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在嘀嗒嘀嗒地流
祥子们很努力了,刘四爷还是赚不到钱?
昨天早上,广汽旗下的如祺出行港股上市,上市即破发。
发行价每股35港元,低开跌超14%,盘中回升,不过最终还是收跌趋势。
这样的走势不意外。
最近几年网约车行业盈利难、融资难,行业运力日趋饱和,天花板快到头了,投资者信心不足。
看看如祺最近三年的业绩表现:
2021~2023年,收入分别为10.13亿元、13.68亿元和21.61亿元。
收入逐年提升,盈利能力却没有好转,对应年度亏损分别为6.84亿元,6.27亿元和6.93亿元。
招股书显示,如祺出行2021年司机服务费占成本的百分比是93.5%,2023年该占比降至:
77.6%。
长工的牺牲没有换来地主过好日子。
钱去哪了?狗蛋说,这个世界终于卷成了比谁更不好过的样子。不过喝茅台的依然喝茅台,喝食用油的可能变成了喝混装油。
7月7日,广州交通局发布监测信息显示,去年9月到今年5月,广州报备网约车数量从9.74万辆,增加到13.85万辆。
而最近5个月时间,网约车日均订单量从14.2下降到12.2,日均营收从343.34元降至311.63元。
也就是说,即使全月无休,不扣除用车成本的情况下,广州网约车司机平均月入很难过万。
如果把充电费和车租扣掉,他们极有可能还没有三和大神赚的多。
人满为患的网约车,快要兜不住中年男人的底了。
如果无人驾驶的萝卜快跑们再快一点,骆驼祥子就更没车可拉。
比如祺早十几天,有着“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嘀嗒出行,也成功登陆港交所,同样上市即破发,收盘跌幅超22%。
早上市早流血。
6月28日上市至7月10日,8个交易日,嘀嗒收跌7个交易日。
发行价每股6港元,截至今天收盘已经跌超50%,只剩不到2.8港元: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标准腰斩。
和如祺连续亏损不同,嘀嗒已经连续5年盈利。
最近三年,嘀嗒出现经调整净利润别为2.38亿元、8471万元、2.3亿元。
滴滴旗下有网约车、出租车、代价和顺风车,去年日均订单量突破3100万,今年第一季度来到3250万。
对比之下,只有单一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盈利能力简直碾压滴滴,去年净赚2.3亿都快赶上滴滴一半了。
这就带来一个姨问:
既然嘀嗒如此赚钱,为什么还是不被投资者看好,上市后接连失血?
说业务单一嘀嗒肯定不同意,它觉得自己有三项业务,除了顺风车,还有智慧出租车服务、广告服务。
业务丰满,营收单一骨感。
以今年上半年数据来说,顺风车收入占嘀嗒总营收大约94%。
换句话说,嘀嗒的基本盘就是顺风车,其它两项起到花瓶作用。
这意味着,顺风车市场的天花板就是嘀嗒的极限。
对比网约车的大市场,细分的顺风车属于小市场,2023年市场规模还不到600亿。
目前国内顺风车有三巨头,滴滴、嘀嗒和哈啰,三家加起来市占率超过90%。
嘀嗒曾经是市占第一,不管按照交易总额还是搭乘次数算,嘀嗒目前都已经跌至第二,两项市占率都在32%左右,哈啰排在第一。
搭乘次数方面,哈啰以超过42%市占率,拉开嘀嗒10个百分点。
市场天花板低,行业三巨头背后都有大型机构支撑,注定兵凶战危,投资者门清,知道嘀嗒将长期承压。
与此同时,顺风车面临监管合规问题。
和网约车不同,顺风车业务有非盈利要求,但不少车主打着“顺风车”招牌,干着职业网约车的生意。
因为游离于网约车监管,顺风车存在人车不一、违规多拼、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等乱象。
未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的健全,平台公司“监管套利”的空间会缩窄,从而面临不确定性挑战。
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候是覆舟之灾。
因为高度依赖顺风车,加之行业竞争激烈,走入存量厮杀阶段,嘀嗒的持续盈利能力是投资者最担忧的。
相关部门定性顺风车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确保共享经济性质,嘀嗒却能靠着一个“不赚钱”的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还实现上市,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也不知道嘀嗒是不是真盈利了,还是巧施财技。
如果真盈利了,作为中间商的刘四爷,千万要记住善待骆驼祥子。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嘀嗒出行的投诉有18000多条,除了乘客投诉司机和平台,还有很多是司机投诉平台,说平台:
乱扣费、乱处罚。
嘀嗒成立至今10年,经历5轮融资,累计拿到18亿元,投资者包括蔚来资本、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
其中,2017年起,蔚来资本累计投了5.28亿元。嘀嗒上市,有人说李斌投出了一个IPO。
事实上,李斌可能只是陪跑了7年。
按照7月10日收盘价2.72港元计算,蔚来资本的5.28亿,股权对应价值也只有5.2亿左右,李斌投了个寂寞。
早在2020年,嘀嗒出行就试图冲击IPO,4年来搞了5回才流血突围,可见资本退出的迫切。
吃着混装油还被套在股市的铁柱感慨:为什么总是同一批人当大冤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