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改变命运吗?
今天是高考日。
面对莘莘学子,以及望子成龙的家长,我要说一句残酷的实话:
“教育改变命运”,时至今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有害的,会给很多家庭造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资源错配。
我们小时候学的课文《陈涉世家》,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无数人,后来据说被删了。
高考的本质功能,不是教育,而是筛选。
必须承认,作为筛选机制的高考是非常成功的,东亚形成了不同于欧洲贵族世袭制的科举社会。
科举、高考,是违反人性,是不全面,是有很多制度缺陷,导致范进中举式的悲喜剧。但就一条不可替代的好处,就是公正,大家一律按分数录取选拔。
一旦被选中,就鱼跃龙门。金榜题名,乃人生四大喜之一。这也是传统的民间共识。
科举制度,筛选机制,不是为教育成才,而是为分享权力,皇权向社会各阶层有限开放,促使阶层流动,最终目的是稳固江山。所以,唐太宗看着鱼贯而入的士子们,得意自语道:“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
这个逻辑在新中国依然成立。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高考就是红色科举制,从社会中公平筛选精英种子进入体制。
80年代的大学生,那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看看录取率和人口占比,百里挑一,堪称人中龙凤。那时候的大学生,比现在的研究生还金贵,成功率与古代中举差不多。
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入大学,即享受干部的身份和待遇,不但大学免费,国家还每月发放补助和粮票。一名大学生的补助甚至比很多农民家庭劳作一年的收入都高。
毕业也无需到市场找工作,根本没有市场,国家统一分配,那时没有考公考编,大学生直接分配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一进入就是当青年后备干部培养,第三梯队,相当于现在的管培生。
那时候,一个村考出一名大学生,全村喜庆,排流水席,张灯结彩,如同过节,如果是清北或其他985,那可能连县领导都得上门祝贺。
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想要摆脱农村户籍,实现家族阶层跃升,上升通道只有两条路:一是参军,一是高考。
所以,在90年代之前,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才成立。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科举,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但90年代之后,游戏规则完全变了,中国由计划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轰轰烈烈展开。
大学扩招,一开始的政策目标很单纯,就是刺激内需。因为当时转型期,国企全行业亏损,东南亚金融风暴,内外需双重萎靡,经济不太景气。
中国的高等教育覆盖率,从70年代末的2.2%提高到近50%。扩招后的大学生,如果按照以前的筛选标准,90%以上根本是上不了大学的。于是,大学教育从精英过滤变成大众普及,大学生的金字招牌开始黯淡,由权力选拔走向市场选择:
扩招,数量激增,硕士满街走,本科不如狗;
学费,不再全免,仅对贫困家庭助学贷款;
就业,不再包分配,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
上岸,不再当然进体制,还需考公考编,二次筛选;
…………
学位贬值,势不可挡,本来大学扩招的副作用肯定会暴雷的。没想到,阴差阳错,歪打正着,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
全球化红利,滚滚而来,世界工厂,订单飞雪,钱淹脚面。扩招政策一下转化成工程师红利,天佑中华,神来之笔。
90年代扩招后的新大学生,最大的幸运是赶上这波时代红利,毕业不愁没工作,大公司待遇高,创业出奇迹,买房就躺赢,当年牛人谁热衷考公务员呀,那是收入低、没出息的象征。
此后就是一路高歌,职位年年提,收入年年升,房价年年涨,以至于这二十年中产阶级形成了极度乐观的预期,误把运气当成了能力。
其实,不是教育改变命运。
教育,改变不了命运,是WTO和全球化改变了这代人的命运。
现在,一切都变了,打回原形,回归本原。高等教育带来的收入提升,边际效用越来越低,所谓“寒门无贵子”。
高等教育的流水线上,本科生、研究生的供给越来越多,而社会能提供的高收入岗位,与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相关。
尤其今年,超过1000万应届毕业生,青年人口失业率高企,博士考编当城管,学霸应聘当村官,这种新闻屡见不鲜。
随着内卷继续加剧,孔乙己只能脱去长衫,天之骄子下沉到基层工作,与贩夫走卒为伍,到工地搬砖,去工厂拧螺丝,回老家搞乡村振兴,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当然,最后鼓励考生一句:放松一点,轻装上阵,还是要努力,万一成功了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