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高考的神童女孩,现在怎样了?
咱们国人对神童的青睐,仿佛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每逢高考出现个神童,大家都要竖起耳朵、睁大眼睛多看两眼。
大概大数据也考虑到了这点,又到高考季,这两天我频频看到高考神童的推送。其中有个故事让我格外难受。
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易文,2007年出生,9岁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为172分;10岁时在商丘工学院的单招考试中,以352分的成绩被录取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大专生。
在张易文考上大学的那年,13岁的安徽神童盛一博考取了清华,攻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但张易文在当年的话题讨论度却远远大于盛一博,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盛一博是神童,而对于“张易文是不是神童”这个问题则颇有争议。
有人认为小小年纪就能考上大学的张易文是个神童,但有人认为张易文的成绩并不算好,纯属是被“人工鸡出来的”,就是炒作。
再把两人的求学经历详细展开一下:
张易文,从来没有接受过常规的学校教育,4岁会读书,9岁参加高考成绩为172分,10岁自考大专成绩为352分,单从成绩来说,肯定算不上好。
而盛一博呢,4岁读小学,7岁读初中,10岁上高中,13岁高考成绩645分。并且他在12岁时获得过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总决赛银牌。
张易文确实算不上神童,只能说在学习上的资质还不错。
那是谁给张易文打造的神童人设呢?
这就不得不提她的父亲张民弢。
而有趣的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张民弢对外很少说女儿是个神童,还强调“神童不神”。他说“神童”是媒体给的,他没有炒作。
既然他认为女儿并不是神童,又为何如此着急地让女儿早学快学,又为何把女儿赶到“神童”的赛道上呢?
我在他公布在网上的一个视频里找到了答案。
这个视频发布于今年2月份,视频里张民弢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开始阐述自己私塾的办学理念。
他的开头依然是:
“我女儿9岁参加高考,10岁考上大学。”
显然,张易文现在还是父亲的招生门面。
接着,张民弢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提倡让孩子提前学。我这才知道,原来张民弢小时候也是“神童”啊!
张民弢自述说,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由于他从小身体瘦弱,成了班里被霸凌的对象。为了保护孩子,父亲就趁着假期给他补课,就这样五年制的小学他用两年就学完了。而且成绩非常好,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成绩排在乡里第二名。
就这样,他顺理成章地上了初中,随后父亲也成为这所中学的校长,他再也不会受欺负了。12岁上高中后,张民弢的成绩也一直很好。而那些正常上高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满脑子都是谈恋爱,成绩自然就不好。
基于这样的人生经验,他给出了一个总结:
孩子要尽早成才,赶在青春期前。不需要孩子太聪明,正常资质加努力就可以,因为学校教育都是知识性记忆,只要够听话、能认真背书和刷题就行。
但成绩一直很好的张民弢,上了一所怎样的大学呢?
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个迷,“哲学系”“教育学”“北大”“汉语研究”,每一个名头都很响亮。但每每被人问及学历时,张民弢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承认也不否认。
在一则媒体采访中,他承认学历有杜撰的部分,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办学,有太多人询问学历的事情了。为了给自己增加说服力,他只能不停地在简历上加码。
他说,自己曾在北大蹭课,上过一门“语言比较学”的课程,老师问“为啥选择这门课”,学生的回答很是让人失望:
“陪对象来的!”
“这门课容易修学分!”
这样的学习态度,让想读却读不成的张民弢非常不满,他在朋友圈里信誓旦旦地说:
“蹭课生可以开研究所,正经北大生只能去卖猪肉。”
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蹭课生的他是在认真专研学问,而真正的北大生却在混日子。这话也并非全无道理,的确有很多大学生无心学术,但有些旁听生却刻苦学习。比如我们都听过的,北大一个保安靠着日复一日的努力拿到了北大文凭。
但张民弢所做和所说的有很大差异。
先说说他自己。在北大蹭课和立志后,他在人工智能语言上的研究并没有什么成果,之后,他和妻子定居商丘,科研的梦想就此搁置。
在女儿的教育上,张民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急功近利。媒体采访中有几个细节。
当5岁的张易文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会识字和四则基本运算后,张民弢就开始指导女儿学习初中课程了。
那女儿到底有没有学会呢?
张民弢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只要能复述出课本上讲的东西,会做课本上练习题,就算会了”
“我不会的题,她也没必要会”
这很符合张民弢对自己求学经历的总结:
听话、背书、刷题。
很快,张易文学完了初中课程,9岁又开始学高中课程。不到一年,张易文就参加了高考,但只考了172分,没到大专线。
张民弢一边高呼“学习不应该是件有压力的事情”,一边把女儿送进了高考集训班。第二年张易文没有参加常规考试,而是走自主招生路线,考进了离家不远的商丘工学院。
周围不少人说,孩子这么小,与其上个大专,不如再学几年考个更好的大学。但张民弢认为,“最终目的是读博士,所以就别计较大学在哪里读了。”
就这样,10岁的张易文进入了大学。
由于她本就瘦弱,再穿上尺码过大的军训服,在同学中显得更加矮小。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反正我脑子里是这四个字:“不合时宜”。
可张民弢看到的却只是“女儿10岁上大学”这个名头背后的光环。他甚至认为,这个比考上清华、北大还要有意义。
但这个意义,是对他的意义,还是对女儿的意义?
对传统学校教育,张民弢充满了厌恶。他说,在女儿出生后,自己就萌生了办私塾的念头。理由是,不让孩子受到传统教育的摧残,要让家长看到教育的多元化。
但与此同时,张民弢又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开办私塾前,他是开培训班的,接纳的孩子五花八门。为了“不让女儿受到污染”,他决定把培训班关停。
他对入学的家长和孩子都有要求。首先,家长要认同他的教育理念。其次,孩子要思想纯正,积极向上,无低级趣味。
这里的“低级趣味”包括很多:打手机游戏、吃零食、看无聊电视剧、没有规矩……
这种筛选机制一直持续到张易文上大学。
他不认为女儿的同学中有“益友”,哪怕是关系很好的室友也不行。这种不喜欢和他所说的“大专和清华没什么不同”又自相矛盾。
同学们相互加微信,但张易文连个手机都没有,只能带电话手表。张民弢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老师和同学加他微信,他再通知张易文。
他把社会看成了一个大染缸,极力避免女儿沾染半分。
可张易文真的能完全避开吗?
他想让女儿多看看《平凡的世界》,但张易文说“看不懂”。她最喜欢的是《哈利·波特》和唐家三少的小说,张民弢还有个儿子,儿子最喜欢的是《查理九世》。
他想给女儿创造一个快乐、自由的王国,鼓励周围的人都来赞美女儿,他认为这样女儿一定很快乐。
但进入大学后,张易文再也不能只受到表扬了。对于自己的专业,张民弢说这是“对人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专业”,但张易文却反击“做电工能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即将进入青春期又离开了父亲王国的张易文,开始顶嘴、反驳父亲。
2020年,张易文勉强从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家里的私塾做助教,每个月能拿到两千元的工资。
照片里的她剪了短发,慵懒地坐在椅子上,带着一帮年龄更小的孩子读书。
我只是觉得很可惜。张易文虽然不是天才,但智力大概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9岁那年进高考集训班时,老师说她接受能力比较强,测试显示能跟得上课程。
如果张民弢能再耐心一点、再多给女儿一些夯实基础的时间,大概率她能考上个更好的学校,而不是匆匆大专毕业。
如今四年过去了,我终于又看到了这对父女的消息。今年17岁的张易文打算重新进入高中就读,这次张民弢依旧反对但已经无力阻止。
他依旧不认可传统教育方式,说女儿是在“走弯路”,说女儿是出于从众心理和青春期独立意识才做出这样的选择,却从没想过也许女儿并不适合他定制的那条路。
对于张易文重返高中,媒体用“天才少女走下神坛”来形容,对此我并不十分认可。但毫无疑问,张易文的经历,是一个父亲困住孩子、变成孩子人生天花板的故事。
也因此,在无数神童故事中,我对张易文尤为遗憾。
她天生资质较好,4岁自由阅读,9岁开始高中学习;她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重视教育……这些原本都应该是她的人生加分项,结果却因为父亲的偏执变成了减分项。
张民弢错了吗?也不全然。
作为一名教师,他能看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是一种清醒;作为一名父亲,他想办法帮助孩子减轻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并努力付诸行动,这是一种大爱。
但他过于执着也过于矛盾,既想要从高考选拔机制中获利又不想承认传统教育优势的一面。
张易文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对这个年轻的孩子匆匆下定论。但作为父母,我们至少能从她的故事中学到两点:
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经验变成困住孩子的牢笼;
不要相信什么早学早受益,孩子的成长自有节奏,花期未到催熟就是在摧残。
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执着追求孩子在某一领域的“碾压”。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花期到来时尽情绽放。
下周直播预告,欢迎预约: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