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美国花28年跟踪68个孩子后发现:抢跑不是捷径,是弯路。

美国花28年跟踪68个孩子后发现:抢跑不是捷径,是弯路。

5月前
在中国,超前教育已经不是新鲜事。家长们越焦虑,越热衷于抢跑。但抢跑埋下的恶果,可能最快会在三、四年级爆发。到底怎样的节奏最适合孩子成长?答案藏在几百年前数学家们的一个实验里,一起跟着家长君来看看吧。
文|立正妈妈
From 蓝橡树
微信号:blue_oak

有人说,中产阶级的娃,是中国学业压力最大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当代最不满足于现状的群体。


经济学家德普克和齐利博蒂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指出——

经济不平等、教育回报高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专断、更“鸡血”,更喜欢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中产焦虑”的蔓延不无依据。

90年代以来,贫富悬殊的差距迅速拉大,“少子化”又使得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大幅度增加,一方面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孩子的期望值提高,一方面现有的地位如到手的鸭子,担心到孩子这代会飞走了,心态上更输不起。

患得患失,进退失据的焦虑下,“抢跑”就成了中产阶级父母最热衷的教育行为。


01.
中产阶级家长的焦虑
正在揠苗助长地伤娃

中产阶级的家长,是吃到教育红利的。

最早一批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进入事业单位,拥有福利房、铁饭碗的家庭,大多都是好好学习逆天改命的第一代大学生。尽管进入90年代后,工作不包分配了,但是人才市场上的“唯学历论”,依旧使得大学生身份是香馍馍。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中国家庭信奉的育儿宗旨。

鸡娃、刷题、抢学位,并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早在二十年前,第一批高知分子就打响了学业竞赛的第一枪。只是那会的鸡娃,都是关起门来的各自努力。

而来到如今诸国混战、百家齐鸣的“战国时期”,则是因为“普通大学文凭找工作已经不管用,985、211是标配,考研读博才能出人头地”,教育的军备竞赛不再只是考,还得考得更好。


内卷卷出了天际,不仅要求成绩突出,还得多才多艺。

家长要求有多高,孩子的课业表就得有多忙。奥数、英语、国学等知识学科是必不可缺的,钢琴、舞蹈、游泳、绘画、航模、编程等才艺是镀金添彩的,一个都不能少。

这一代的孩子是才艺最多、知识量最丰富、眼界最宽广的一代,却也是自由最少、玩乐最少、童年最少的一代。

国内一部纪录片《起跑线》,7岁女孩汤笑嫣报了多少个兴趣班?

她身后的海淀妈妈神情疲惫,却又略显自豪地回答——“从小到大,十几个吧…… 我告诉你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从周一上到周日呢。”


“快点快点,来不及了”、“咱不能输在起跑线”。从小到大,挂在妈妈嘴边的这些话,从早上到晚,连轴转的排课表,就是女孩成长的底色。看似丰富多彩的课表,实则单调黯淡的童年。

三五好友,爬山下水,摸鱼摘瓜,跳皮绳、丢手绢、滚铁环、跳房子、捅马蜂窝,或者独自一人坐在胡同门口晒晒太阳,发发呆……这是许多70后、80后美好的童年回忆。基本撒野玩到初三、高三,才开始悬梁刺股冲刺一下。

但当70后、80后成为父母后,鸡娃的列车裹挟所有人。学位房炒到了天价、好的幼儿园、托班都要挤破脑袋,甚至动用社会关系才能进去。“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掏空这代人的钱包,牺牲掉了孩子的玩乐时间。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

现代的孩子,每天早上七八点坐到教室里,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周六、周日又被各种培训班占上了。这样的生活不是一天,而是12年!

关键是,有些家长为了抢跑,2、3岁就开始送早教、上培训班、做幼小衔接。牺牲掉孩子仅有的几年无忧时光,把这12年延长再延长。

一眼看到头的童年只有“卷”,孩子不抑郁谁抑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9-2020国民心理健康报告》

02.
抢跑为王?
催熟的尖子生,往往后继无力


抢跑、鸡娃、内卷,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杀人于无形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家长们深信只要起步够早,跑得够快,就能让孩子取得胜利,却常常忽略了用短跑的战术,指挥马拉松的比赛,注定输多赢少。


曾经80年代的上海,出过一位名叫张方的神童。13岁时就成为上海首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风光无限。在别人刚小学毕业时,他已经来到最高学府读大学,妥妥赢在起跑线上。


但20多年过去了,这位昔日的神童却连一份正式的工作都没找到,偶尔还需要父亲的接济生活。超高的智商,滞后的情商,无法与人良好的合作,让他在工作中屡屡碰壁。


后来接受采访时,他声音哽咽地说——“我最后悔的是没按正常的年龄上学读书,也不会让儿子走我曾经的路。”



同样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他一位“神童”身上,著名的心理学博士贺岭峰说过这样一个现象——

“70年代,高考刚恢复那会儿,为了集中培养人才,中科大创立了少年班,招收了一群12、13岁的孩子上大学。


但目前过去40多年了,当初这群孩子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


“少年班”的超前教育曾经风靡一时,却在现实中培养出一群高分低能,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更是负分的“天才”。


不仅没能让天资聪慧的儿童获得平衡发展,还剥夺了他们应有的童真和快乐,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拔苗教育”的弊端凸显,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毒害儿童”?


最终,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口诛笔伐”后,13所大学的“少年班”在争议声中相继取消,只留下中科大和西安交大。


贺岭峰老师对此给出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我们老觉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学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关键时期,早了也没用,晚了也没用。



你把孩子该学习这个能力的时间,用来做另一件事儿,他这方面的能力就没有了。


比如上初中,孩子们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社交。


但大人往往会跟孩子说:不要乱交朋友,你(专心)学习就行了。等他上了大学或是毕业后,父母就会发现问题严重了:这些孩子因为情商低,社交能力差,人际交往处处碰壁,最后恶性循环,慢慢把自己变成了社恐。”

大量催肥的种子虽然快速长大,但后期却可能造就“空心病”的娃。


该学生活自理能力的时期,他们忙着练琴、下棋、跳舞;该培养与人交往能力的时期,他们忙着辗转各个培训班;该培养三观和视野的时期,他们忙着升学、竞赛、抢学位。

3岁的孩子学6岁的东西,6岁的孩子学15岁的东西,何时才是头?为了取得先机而抢跑,后继无力却可能落后更多。


一辆只强调速度,忽略其他功能的汽车,在该转弯时无法转弯,在该刹车时不懂刹车,分分钟就会偏离轨道,冲出马路,掉落悬崖。

03.
超前教育:看似走捷径,实则是弯路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天上地下”,这是在小学阶段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事实上,越是抢跑得快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看似遥遥领先的一二年级,到了三年级却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对此,耶鲁大学曾经做过一项40多年的跟踪调研,结果显示:


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其中,9岁,是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一年。

9岁以前,学业的难度只是逐年增加一点点,9岁以后,却是跨越式的提升。尤其进入四年级后,学习不仅难度剧增,而且要求孩子使用新的思维,新的抽象观念,去思考和运用从前的旧知识,发展新能力。


而抢跑得越早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死记硬背、提升知识储备上,对想象力、创新力、逻辑思维、阅读理解等能力的培养越欠缺。四年级后,成绩山泥滑坡般大幅下降,恰恰是因为家长早期能力培养的方向错了。



日本著名的脑科医师、作家和田秀树,曾经提出了“九岁之壁”的概念:


9岁后儿童的脑重增加就很少了,所不同的是脑细胞内部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大脑进一步趋于成熟。这个阶段,分化孩子的不是知识储备量,而是学习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养成。


美国从1976年开始,持续跟踪68个孩子的启蒙教育,长达二十年。调研超前教育到底会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


这些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地区的孩子被分配到三种不同的课堂中:

A.传统型:这类课堂不提前教授任何书面知识,以游戏和实践为每日教育与孩子互动;


B.混合型:拥有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选取美国高瞻型课程High Scope,在课堂中会做作业;


C.学科教授型:直接传授知识,作业量大,有考试和分数区分,这就有些类似国内的课堂。


研究结果表明:4-10岁期间,A与B组的孩子学习水平差不多,而C组孩子有明显优势。超前抢跑为他们带来了学业成绩上的领先。


但提前学的优势仅仅保持了几年,当来到15-23岁期间,这三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已经看不出区别。


但研究结果最颠覆我们教育观的还不仅仅是抢跑优势的有效期短暂,更重要是,只专注于学习和写作业的C组孩子(超前教育那组):社交能力更弱,情感能力更低,更容易叛逆,抗挫折能力更差。


实验的数据显示:只进行学科教育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与人产生摩擦,患上情绪障碍。他们的犯罪率也比学龄前只游戏,或者综合学习的孩子高3倍。



无独有偶,早在50年前,德国组织过一个大型追踪研究:挑选50个以游戏为重心的幼儿园,50个以学科训练为重心的幼儿园作为对比样本。结果发现——


超前学习的孩子优势只能维持在4年级,之后就开始直线下滑,从成绩到心智,远不如同龄的孩子。


为此,德国制定的《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准进行教授专业知识的原因。因为他们深信,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好事情。


如果孩子的大脑接受过多的填鸭式教育,就会变成电脑存储器,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了。


那德国的幼儿园学什么?


安排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工作,如何为市民服务;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安排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在瓜果收获的时节,跟老师去采摘……



这恰恰是教育的本心:培养一个健全的人,而不是培养一台高分机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曾说——“我人生最主要的东西都是幼儿园学到的。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04.
最快的成长捷径: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人生,有没有最快的赛道?


“直线最短,是否预示着跑直线最快?”


这个答案看似一目了然的问题,在当年曾经数学届引起过纷争。1696年,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向全欧洲发出公开挑战,解决伽利略当年留下的世纪难题“当一个球,从同一高度的斜坡滚落下来,什么样的坡滚得最快呢?”


包括牛顿在内的几位大神都加入其中,最终给出的答案颠覆普通人的认知——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 “两点之间,直线最快。”



简而言之,让球滚得最快的,不是直线那个坡,反而是走了些弯路的曲线。


这个划时代的隐喻,恰恰揭晓了“人生无捷径,越快捷的路线不代表越顺坦的人生。”


当家庭条件差不多时,大家为了孩子都愿意倾囊而出,那么孩子基本在同一高度。于是,为了跑得更快,许多家长只能选择跑得更早,抢占斜坡上更靠前一点的位置,希望借着高处的冲击力领先于人。


可是,跑得早,是否就能跑得更快更远呢?



让我们来看看,最终,斜坡上哪个球最快到达终点?


不是黄球。没有最快。


伽利略用“四球落地”的实验揭露了抢跑真相:四个球会同时到达终点。


也回答了“抢跑的出路在哪?”这个问题。


人人都越爬越高,越跑越快,最后却往往殊途同归。



中产阶级跟风式的鸡娃,源于内卷。


而科学家们曾经用水稻的种植来解释“内卷”这个词:


有限的土地,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耕种时,耕种模式就会转为精细化。但是精细化耕作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无论人们怎么拼命努力,水稻产量都无法增长了。


简而言之,内卷带来的“精细”地机械化重复,并不能够再产生新的创造力和多样性。


当前排的人都着急站起来,当身边的人都在加速度,如何保持住自己的教育节奏,是每个家长都要修炼的一课。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比较,扛得住诱惑,等得起花开。相信孩子,相信厚积薄发的力量,更要相信生命的多样性。


养育孩子犹如种树,允许他经历一些风雨、走一些弯路、有一些留白,让他有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追求自己的个性,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才能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相关新闻

马斯克第12个孩子曝光:母亲是Neuralink女下属;月之暗面回应进军美国市场;北京预计2031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邦早报哈工大学霸陈慧祥:前往美国6年后,被人发现吊死在实验室火了! 国产"三蹦子"在美国的道路上合法,美国小伙:少走30年弯路最新报告:毕业5年后美国这些专业收入高,快给孩子转方向“Alpha 乒乓”来了!学了 1.4 万个对拉球,谷歌乒乓机器人球技横扫大部分选手!网友:4 年后代表美国打奥运去过日本后,他发现:“美国真是肮脏又恶心”美媒称TikTok"太天真":花数年保护美国数据安全,却没逃过这一劫写在高考前夕:属于中国孩子的路,是更多还是更少了?[啊哦]"加拿大糟透了"!大叔移居美国30年后坦言:以前自豪,现在自卑!一见面眼泪就忍不住了!中国双胞胎姐妹被两个美国家庭收养 10年后重逢现场所有人都哭了唏嘘|老加拿大人移民美国30年后怒喷:加拿大现在糟透了,以前自豪,现在自卑!"加拿大糟透了"!大叔移居美国30年后坦言:以前自豪,现在自卑!入侵200名孩子的手机后,美国研究发现了一个心碎的共性......入侵200名孩子的手机后,美国研究发现了一个心碎的共性南航的瓜:少走20年弯路的少年!王军霞:退役移居美国,3个孩子3个爹,如今成人生赢家在美国住了60年后,老妇竟得知自己不是美国人…在美国住了60年后,老妇竟得知自己不是美国人!中产家庭暑假账单曝光:原来我少走了好多年弯路……想在未来5年置产?这是5个最佳美国城市中国双胞胎姐妹遭遗弃,被2个美国家庭分别收养!10年后团聚,人生轨迹竟惊人相似最新名单:这是美国最危险的10个州97年后,美国追授林徽因学位:一代建筑大师被误解的一生老人给美国纳税50年,快退休时才得知:你不是美国人,没退休金了!....啊?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