会返还员工的100万业务运营资金;但如果不幸SPV清算了,员工要一起承担损失。
让每个员工都在公司内部创业,真金白银共同承担风险,消息一出引发了大量争议。
正如反对者表示,“向员工募集资金就像是‘最后的疯狂’,多年前地产公司的常规套路。”也有人表示欢迎:“有信心找到优质资产,也有意愿承担可能的风险,才有机会获得超额收益。”
在昨晚的内部邮件中,滴灌通正式对外提出他们的“领头羊计划”,并解释了其中逻辑——
为了帮助业务同学迅速成长为领投人,公司决定推出“领头羊”计划,精选一批优秀的骨干,分成若干小队,由公司出资,团队跟投一部分,形成一批侧重点不同的专业投资机构,分头探索不同领域的投资策略。
在滴灌通看来,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熟悉大消费的专业投资者,但他们对于如何用收入分成进行投资,感到陌生,他们需要有人来引领和说服,提供方案设计、收入管控、配资、估值、交易等。能够引领他们的人,就是“领头羊”,这些人是滴灌通过去几年培养出的投资拓展团队前线的业务员。
“第一阶段的市场引领者,只有引领基金一家,第二阶段,市场需要更多的引领者。”
据悉,该领头羊计划已经在实施。社交媒体有爆料称,“不报名的员工会被调岗或离职”。对此,滴灌通也从侧面进行了回应: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我们必须要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对公司的管理产生的阵痛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公司组织架构也需要跟着调整,相应地,不得不取消或调整部分岗位。”
“是不是滴灌通没钱了?”
这样的变化有迹可循。
今年初,滴灌通宣布已经全面专注交易所运营,更多地做“裁判员”和“服务员”,更少地做“运动员”, 让更多的市场力量来共同攻克小微融资难的问题。
正如全员信中提及——滴灌通已经全面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内部称之为“二级火箭”启程:
在“一级火箭”阶段,滴灌通用自己的钱,自己的力量,测试滴灌通模式的可行性——在投资小微门店这个历史性难题面前,借中国数位化革命的成功,闯出一条新路,为世界建立样板。
而在“二级火箭”阶段,滴灌通凭藉前面的成果,完成了滴灌通澳交所市场建设的基础,开始组织市场的钱,市场的力量,开始真正攻克投资小微门店这一全球的历史难题。
第一阶段的探索,我们不仅创设了一系列收入分成产品,并打造了保障产品运营的ARM系统、交易所系统,以及配套的全流程系统、演算法模型、风控体系等等。投资门店超过13000多家,累计金额超过40亿人民币。
所谓“二级火箭”由三个核心组成:导航系统、动力系统、护航系统。导航系统即前面提到的“领头羊计划”;动力系统内部名称叫“中央交易系统ETF”;护航系统涵盖四大新功能:资讯披露、估值、风控和投后资产管理。
滴灌通提到,“二级火箭”将为澳交所带来全新的阶段面貌,具体的设计已经基本成型,下一步还需要与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相关各方充分协商,目标是今年下半年逐步向市场推出。
但正如外界猜测:通过领头羊计划,如此大张旗鼓面向员工“募资”,滴灌通发生什么了?
对此内部邮件回应:大家会问,“是不是滴灌通没钱了?是不是前期投资效果不好?答案也很明确:不是!我们在探索的对全世界都是一个新的领域,没有我们的勇敢和无知,没有人会做这个大钱投资小店的事。”
尽管滴灌通在邮件中强调:“公司将坚持尽可能让转型给同学们带来的影响减至最小。”但争议依旧如影随形。
还待时间验证
滴灌通的出现,因两位金融圈知名创始人而极具关注度——港交所前CEO和摩根大通中国区前主席李小加,以及东英金融集团创始合伙人、开创了中国“红筹股”上市模式的张高波。
一个为人熟知的版本是,创办滴灌通的想法,在李小加掌舵港交所期间就产生了。彼时李小加意识到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传统金融工具不匹配,对此,他找到了一个“非股非债”的办法——也就是日后饱受争议的“收入分成”模式。
简单说,这是一种基于收入的融资模式。核心产品为每日收入分成合约(Daily Revenue Contracts,简称DRC)。DRC非股非债,投资方不要求创业者出让股权,也无需企业承担固定的还款义务,而是按照企业未来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分成,作为投资回报。
(图源:滴灌通白皮书)
2021年,滴灌通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后正式成立。
“滴灌通”的名字灵感来源于以色列的滴灌技术,这一技术让以色列从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了农业强国。新公司化而用之,希望将资金活水有效滴灌到作为经济“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中。
大佬加持,滴灌通发展异常迅速。2022年3月,滴灌通宣布拿下7000 万美元B轮融资。此后,滴灌通迅速实现“百店计划”。而在2022年12月,滴灌通澳交所被澳门特别行政区批准设立,2023年8月正式运营。
同一时间,滴灌通宣布完成4.58亿美元C轮融资,据滴灌通官方披露,这一轮融资股东背景多元而广泛,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和大中华等地的新进和原始股东,包括大型长线投资机构、私募和风投资金、大学捐赠基金、互联网平台、零售消费集团等。
此后,滴灌通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快,争议愈加激烈。其中,作为一个新的金融模式,“非股非债”突破了此前的认知逻辑,融资模式和法律监管上临着诸多难以解释的地方,关于滴灌通如何定义自己;靠什么盈利、覆盖损失;如何应对风险;是否是监管套利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最为轰动的一场质疑来自加华资本创始人宋向前,彼时他在各个平台发文,质疑滴灌通及其运营模式:
“很遗憾我看不到滴灌通的任何公益属性,也没看出他有任何创新之处,本质上还是个高利贷,是个升级版的P2P。”
此事一度掀起金融圈论战。后来,滴灌通联合创始人及主席李小加以及行政总裁张高波专门召开线上新闻发布会,公开回应相关质疑,解释称滴灌通的投资者都是机构投资者,而非个人投资者,也没有借贷行为发生,所以不是P2P。
但争议从未停止。当下中国一二级市场走到了十字路口,滴灌通的诞生究竟是超越华尔街、史无前例的开拓,还是潘多拉魔盒里放出的未知物种,至今仍没有定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附回应全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