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审美与民间的恶意
清华的校庆,在网上遭遇恶评。很多人评论”昏暗的色调,阴森的音乐,缓慢的步伐“”校庆氛围乌烟瘴气”“清华大学应该降为二本”……
今年是113年校庆,官方没有大办,图片都是普通校友拍的。
同一个风景,路人照和摄影师拍的肯定不同。专业摄影师用机位、构图,可以营造氛围,但路人的手机拍的,就显得很一般,没有气势。
另外,清华的校庆的确办的节约。套仪仗用的白队服也是2009年时,任何细节最终都会在镜头前呈现出差别。
还有一个原因是,巡游安排的是太多了,据说学生们都是四五点就起床,一天要游十几个点。几个表演下来,有点没精神很正常。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此次校庆流出出来的气场。
清华这次校庆搞得不大,是小规模的,民间、自发的氛围更多。有音乐会、校友游园会、文艺演出。学生自己跳一段舞,排练一段等等。这些民间的氛围,气场,不符合民间审美。
在民间的审美中,清华一定得是宏大的、整齐的、强调力量、秩序和统一,一种国家主义的恢弘,或者更直白的说,一种官气。
但这次清华没有展示这些,相反更多的是学生的、自由的、青春的这些气息。
不宏大,缺乏官气,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弱者气。一旦露出这些气息,就会被瞧不起,被diss,觉得很低级、低端。在现在的网络舆论场,一旦露出了弱者气息,被diss之后,就有愤怒跟随而上,然后,打着宏大愤怒的名义进行欺辱。再加上此前“清华就是美国人才的培训基地”等传言,“清华校庆没有国旗”这类谣言就顺势而上,获得巨大的流量。
如果这次清华校庆是逢十的大庆,办得恢弘,各级领导莅临,一定不会在网上被恶评,被造谣;那怕别有用心的人造谣,受众也不会跟进,因为那种官气,自然会抑制他们的行为。
所以,说白了,清华的审美没有问题,但网络舆论却是欺软怕恶。特别是某程度上的虎落平阳,就更会被欺。本质上,这是对权力的服从和对弱者的欺凌。
类似的例子很多。短视频的受众,搞不清楚清华的行政级别,政治地位,就像有人不明白新京报、澎湃、南方周末这些报纸的性质一样。然后,恶意就滋生了。最新的例子,是丘成桐所遭遇的围攻。
这种恶意,是我们社会的基础变量,它影响着我们的未来。我们身在其中,眼见它逐渐蔓延,却又毫无办法。
热文回顾: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
往期回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