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日本】今天是七月七日,“七七事变”发生87周年。侵略战争的扩大化,不但害了中国,日本从此也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我在《换国计划》里,对于中日之间的历史宿怨持这种观点:需要区分军国主义的日本帝国与战后的新日本。
仇恨日本,仇是日本侵略者造下的孽,恨是恨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及其背后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
这宗国家民族之间的历史仇恨,经过东京大审判和中日建交谈判,已经有结论了,国际法上已经结案,两国已经和解缔约。战后的新日本,也不是当初的法西斯国家,而是严禁军国主义,奉行和平宪法,拥抱普世价值,一个富足、文明、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
勿忘历史,铭记教训,不是为了仇恨,而是面向未来,珍惜和平。
日本这个邻居是中国最好的参照物:同为东亚国家,与大清面临同样处境,日本现代化开局如有天助,后来却落入成功者诅咒,踏上灭国之路,最后又在战争废墟上凤凰涅槃。
道路即国运。本来国运好得一塌糊涂,黑船东来,明治维新,迅速从小农经济体变成新兴工业国,从甲午战争,日韩合并,到日俄战争,真是逢赌必赢。日俄战争是国运巅峰,人类文明进入殖民主义时代后,第一次有色人种战胜白人文明,成为战胜国。此战后日本为世界所瞩目,被视为新兴霸权、东方灯塔、亚洲之光,连甲午战败的大清都服气了,派遣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结果这帮留日学生不好好学习,秘密结社,兴中会、华兴会、同盟会,最后亡了大清。
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大和民族的头脑,为军国主义的崛起埋下祸根。日本“脱亚入欧”,跻身世界强国,如日东升,却迷信武力,相信“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以至于妄图以蛇吞象,吞并中国,后来又被迫兵行险招,偷袭珍珠港。天欲其亡,必欲其狂,军国主义把日本全民族裹挟进战争深渊,最后收获的就是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的奋斗全部归零,差点举国玉碎。
上帝给日本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二战之后,日本痛定思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结构性改革。太上皇麦克阿瑟将军功莫大焉,在他的指导下,再造日本有几大措施:保留天皇,但走下神坛,发表人间宣言;东京审判,惩办战犯;肢解财阀,市场自由化;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颁布和平宪法……
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之后,日本朝野形成的共识是:二战战败不是日本国耻,而是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新生。现在的日本,昭和战狼早已绝种,平成废宅遍地开花,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现代福利国家,军国主义极端思想早已经被主流社会抛进了历史垃圾堆。
阅读日本近代历史,常常想起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三峡论”。与中国一样,日本这个东亚岛国自从打开国门后,也进入了惊涛骇浪的现代化转型。这一路百折千回,既有跻身世界列强的无上荣光,也有沦为被占领国的至暗时刻。那么,它是什么时候才顺利穿过“历史的三峡”的呢?转折点是1945年。那一年既是日本战败之年,也是其重生之年。当时的日本满目疮痍,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现代化成果毁于一旦。但是在盟军总司令部的推动下,日本沉痛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开始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企业家创业,知识人启蒙,科学家探索,政治家抉择,民主人士呐喊,环保主义者抗争,普通人为生活而拼搏……仅仅经过20多年,日本就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1973年,也就是开国120周年之际,日本不仅成了世界各国羡慕的“经济大国”,还成了一个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福利国家”,贫富差距很小,社会安定和谐。在名著《拥抱战败》的开篇,美国历史学家约翰·W.道尔就写道:“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更迅猛、更无畏更成功,然而最终也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更疯狂、更危险、更具有自我毁灭性。”不足60字的一段话,概括了日本从1853年到1945年的历程。其实,这段话后面还可以加上一句:战后日本的复兴更有力、更快速、更令人称奇。日本战后重建的这段历史丰富多彩,尽管其中有汗水、血泪、挫折与不幸,但是总体来看,这仍是一个成功的现代化故事。紧随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也相继起飞,形成了一个“东亚雁队”,被誉为“东亚奇迹”。从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图景上看,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繁荣昌盛,与其他诸多失败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一个问题萦绕在我心中:成就“日本奇迹”的秘密是什么?答案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起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对我讲过的一个故事。改革开放初期,新加坡大学邀请周有光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问一位英国教授:“许多人说新加坡是一个奇迹,你是什么看法?”英国教授回答道:“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常规。什么叫常规呢?就是按照国际先例去做。"这个故事启发了我。看来,没有什么“日本奇迹”,日本只是尊重战后的国际规则,然后循规蹈矩地去做而已。战后,为了防止战争悲剧重演,欧美国家摈弃以殖民地和霸权为特征的旧秩序,构建了新的世界秩序与贸易体系。坊间流传一种说法:“战后跟着美国跑的都变富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尊重新的世界秩序与贸易体系的国家都富了。日本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它彻底放弃了与世界主流文明为敌的老路,走上了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的新发展路径。日本历来资源匮乏,一旦认同和遵循国际规则,致力于融入世界,就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得各种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发展自己。从此,新日本驶出“历史的三峡”,“扬帆直下,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重生。曾出任日本首相(1991-1993年)的宫泽喜一在回忆录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7月4日,在东京举行“回首日美安保五十周年研讨会”,在我提到“国土被占实为丧权辱国”时,一位与会者指出:“先生此言差矣,与其说是丧权辱国,不如说是解放新生。”该人士德高望重,人格修养都无可指摘,他的话令我无法忘却。起初看到这则史料,我感到非常吃惊。为什么在日本的精英阶层里,竟然有人认同战后盟军对本国的占领,而且将其称为“解放新生”,甚至连宫泽喜一似乎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对于被日本军国主义蹂躏过的国家的民众来说,日本战败当然是值得欢欣的。可是对于日本人来说,赞扬占领者难道不是有些“不爱国”的味道吗?仔细想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可理喻的。日本民众真心拥护1946年新颁布的《日本国宪法》,实质上意味着抛弃和废止了曾经的“大日本帝国”,从此开始建设一个新的国家一一“日本国”。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国民,这两个“国家”有什么不同呢?根据1890年明治维新时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的国家,国家主权属于天皇,国民都是天皇的“臣民”,有限的一点权利也是天皇的恩赐,随时可以剥夺。而1946 年《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国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权乃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权利。人权至上,主权在民,以《日本国宪法》为基石,战后的日本成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国民才是主人,一切都以国民的福祉为重。战后初期,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悲观论调:资源贫乏、人口过剩、没有军备的战败国日本,在今后的世界中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这个观点既反映了日本知识界对于未来的忧虑,也折射出某些人在思想深处对于“国家”的执念。在他们看来,日本只有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才有价值。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日本就应该重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明治梦”。但是人们从沉重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这条老路只会走向自我毁灭。与国家利益相比,最根本的还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美国的日本历史学家马里乌斯·詹森曾经自问:“这个从19世纪的传统中摆脱出来的国家,如此极速地从议会立宪主义转向军国主义,接着又转向和平主义,从通过战争追求国力强盛转向通过贸易追求民富国强,凡是有历史责任感的历史学家都会追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后发国家在追赶现代化过程中的不断追问。如果把1853-1945年视为日本的第一波现代化,那么1945年战败则是日本第二波现代化的开始。在第一波现代化过程中,日本把国家/天皇作为最高价值,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歧路。在第二波现代化过程中,它校准历史航向,彻底改变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不再强调国家利益,而是把民众福祉作为最高原则。日本通过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全面革新政治制度,顺利完成了第二波现代化,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处理国家和国民的关系?这是每个追赶型国家早晚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当代世界,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建立对此问题的普遍价值认同,那么它的“建国”任务就没有完成。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国家与国民的关系,那么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再发达,军事力量再强大,也不能说它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转型。如果国家利益压倒一切,蔑视、践踏国民的个人权利,那么一个国家就可能成为失去制约的“利维坦”,给整个民族带来灾难。 2019年11月,在完成了《国家的歧路:日本帝国毁灭之谜》之后两个月,新冠疫情暴发,很难再安心读书写作。接连发生的不幸事件,无数人的悲剧命运,让我感到恐惧、悲哀、愤怒、无奈。由小小的病毒引发的国际局势动荡,更让我对未来充满了疑虑与担忧。有人预言人类将迎来“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也有人预言世界将陷入“新冷战”。不管怎样,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在大时代的转弯处,面对充满风险的未来,瞻念前途,路在何方?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多次警告世人,“当今世界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还要危险”。确实,一战之前,德意志帝国强调国家至上,铁血战狼,导致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二十多年后,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又在日本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泛滥成灾。作为追赶型国家,它们往往否定18世纪启蒙思想倡导的自由、理性为核心的价值观,蔑视以民主政体、市场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秩序,期望走出一条新路,实现“弯道超车”,而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结果酿成了更大的人道灾难。我担心的是,在大国博弈中,那些来自历史的教训会不会被忽视,那些普世的价值观会不会被忘记,人类会不会再次走进历史的泥沼?近年来,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不断呼吁重读历史。他认为,人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虽然形态上可能有所变化,但实质却类似的艰难险阻,因此,应该“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入总结,从中吸取教训”。事实上,世界上固然有许多失败国家,但是也不乏像战后日本这样转型成功的案例。如果各国能够审时度势,取长补短,惨重的历史代价就没有白白付出。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当这场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灾难结束后,人类将迎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作为第一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亚洲国家,日本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经验与教训?本号的老朋友智本社,开发的一套经济学课程,《日本经济简史:中日比较》。中国目前经济状况与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高度相似,高杠杆,老龄化,资产负债表衰退,会不会走日本的老路?前车之鉴,中国人应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