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班宇和他冷、硬、浑的沈阳
在小说作者班宇的故乡沈阳,劳动公园里身着奇装异服跳舞的老年人,一度成为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竞相捕捉的热点。在网络猎奇的目光之外,公园始终承载着沈阳人的公共生活,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公园是北方的四季最早显露出来的地方。每个公园有那么相对集中固定的一群人,非常默契地组成了一个乐队。这也被班宇写到了小说里:“压着嗓子唱苏联歌曲,三句一停,气力不足,但歌儿还是好,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我坐在台阶上,点了棵烟,想象着走在结冰的浑河上,浓云蔽日,老马只剩一把骨头,鬓毛覆雪,确有几分忧愁。”
班宇
视频静帧
在南湖公园里唱歌的人
视频静帧
班宇说,这座城市的底色里曾经有冷、硬、不易融化的特质,像河流里春天开化但底层仍然顽固的冰,但当水位上升,太阳照射着漫涣开来的水,才发现这里跟别的地方早已没有太大区别。在一种试探性的回忆中,他以作家特有的视角,切片式地呈现出记忆里的沈阳,也将一些属于沈阳的场景,折叠进自己的小说。
以下是班宇的自述——
口述|班宇
整理|榭瑞
编辑|王菲宇
在公园里
沈阳的四季最早显现
大概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带我去了南湖公园。小时候一直特别想开赛车,在南湖公园,我生平第一次开了一下赛车。
所谓赛车,虽然有点像碰碰车,但并不是在一个区域里相互碰撞,而是有一个跑道。车上一般可以坐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印象很深的是,当时有一个标语写着“左脚刹车,右脚油门”。以至于长大后学车的时候,还会觉得,哎?不是应该这么开吗?
南湖公园的碰碰车乐园
视频静帧
在我小时候,南湖公园和离它不远的中山公园,都属于沈阳娱乐设施稍微多一点的公园。1999年到2000年左右,附近还有一个滑翔公园。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一块组织去滑翔公园玩。我感觉,如果放在今天的话,它可能是想做成一个类似迪士尼的游乐场,野心特别大。当然,里面没有迪士尼里那些高级的游玩设施。但是它在当时,几乎包纳了一切孩子能想象的玩的地儿。比如说它里边有一个游泳池,巨大的泳池,小孩夏天可以去里边儿游泳,还有过山车之类的,以及一个大摆锤搁那儿摆动。在1990年代末,这些游乐设施是很壮观的。但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市民运动中心。
小的时候,因为人很小,会觉得公园是巨大的,怎么走也走不到尽头,有琳琅满目的游乐设施,有各式各样的雕塑。去年我带小孩儿去过,我觉得这些公园和我小时候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现在的感觉就是,就是一个湖,围着那个湖有各种游玩设备。
我有一个明确的感受,就是我在公园里能明显区分出来四季。四季变化,一定是在公园里最先展现。每到秋冬,你会眼看着公园草木一点点枯下去,到了春夏的时候,它们又慢慢变绿,焕发出新的生机。冬天的草坪上,都是白色的雪覆盖住的,在白色的枯草的下面,你还是能看见一点绿色的根部,我觉得那个东西很动人。
四季在沈阳的公园里最先显现
视频静帧
劳动公园
记录下沈阳的热闹与喧嚣
小的时候,劳动公园是附近最大的一个公园,因为离得近,我去的次数也是最多的,所以它对我来说没有太多的新鲜感。1990年代,它是收门票的,门票费几元,各项游乐设施也都是要缴费的。
当时经常有一些帐篷剧团来演出,像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里面的那种剧团,比如美女花瓶之类的,近乎江湖骗术,还有一些变魔术的演出。我小时候对这种猎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非常想去看,但是家人从来没有让我去看过。
南湖公园的夜晚笼罩着迷幻的色彩
视频静帧
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进那公园,回头一看就是一个孙悟空打扮的人,拎着金箍棒,在公园的入口处走来走去。他真是特别庄重的大圣打扮,头上垂着两根长长的辫子,非常威风地披着一件斗篷,手中不停地耍弄那根根金箍棒。
那个时代的劳动公园,游玩项目不断在换,什么流行,里边儿就弄出来一个什么。比如说,1996年、1997年左右,开始流行滑旱冰,公园就建了一个旱冰场。旱冰轮的巨大声音,每天环绕在劳动公园的上空。公园里也曾经有个游泳池。我在小说里面也写到过,还有小孩坐的、转来转去的游玩设施。
今天的南湖公园仍有旱冰场
视频静帧
后来劳动公园门口出现过一条巨长的夜市,我觉得热闹的顶点大概是在1996年到2001年之间。我一个好朋友的母亲,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在夜市支一个摊位,东北话说“兑了一个床子”。据她说,床子的月租也不太贵,夜市整体的销售情况还不错,所以还是挺赚钱的。
当时年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晚上去那个夜市,都是摩肩擦踵的状态。你能非常明确地闻到一种味道,就是烤鱼的味道。他们把焦炭的焦火放在一个圆炉子里,焦炭的温度特别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味道。烤的是偏口鱼,也就是比目鱼,整个街上都是那种很香的烤鱼的味道。走在这股香味里,真的有一种很热烈的感觉。
后来这个夜市后来就被取消了。大概是在2000年初左右的时候,劳动公园就不收门票了。那会儿,整个公园呈现出一种相对荒废的感觉,也没什么人管理。每天,也就是附近的居民遛弯的时候进去转一转,杂草已经长到了台阶上。在成为网红公园之前,劳动公园旁边有很多人打牌或者打麻将。有一些情节,我在小说《冬泳》里写到过。
夜晚独自坐在劳动公园的人
视频静帧
再后来,劳动公园突然被大家关注到。因为里边有很多唱歌跳舞的,并且算是奇装异服,有很多穿着不拘一格的的中老年人,每天运动、跳舞,享受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慢慢的就被网络上的猎奇心理关注到,一点点就扩散开来。
劳动公园的“闻哥”酷似《漫长的季节》里的马队
视频静帧
大概是去年或前年,劳动公园开始有一个大的整修去年,我陪朋友去了一趟劳动公园,里面有各种各样跳广场舞的,也有打球的、带孩子玩的,看起来是一片吵闹的祥和。
世界在变化
小说能否复原昨日的世界?
从很小的时候一直到十一、二岁,我都觉得沈阳这座城市里,到处充满了巨大的机器。那是一种对于庞大物体和莫名冷硬物体的恐惧。你会觉得这个东西太坚硬了,你的拳头凿上去上去,受伤的只能是你自己,它轻轻一个位移,你就要销声匿迹、灰飞烟灭。
旧时的沈阳冷硬,充满了不可接近的庞大机器
图为沈阳工业博物馆馆藏
视频静帧
我觉得以前沈阳是有一种冷、硬、浑、顽固,不易融化的特质,就是在它性格的底色里面,有一些坚固的、猛壮的气息存在。像一些河流里春天开化水底下面仍在结的冰层——虽然在物理现象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确实会觉得你不想触及到它更深的地方,因为那更深的地方好像你既没办法描述,也没有办法解释。但是随着水位一点点上升,你会发现它原来也没有冰,也不是沙石,而是跟陆地一样的平地,并且它的水已经在漫涣开来,被太阳马上要照射干净了,就是跟别的地方没有什么区别。
直到今天,每个公园有那么相对集中固定的一些人。不仅在沈阳,在别的城市我也看到过类似的群体,我觉得那可能是一代人的集体生活的习惯使然。
在劳动公园里运动表演的人
视频静帧
其实更早的时候,应该是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劳动公园这一带出现了一些有强烈表达欲的人。他们以老年男性为主,年纪大概在60岁上下或60岁到70岁之间,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他们在那一带闲逛,找人去倾诉自己、聊聊天,发表对时事的一些看法,想要用最大的声音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告诉给别人,并且想要收获一些认同。我觉得他们应该是很孤独的人。这和后来那些跳舞的人,本质上会有一点接近。
在劳动公园门口跳新疆舞的人
视频静帧
后来南湖公园还有个相亲角特别著名。很多人把自己子女的信息,或是亲戚子女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放在地上。比如“海归”、“金融硕士”、“985毕业”、年薪多少、“相貌清纯可人”之类的,有一种兜售感。但是你又觉得,他们是真的很操心婚姻大事。这个场景对我来说特别像虚构文学。
浑河西峡谷附近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像是非常默契地组成了一个乐队那样。有一天,我在浑河西峡谷看到一群人放风筝。比较传统的风筝一般是燕子,或者是一个比较可爱的样子。不知道为什么,那一次,天上飞了好几个风筝,都是巨大的虫子——准确地说,我分辨不出来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只能把它形容为一种虫子。背光之下,抬起头,“虫子”能阻挡住太阳,四周散发出金灿灿的光晕,风筝看起来又完全是黑色的。
浑河西峡谷放风筝的人
视频静帧
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小说的场景,虽然我不觉得它可以直接作为小说情节桥段以及人物的某种譬喻,但是它确实是一个打动了我的情景。我就把这个片段写到了小说《夜莺湖》里。
班宇把在混河西峡谷看到的景象写到了小说《夜莺湖》里
视频静帧
以前,我在小说里面会沿用一些真实的地点,让小说的虚构性得以验证。虚构性这个东西一旦变为现实,或者说里面掺杂进一些现实的部分,有可能会在某一个维度、某一个空间面实现,这也是所有小说的愿景之一,也是我写小说的一个驱动力。
我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还想要恢复我所见识过和理解过的昨日世界,但是写到第二本和第三本,我已经没有了这种想法。我能想起来的感受,好像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而这个世界在不断轮转和变化。
视频主创信息
出品:贾冬婷
监制:王菲宇
统筹:吴小霜
摄影指导:徐烁丰
摄影:马骜 程蒲
剪辑:马骜
视觉设计:another design
特别鸣谢:沈阳工业博物馆 Gallery Where
设备支持:适马 SIGMA
“小城之春” 第二季展览
展期:2024.6.29-2024.10.8
地点:中牟·理想社区共享中心·社区美术馆
策展人:崔灿灿
联合发起人:崔灿灿 贾冬婷
出品方:三联人文城市
主办方:三联人文城市/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
中牟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策展人&
联合发起人
崔灿灿
策展人,写作者。作为当今艺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上百场,涵盖艺术、建筑、设计和电影等。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建筑&城市报道,2020年起,策划三联人文城市奖及人文城市季。
联合发起人
共创人
班宇
@ 辽宁沈阳
小说作家
陈彧凡
@ 福建莆田
艺术家
陈彧君
@ 福建莆田
艺术家
程新皓
@ 云南滇越铁路沿线
艺术家
段建伟
@ 河南许昌
艺术家
耿军
@ 黑龙江鹤岗
导演
顾桃
@ 内蒙古希拉穆仁
导演
胡尹萍
@ 四川泸州
艺术家
罗宇杰
@ 山西浙水
建筑师
苗文翻译局
@ 苗语地区
兴趣小组
佘海晴
@ 广东佛山
艺术家
孙晓枫
@ 广东汕头
艺术家
伍伟
@ 河南郑州
艺术家
袁野
@ 河南中牟
艺术家
张尕怂
@ 甘肃靖远
西北根源音乐人
朱岚清
@ 福建东山岛
艺术家
“小城之春”项目团队
联合发起人:崔灿灿、贾冬婷
策展人:崔灿灿
展览统筹:宋洋、袁潇雪
展览执行:俞冰如、吴小霜、吴佩珊
视频出品:贾冬婷
视频监制:王菲宇
视频统筹:袁潇雪、俞冰如、吴小霜、
雷妮、张秋雨、蒋瑞华
活动统筹:潘鸿
内容传播:王菲宇、俞冰如、
蒋瑞华、吴佩珊
视觉设计:anotherdesign
相关推荐
吴越 著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