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这部神作续集快十年,有点失望
我们应该很难忘记九年前《头脑特工队》带来的震撼。这部用动画书写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科普,讲述了人只能在头脑中独自经历的冒险与熬煎,是属于莱莉,也属于每个人的生命成长诗。
我们至今仍惊叹于它天才般的设定,情绪小人、大脑总部、遗忘深渊、思维火车、抽象工厂……电影把复杂的大脑运作,缤纷生动地呈现出来;又用脑内脑外的切换,告诉大家这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
可惜的是,等了九年的《头脑特工队2》,几乎是对前作仿写式的发展,原地退步式的续作。
那个追求极致创意的皮克斯不见了,那些以近乎偏执的创作投入才能浇灌出的华彩消失了,只有形似而神不似的狗尾续貂。如迪士尼这些年的多数作品一样,这部续集乏善可陈。
01.
九年前的神作,为何惊艳?
除了情绪小人,《头脑特工队》最重要的设定是,一段记忆会凝结成球,记忆球的颜色由情绪决定。因为这个设定太巧妙,以至于许多人会忽略,这是影片最重要的设定之一。
故事开头,父亲对襁褓中的莱莉说“真是个快乐的小天使”。第一个记忆球产生,温暖明亮的黄色代表快乐的记忆。这个看似普通的开头,埋下后来冲突的根源。父亲的这句话,是判断,也是期许,后来成了枷锁。
乐乐认为莱莉要保持快乐,而悲伤是不好的。这个观念在父亲生意受挫后,母亲说,“只要我们能保持笑容,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时进一步强化。莱莉的悲伤被压抑。
如果我们只看莱莉的行为,她逃学、离家出走,完全是个不体谅父母的孩子。但莱莉这么做恰恰因为她是高敏感、有共情能力的孩子。人的某个行动的背后,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动机。
乐乐因为两个节点,认识到悲伤的价值。一个是冰棒失去了火箭车,觉得莱莉一定对自己失望透顶,因此难过极了。
乐乐无论如何都无法振奋冰棒的精神,但忧忧坐到冰棒旁跟他说“他们夺走了你心爱的东西”,和冰棒一起品味“失去”带来的悲伤,抱头痛哭后,冰棒被治愈了。
第二次,是莱莉在遗忘废墟,重看一段核心记忆,这段记忆原本是黄色,但被忧忧碰触后,一部分变蓝了。乐乐一遍遍重看,发现莱莉输了球很难过,正是她的难过,让父母知道女儿需要安慰。父母坐上树杈,搂住莱莉,相拥的一家人成了莱莉重要的幸福回忆。
在这里,影片区分了三个概念:事实、记忆和体验。一件事情发生,是事实。事情以“我”的视角,在脑海中留下印记,是记忆。而事件带给“我”的感受、情绪、领悟和思考,是体验。
重温一段记忆,感受到不同的情绪,有了不同的发现,事件、记忆都没有变化,但我们的体验增加了。正是体验的增加,拓宽了我们的认知,成长由此发生。
影片先让主角持有“快乐是最好的”,这个普通人凭直觉会认同的,观点,然后通过上述叙事方式,让观众随着角色一起领悟:原来悲伤也很重要,每种情绪都有独特的价值。一立一破,让观众自然地共情。
02.
九年后的续集,为何平庸?
相比之下,续作无论是主题,还是主题展开的方式,都远不及前作。
《头脑特工队2》的主题是青春期焦虑,这是个自带戏剧性和公共性的主题,但不具有和前作同等的分量。
这一部依然用了前一部的办法:一立一破。先通过代表焦虑的情绪小人焦焦告诉大家,焦虑很有价值,能帮助莱莉避免那些看不见的危险。最后,焦焦承认“不要因为担忧未来,就牺牲现在的快乐,惶惶不可终日”。
这个立意其实不如前作稳当,人都认为“快乐是好的”,但绝不会轻易接受“焦虑很有益”。同时,“了解悲伤的价值”在九年前算新知,但“不要过度焦虑”在2024年实在有点意料之中。
立得不稳,破得不新,影片已经趋于平淡。唯一可挽救的部分,就是呈现过程的精彩。
影片开头,乐乐把不好的记忆扔掉,铺陈出电影最关键的设定:乐乐每天筛选一些记忆,用以形成信念,信念汇集,长出自我意识(为方便区分,下文称为“自我意识1”)。这个自我意识是“我是个好人”。原本运行良好的大脑,在青春期警报响了之后,再次乱套。
青春期很显著的四种情绪,焦虑、羡慕、无聊和尴尬占据了大脑,焦焦把“自我意识1”扔掉,并囚禁了五个情绪小人。
焦焦拔掉了原来的自我意识,用大量焦虑记忆发展出新的信念,继而形成新的“自我意识2”,这个自我意识是“我不够好”。
莱莉惊恐发作,完全失控。乐乐五人为了返回大脑总部,炸掉被丢弃的糟糕记忆山,被丢掉的糟糕记忆冲进信念湖,形成了信念,最后长出“自我意识3”。这是一个多变的自我意识,莱莉恢复正常。
续作的故事骨架看似热闹,但严谨性相比前作大幅下降。
首先,电影没有表现排除了糟糕记忆的“自我意识1”有什么问题。同时也没有展示,乐乐丢掉糟糕记忆造成了什么恶果。
把不好的记忆直接丢掉有没有问题?只用好的记忆生成信念有没有问题?一个合理的故事展开方式,是顺着这个看似完美的自我意识做文章。
事实上,这就是前作的结构:乐乐压抑悲伤,这带来了问题;乐乐认识到应该允许悲伤,问题解决。让第一部故事成立的关键是,问题是由压抑悲伤带来的,也由释放悲伤解决。
在第二部里,叙事结构比前作松散了。
简单来说,《头脑特工队2》的故事呈现是这样的:乐乐扔掉了部分记忆,长出了“自我意识1”;焦焦接管大脑,筛选焦虑记忆,长出了“自我意识2”,引发问题。乐乐不得已炸掉扔掉糟糕记忆山,这些记忆冲进湖里,形成“自我意识3”,解决了问题。
如果要让这个结局成立,至少应该表现出“自我意识1”和“自我意识2”的隐患,被扔掉的记忆对自我的形成是有价值的。乐乐必须在历险时发现,虽然焦焦的做法很糟糕,但自己之前的做法也不够好。
让焦焦和乐乐共同成长,一起抵达“真实的自我应该由所有记忆生成,不能排除任何记忆”这个领悟。但“自我意识1”没有引发过任何问题,乐乐在糟糕记忆掉进湖里的时刻依然想要阻拦。一切混乱都因焦焦而产生,乐乐没有机会反思丢掉糟糕记忆的行为。
她只是在回大脑总部后,把“自我意识1”放回原处,发现并没有解决问题时,突然福至心灵,觉得应该再长一个新的自我意识。乐乐没有成长,也没有机会成长,她像一个擅长猜测考官意图的答题者,凭一个排除机会,碰巧猜对了答案。
事实上,焦焦和乐乐各自的领悟,甚至都和记忆、信念与自我意识关系不大。焦焦的领悟是“还是应该由快乐主导”。而乐乐觉得,“长大可能就是不那么快乐”。
还有一个问题。按故事设定,信念是由情绪小人筛选出来的记忆形成的,也就是说,本来就不是所有记忆都参与信念的生成。即使被扔掉的部分记忆被冲到了湖里,形成了信念,依然有大量没参与信念形成的记忆。
那为什么,偏偏是这些滚到湖里的糟糕记忆参与形成的信念,解决了问题?故事结尾并没有明确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得到的领悟是平庸的“不要过度焦虑”,以及“长大就是不再那么快乐”,这恐怕有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嫌疑。
根据心理学家的发现,“焦虑影响人的记忆。准确地说,焦虑会让人记不住自己美好而勇敢的经历,记不住自己曾与忧虑怪兽抗争过且打败了它。相反,焦虑会让人记住自己经历的每一次糟糕事件,并让人基于这些不快的经历来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对美好的经历不予理睬。焦虑深植的土壤就像一个失衡的债务信用系统:积累的只有债务,信用值从不提升。”
显然,靠糟糕记忆是无法对冲焦虑对记忆的负面影响的,焦虑让人记住的糟糕事件已经够多了,更多的早期糟糕记忆只会让“债务”进一步提升。
03.
不够严谨,诚意不足
《头脑特工队2》对心理学知识的呈现远没有前作的诚意。比如,喜怒哀恐厌,都被赶出了大脑总部。
焦焦主导下,在莱莉被罚下场的时候,她惊恐发作。根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人类共有二十七种情绪,每种情绪并非孤岛,而是与其他情绪共存。
比如愤怒,在心理治疗领域被看作是表层情绪,或者次生情绪。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其深层情绪往往是焦虑。还有害怕,几乎和焦虑形影不离。
恐惧、愤怒都不在莱莉的大脑内。而仅凭焦虑这一种情绪,能操控一个人到惊恐发作的地步吗?电影创作者从二十七种情绪中选择了九种,难免为了故事的发展,牺牲了严谨性。
新出场的情绪,只有焦焦被介绍了作用。其他三种情绪,只呈现了他们的表现,比如,羡慕(慕慕)时莱莉什么样,感到尴尬(尬尬)时莱莉什么样,无聊(丧丧)的时候莱莉什么样。
但羡慕对人的意义是什么?尴尬有什么作用?人为什么要无聊?为什么这些情绪会在青春期集中出现?这些电影都没有提及。
当然,随着角色的增加,详尽表现每种情绪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但这不等于完全没有篇幅呈现三种情绪的作用,毕竟这关乎观众对《头脑特工队》系列的基本期待。而三种情绪对故事的贡献也微乎其微。
参考资料:
1.《焦虑的意义》| 罗洛·梅
2.《养出不焦虑的女孩》| 塞西·高夫
3.《焦虑症与恐惧症手册》| 艾德蒙·伯恩
撰文:刘睿
编辑:汁儿、黄寺安藤樱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配图:《头脑特工队》&《头脑特工队2》预告片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