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手将两个孩子养成“废物”后,知名校长悔悟:太优秀的孩子,是一场灾难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最近这段时间,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李柳南所写的《妈妈的悔过书》。
她曾是韩国的知名校长,一双儿女在她的高压教育下,出类拔萃。
可当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她的两个孩子却突然让她大失所望:
哥哥突然提出了退学,每天只想呆在家里玩游戏,摆烂。
妹妹也开始厌学,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了疯地撕毁衣服和书籍。
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把两个孩子养成了这样。
直到她回顾了很多两个孩子幼年时期的事情后,突然醒悟:
原来,是自己专制、高压的教育方式,喜欢用情绪教育孩子和喜欢用言语打压孩子的行为,一步步把孩子给养废了。
她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硬逼着孩子优秀,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场灾难。
她决定改变自己,不再逼迫孩子、控制孩子、打击孩子,想尽办法去疗愈两个孩子。
最终,两个孩子被她成功治愈,重新燃起了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李柳南与子女
看完她和两个孩子的这段经历,我想到了一条特别著名的人性法则:
“顺着人性做事,逆着人性做人。”
大概意思是说:
顺着人性做事,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建立亲密关系和提高效率。逆着人性做人则可以帮助我们突破自我。
这句话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也尤为适用。
如果我们想要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生硬逼迫吼骂,而是要学会顺着人性养孩子,逆着人性修自己。
顺着人性养孩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习惯看到很多家庭,顺着自己的性子去养孩子,比如:
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为孩子规划好人生的每一步,上什么学校,发展什么兴趣爱好,甚至干涉孩子长大后的婚姻家庭;
肆无忌惮地对孩子发脾气,脱口而出地贬低孩子、打压孩子……
却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实: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渴望自由、渴望尊重、渴望成长的生命。
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理论:
我们除了满足孩子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外,更重要的是满足孩子的成长性需求:
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获得他人认可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需求。
我们只有满足孩子的成长性需求,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发挥才能,实现自我。
01.
归属感、认同感和价值感的需求
还记得江苏宿迁,一个小男孩考试只考了7分,爸爸高兴地买了1000块钱的鞭炮庆祝。
结果,这个被爸爸鼓励的小男孩在不久后的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57分进步神速。
而另一个平时成绩数一数二的学霸男孩,却在父母的责骂、打击和高要求下一听到看书、写字、拿笔等字眼就会情绪崩溃,有时还会突然浑身抽搐,倒地,生生被逼成了“癔症”。
两个同样都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一个越来越好,一个越来越让人揪心。
究其原因:
一个在父母的鼓励下,得到了内心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价值感的满足。
一个在父母的打击和高要求下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
“赞美是每颗心都向往的温存。”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美。
父母的肯定和赞美,是孩子价值感和认同感的来源,也是孩子向上动力的来源。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也通过实验证明:
“与表现拙劣受到惩罚的动物相比,表现出色而受到奖赏的动物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效果也更持久。”
所以,我们能否让孩子保持持久的热爱和兴趣,能否让孩子拥有源源不断地向上的动力,靠的从来不是打击、严厉、和惩罚,而是让我们的孩子永远看到希望,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是可以的,是被爱的。
孩子生来就带有向上的能动性,对生活和成长充满了积极和热爱。
如果我们错把打击当激励,把惩罚当教育,把逼迫当成爱,我们的孩子不仅不会变得更好,反而会觉得自己不配变好,没有动力变好。
我们只有想尽办法让孩子在认同感和价值感中获取能量,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一路向上向好。
02.
自由和尊重的需求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曾经说过:
“我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儿子的头上。”
儿子小的时候,他一心想让儿子考上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
为此,他严格管控儿子的学习,逼着儿子按照自己的规划成长,哪怕他知道儿子一点儿也不喜欢复旦。
等到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他心如冰窖,儿子的成绩别说上复旦,差点连一所普通的大学都上不了。
他只好无奈地接受现实,选择让儿子顺其自然。
结果,令他意想不到的事却发生了:
当他不在管控儿子后,儿子竟然爱上了学习,还考上了全球顶尖院校——伦敦商学院。
他不禁感叹:“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事实也确实如此,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秩序,他们最终要靠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我们不能永远搀着他们走路,只有顺应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走自己想走的路,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奋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所说的那样:
我们要努力满足人的三种心理需求——自主、胜任、联结,才能增强人的内在动机,促进外部的动机内化。
父母过多的操心和干涉,不仅会损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胜任感,削弱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会让孩子在没有自我,没有价值感的持续痛苦中,失去成长的力量。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自我追寻的过程。
我们只有把尊重和自由还给孩子,顺应他们的天性和兴趣,他们才能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自己鞭策自己,超越自己。
逆着人性修自己
我还特别想分享心理学家贺岭峰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被女儿的数学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你们家长是不是觉得生完孩子就没事了。
我们要求孩子写完作业后,家长要检查签字,你检查了吗?
你知道你女儿同一道数学题,已经错第四遍了吗?你怎么做家长的?”
被老师训完以后,贺岭峰的心里很不好受,但他回家后没有训斥女儿,而是对女儿说:
“老师说你最近的卷面比以前整洁多了,学数学的态度也比以前端正和认真了,就是希望你以后做题的时候,多验算,这样成绩才能提高。”
贺岭峰说自己之所以不训斥女儿,是因为他深刻地知道:
老师的指责是老师的情绪问题,自己的难受是自己的情绪问题,与女儿无关,不能让女儿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作为父母,总要帮孩子扛点什么。
确实,养育孩子,眼里就得容一点沙子。
孩子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完全朝着我们的期待成长,我们想要养好一个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特点,接纳孩子的不足,同时努力克制自己的焦虑和情绪。
糟糕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情绪的宣泄口,肆意去攻击孩子,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好的父母,却会成为孩子的容器,接纳孩子的不足,保护好孩子脆弱的心灵,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把孩子身上的焦虑和恐惧转化为轻松、温暖和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不用情绪教育孩子,消耗孩子的内心能量,是每一个父母该有的自觉。
记得教育专家罗佩也曾说过:
“父母有情绪很正常,让谁压抑情绪都不可取,但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学会积极暂停。”
所以,当我们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刻意提醒自己不把坏情绪带回家,不迁怒孩子;
如果孩子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想要发火时,可以先管住自己的嘴,停止发飙,停止训斥;
接着,迈开自己的腿,火速离开现场,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来稳定情绪,避免孩子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
我们只有稳得住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控制得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才能用绵而有力的教育赢得孩子的心,成为优秀的父母。
育儿先育己。父母先把自己修炼好,孩子才能越来越好。
有句话我非常认同:洞悉人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奥义。
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是洞悉人性的高手。
他们既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所求,顺应孩子的需求、又能克制和筛除自己不好的习惯和行为,他们一边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土壤和养分,一边让自己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和力量,他们向内修自己,向外成全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互相成就,让教育绽放出了最好的样子。
所以,学会顺着人性养孩子,逆着人性修自己,育儿就不再是难题。
树妈说:
文章之后,还要跟姐妹们说个大羊毛福利。之前很多姐妹经常留言咨询孩子和家庭的各种问题,涉及到叛逆、厌学、拒绝沟通、闹情绪等等方面,也有妈妈反馈自己控制不住脾气、总是焦虑。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 点击查看更多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