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六岁娃放弃上海国际学校,入读新加坡政府小学,我后悔了吗?”
▲ 新加坡眼,点击卡片关注,加星标,以防失联
要说这两年最火的低龄留学目的地,新加坡一定榜上有名!网上更是流传着一种说法:“不想卷,就带娃到新加坡读书”。
这段时间2025的小学报名开始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妈妈会在群里咨询关于问题,新加坡教育真的如想象中那么香嘛?
群友核桃妈妈说去年自家娃在幼升小的关键期,选择带娃切换赛道,趁着新加坡留学热潮来到新加坡,在这里成为一名政府学校的小学生。
问起带小学娃来新加坡念书,是种什么体验?
经历了半年的上学体验,核桃妈妈特别感叹:有真香的体验,也有一些骨感的现实,原来在新加坡读书并没有想象种那么简单。
是什么让我动了让娃出国的念头?
出国前,孩子在上海公办幼儿园,正处于幼升小的关键期,经常会和身边一些家有小学生的妈妈在交流。
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作业做到晚上9、10点钟的比比皆是,刷题、背书、练字,每天就是在作业和成绩中博弈。
邻居小姑娘,在我们眼里一直非常优秀,从小自学游泳,网球,就看小红书的教学视频,然后下水做动作,让她妈妈用手机拍下全程,再回放看自己纠正动作。
就这么聪慧的一个小姑娘,老师却因为她的数学成绩相对在班级落后,就在五一期间打电话给家长,让他们假期不要出门,在家里多刷几套卷子。
就是这样一个大环境,让我心里也开始跟着打鼓。从小就被“逼”成这样?那未来的求学路还长着呢?!
后面,我和老公一起算了一笔账。上海的国际学校一年学费23万左右,这还仅仅只是学费,还要算服装费、餐费、补习班的费用…各种费用一加减,一年50万的预算都很吃紧。
而且那几年因为YQ原因影响,许多外教离开中国的时候,这个时间点进国际学校,性价比实在极低,不如出去留学。
所以我们把目光瞄向了国际学校,希望可以通过“转轨”给孩子换来没有那么压抑的学习氛围。
多方对比,我们决定去新加坡留学……
因为新加坡离中国5小时飞行距离,没有时差,生活环境各方面都比较相近,而且食品安全、基础教育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
入读新加坡政府小学半年
感觉“真香”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新加坡读了半年的书,体验非常好。最明显的有两点:一是孩子变得开心了,二是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新加坡这边小学部下午1点半就放学了,也没什么作业,让孩子有了更多时间可以玩乐;而且上课的形式也比较灵活,各种电子产品化教学,让孩子有更多想法可以去实践,老师也比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夸奖为主,孩子会在学校感觉很开心。
新加坡的政府小学是双语教学的,除华文课以外,孩子几乎就没有说中文的机会,所有的事情要用英文解决,所以很自然的英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再来是消费,新加坡这边的政府学校学费一个月是935新币(约5000人民币),还有一个Student care的托管是每月262新币(约1397人民币)加上每年书本、衣服和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算下来可能有个9~10万人民币。可能也就国内二梯国际学校的学费门槛费。
(图注:中国学生属于最后一档)
沉静式的英语环境,对比国内的双语教学水平和价格,新加坡政府学校,那妥妥的性价比之王。
还有课外班,就更便宜了。之前在国内给孩子报的街舞课,一节也要400+,这边在社区中心报的街舞课,一节200不到,就结果来看,没有什么差别。
对比后,发现一些不足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新加坡的小学虽然没有作业,但是压力却不比中国孩子小。上名校、学区房在本地人当中的存在也丝毫不弱于中国。
在新加坡,虽说政府小学部分三六九等,但其实各种小学都有排名,很多本地人甚至从怀孕开始就为以后小学报名做准备。
然而,即便上了排名靠前的名校,也并不代表着后面一路就有了保障,新加坡的分流来的似乎比国内更凶猛!咱们不谈GEP的天才班考试,就常规升学体系下,分流从小学6年级就开始了,也就是常说的小六会考。
由新加坡教育部举办的一项国家统一考试,从考试成绩再将孩子们分为四个级别,成绩最好的直通名校,成绩中上的会进排名靠前的中学,读4年制快捷班;成绩中等的读普通学术班,而剩下一部分人则会被分到5年制的普通工艺班。
这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机制,通过层层选拔,找到全国最聪慧的学生,再通过制度性倾斜的优质资源和机会,将这群本就底子极好的苗子,培养成活跃于上流社会的精英。
这是新加坡教育一直奉行的“因材施教”,用一次考试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流,然后提供不同水准的教育资源和发展道路。
愿景是美好的,希望每个孩子可以在各自的教育层次中会遭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但不可避免的是,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歧视。当分流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一条“直通车学生>快捷流学生>普通学术>普通工艺”的鄙视链,自然成型。
新加坡CNA电视台的纪录片《Regardless of Class》
所以学科卷也是隐形存在的!
其次是中文教学蜻蜓点水,在当时坚定的选择带娃来新加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语教学,觉得可以让孩子学好英语的同时继续学好中文,毕竟中文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学的语言之一,还是希望她从小可以打好基础。
但来了新加坡之后,我开始发现,依靠学校的华文课很难达到母语的水平。学校的教学内容非常简单,这一个学期学完了,总共认识的字还不到10个,更不要说古文、诗词了。
孩子现在经常会在说话的时候中英文混搭,因为很多中文词汇她会经常想不起来怎么说,比如照顾,她会说帮我take care一下,比如鲸鱼,她会问我那个海里那个whale,大恐龙鱼中文怎么说。
研究过孩子的华文课程,主要是为英语母语的孩子来设计的,希望他们可以在小学阶段掌握基本的汉语能力,认识,会说;而对中国孩子来说,就是蜻蜓点水,很难实际提高中文,更别谈传统的文学素养。
给个图直观对比一下:
(图注:每天早读,天都还是黑的)
AK丨编辑
HQ丨编审
核桃日记 | 作者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
视频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查看更丰富的内容!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突发新闻,可关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