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哥大毕业生特辑 | “工科双学位”宫耀宗:一个文科生的跨界突围
哥大全球中心「知行录」栏目作为展现今天的哥大人生活与精神的平台,将传递鲜活且多样化的哥大人形象 - 或热烈、或冷寂;或万众瞩目,或自得其乐。这里有兴趣、追求、信仰、品格,千姿百态、俯仰异观。
毕
业
特
辑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步都是一次探索,每一个转折都是一次成长。
本期「知行录」推出哥大2024届毕业生特辑——宫耀宗是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和明德文理学院的工科双学位本科毕业生。从15岁孤身赴美开始,他不断突破自己的界限,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求学之旅。
从北京到北卡罗莱纳州,从佛蒙特州再到纽约,他的每一次出发和迁移,都伴随着心灵和知识的深刻成长。从文科生到工科生的转变,不仅是他对自我的挑战,更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最终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未来天地。
让我们一起跟随宫耀宗的足迹,共同见证成长与蜕变的力量。
#COLUMBIA2024
如果用三个词描述你的大学生活
会是哪些呢?
如果用三个词形容我在哥大的旅程,我会用挑战、探索和世界公民。
首先,哥大的学术环境明显比文理学院更具挑战性。尤其是在工程学院,这里汇聚了众多学术精英,形成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激励的社群。我周围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许多人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等课程,他们在理工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超过我。许多同学进入哥大后便参与了由美国国家级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还有人在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此外,哥大工程学院采用曲线评分标准,这意味着只有固定比例的学生能获得优异成绩。这些都让我在专业领域感到巨大的压力。
然而,正是这种压力和不适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挑战自己。我抱着向身边所有人学习并与自己竞争进步的心态,逐渐适应了哥大的学习环境。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更加投入地进行课外研究。我非常感激能够在这样一个卓越的学术环境中学习,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共同前行无疑是提升自己的最快途径。
毕业前夕,我在哥大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拍照
留念。
在哥大的学习过程中,我非常幸运地发现了自己热爱的学科——运筹学,并全身心投入其中。那些看似枯燥无味、压力重重的必修课,反而成为了我生活中满足感和充实感的来源。
简单来说,运筹学是一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的交叉学科,涵盖了统计学、概率论、优化理论以及编程等。通过衡量各个变量和方案的关系与优劣势,运筹学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并寻找最优解。从中国乡镇建设的预期人口流动,到美墨边境移民的分配,再到纽约房价的波动趋势,这些问题都被融入到哥大的运筹学课程体系中,让我在项目作业中能够深入探索和学习这些复杂的问题。
同时,运筹学不应被简单理解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更是一门培养学生广泛知识面和综合能力的学科。运筹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涉及目标与限制条件之间的关联,而这些条件很多时候并不能通过纯粹的量化手段来解决,需要引入文科生的定性分析视角。例如,中国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需要在量化分析后被纳入结果的考量,同样的考量也涉及美墨边境的移民问题。这样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使得运筹学提供的分析结果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
通过在哥大的学习和探索,我发现运筹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更是一门培养综合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学科。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寻找平衡,如何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而得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结论。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学术上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更让我在个人成长上收获颇丰。
哥大工程学院2024毕业典礼现场
在哥大的学习生活还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培养我们成为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全球公民。哥大工程学院以“Engineering for Humanity”(以人为本的工程学院)为教学宗旨,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中,更渗透到每一个项目课程和课外实践中。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掌握和应用定量理论,更是要思考如何通过我们的研究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我的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东欧、北非和太平洋岛屿等地区。课堂上,我们一起探讨智利的电力供应、非洲传染病防治中心的地理布局等问题。通过这些丰富的案例,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拓宽了视野,理解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复杂问题。同时,这些讨论促使我反思我们的工程解决方案如何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余时间,我们分享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讨论是什么样的历史和环境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跨文化交流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个体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智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共处,让我逐渐理解了成为世界公民的真正意义:这不仅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更是对全球责任感的深刻认知。
我作为哥大中国论坛联系主席在活动现场发言。
怀着成为世界公民的热忱,我也非常荣幸地担任了哥大中国论坛的联席主席。我们的论坛致力于创造一个包容且建设性的中美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界领袖以哥大为中心,了解中国的发展,探讨中国的未来。论坛筹委会的成员不仅包括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同学,还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学生。2024年的论坛大获成功,我们邀请了30余位嘉宾出席,并参与讨论7大议题,吸引了近300名观众参加。
在此,我也想感谢哥大北京中心的老师们对哥大中国论坛的指导和支持,这不仅关乎论坛活动本身,更为我们组委会每个成员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远的帮助。
#COLUMBIA2024
在来到哥大之前,
你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在高中时,我曾立志学习社会科学。这一目标源于我15岁时初次来到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首府罗莉东部的一个小镇的经历。在北京长大的我,第一次意识到美国不仅仅是高楼林立、社会发展超前的景象,这个南方小镇反映出诸多美国社会问题,如不同族裔之间的不平等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高中时期,我阅读了哥大校级教授Jeffrey Sachs的《贫穷的终结》,对解决城乡分化、社会资源匮乏和分配不公等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初进入文理学院,我选择了社会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主修课程,希望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根源。然而,也是在那一年,我逐渐认识到,单靠社会学理论难以完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结合技术和工程学的方法。了解到哥大工程学院和明德文理学院的双学位工科项目后,经过与前辈、导师的讨论,我申请了这个项目,并逐步开始了理工科课程的学习。
我与哥大标志性女神像的合影留念。
跳出舒适区,追求我从未设想的道路,这带来的回报远超我的想象。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那些具有“确定性”的自然科学课程。尽管我从不认为自己是“理工科天才”,这并未阻挡我为进入哥大工程学院而努力。本科阶段应当是不断探索自我、挑战自我、寻找人生意义的时期,我们不应怀疑自己的起点和能力,更不必匆忙地给自己贴标签。从明德学院到哥大的转变对于我而言是一场试炼,也是对那些曾经对我的固有印象的一次有力回击。
#COLUMBIA2024
毕业后你有什么计划?
毕业后,我将加入贝莱德集团,此前我有幸在这里完成了暑期实习。我所在的数据与人工智能部门隶属于贝莱德旗下的阿拉丁风险管理系统,负责为客户提供大数据分析产品。得益于哥大工程学院的培养,这份工作非常契合我的兴趣和能力。
#COLUMBIA2024
你对感兴趣申请哥大的学生
有什么建议吗?
作为一名双学位项目的学生,我非常感激这个项目所带来的机会。它不仅让原本侧重于人文学科的学生也能体验理工科课程,还为那些拥有多重学习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选择。不过,我建议大家尽早准备。想要进入这个项目的学生需要在三年内完成所有人文课程和工程预备课程,这的确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
哥大工程学院2024毕业典礼现场
申请哥大前你需要想清楚“哥大为什么适合你”。虽然哥大带来的背书是顶尖的,但择校依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选择哥大工程学院的工科双学位项目,主要是看中它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哥大的地理位置、校友网络、职业发展和就业机会,都是它为学生提供的强大支持。而在专业培养方面,哥大的教授方法和技巧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实用。课程设置上,前几个学期教授基础理论和知识框架,随后提供一系列选修课,这样的安排让从文理学院转来的学生能以较为舒适的节奏进入工程学科的学习。
最后,给所有申请者的建议是,找到你的热情所在。从佛蒙特州的小镇来到哥大对我来说是一种陌生的体验。课堂人数更多,评价更多依赖考试分数,而考勤也不那么严格。这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哥大学到多少,完全取决于你投入的热情和努力。哥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一节课、每一次指导,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热情,那么你将更加坚定地踏上这些阶梯,走向成功的彼岸。哥大所寻找的,正是那些拥有深厚热情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学生。
- END -
「哥伦比亚的光」
传递哥大人的声音,分享哥大人的故事
肩负着联结哥大与中国的使命,哥大全球中心希望记录下哥大人鲜活、多样的形象和故事,铭记前人的辉煌和教诲,展示哥大与中国的过往,连接哥大与中国的今天。
往期阅读:
1、关注【哥大全球中心】微信公众号,进入公众号主页;
2、点击下方菜单栏【中心内外】—【哥伦比亚的光】;
3、进入【哥伦比亚的光】页面。点击【知行录】,了解今天哥大人的兴趣、追求、信仰和品格;点击【校园记】,倾听校园内外的学生声音、趣闻轶事;点击【人物史】,追溯近代赴哥大留学的中国先辈,为当代学子建立起与先辈精神交流的桥梁;
4、我们欢迎与本栏目主题相符的任何形式的原创作品投稿,投稿、咨询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