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最好的养生:宜三样,忌三事,顺三时
唐代学者张守节说:
“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每到农历六月中旬前后,就进入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闷热潮湿的日子,也是疾病的爆发期。
保养不当,就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肠胃问题,还会给之后埋下隐患。
所以,三伏天就成了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养生阶段,讲究“三宜三忌三顺序”。
《黄帝内经》有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时节,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
而三伏时节,又是天地间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
因此,三伏天,就成了养阳气的是最佳时期,更是养生的黄金期。
三伏天养生,有“三宜”。
1.宜晒背踩地
《黄帝内经》中讲: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意思是说,这个时节天气虽然炎热,但不能躲着太阳,反而还要向太阳“借”一份能量。
“借能量”的最好方式,就是晒背。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
背部是人体的阳经,总管身体里的阳气。
夏日晒背,可以起到补阳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进行地灸,也就是赤脚踩地。
头为诸阳之会,脚为阴中之根。
三伏天赤脚踩地,阳气更容易进入人体,从而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达到驱除寒凉的效果。
2.宜泡脚
中医理论认为:
“精从足底生。”
一个人的健康,与双脚有着极大的关系。
所以,平时必须做好腿部和足部的保养。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候湿热,不宜泡脚。
其实不然。
中医古籍有注:
“春天泡脚,升阳固脱; 夏天泡脚,祛湿除暑; 秋天泡脚,润肺濡肠; 冬天泡脚,丹田温灼。”
三伏天泡脚,不仅可以化寒除湿,更能达到防暑的效果。
而且,这也是冬病夏治最为日常的方法。
但要注意,三伏天泡脚,水温不能过高,时间也不能过长,以免适得其反。
3.宜午睡
《黄帝内经》中有言: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是说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睡,阳气盛则醒。
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则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
这两个时间段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合阳”的时候。
此时睡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因此,中医提倡睡“子午觉”。
三伏时节天气炎热,夜晚的睡眠容易受到影响。
很多人会出现睡不着、频繁惊醒、起夜的情况,直接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
适当的午休(30分钟左右为最佳)能够达到补充精力的效果。
同时,午时也是心经循行的时间。
把午觉睡好,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改善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忌三事
“六月连三伏,人间似焰炉。”
三伏时节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
很多人为了消暑,过度贪凉,埋下了病根。
三伏天是养生的好时节,当注意三大忌讳。
1.忌贪凉
夏季炎热,很多人喜欢通过吃冷饮、吹空调、洗凉水澡来防暑纳凉。
这样的做法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凉爽,却不能真正达到消暑降温的效果,还会伤及身体。
古医书有言:
“病起于过用,需防因暑取凉。”
三伏时期,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的阳气较为虚弱。
一味贪凉,会导致中气内虚,让湿气侵入人体,湿邪趁虚而入,损伤体内阳气。
一旦脾脏阳气受损,就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满腹胀等情况。
2.忌情绪过激
在中医学上,人体五脏对应五时,与夏季相对的,便是“心”。
中医所讲的“心”不单指心脏,而是“主神”的所有系统,比如心情、心态,还有情绪。
《灵枢·百病始生》曰: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如果情绪太过激烈,便容易伤到心神,甚至影响其他器官,引起脾胃虚弱、胃痛胃胀等病症。
《淮南子》也有言: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
由此看来,无论大喜还是大怒,只要情绪过激,都会伤及身体。
而夏季又极易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不对情绪加以克制,很容易对心脑血管造成损伤,从而引发急症。
3.忌食辣
中医学上讲:
“夏属火,宜清补。”
是说夏季应当多吃清淡食物,尽量避免油腻、火大的东西。
而且,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相对加快,消化系统比较薄弱。
此时如果再食用辛辣,不仅会加重体内火气和毒素,导致肠胃受损;
还会耗伤阴液,出现热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并发症。
同时,辛辣的食物具有发散性质,三伏天食用,会加重耗损体内阳气。
阳气不足,人体就容易遭受风寒邪气的侵扰,造成头痛、咳嗽、腹泻等情况。
顺三时
三伏分为“头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
今年三个阶段的时间分别是:
7月15日入头伏,7月25日中伏,8月14日末伏。
三伏天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养生重点。
1.头伏清内热
进入炎夏,往往会出现心烦不宁、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等情况。
这其实都是内热引发的典型症状。
头伏前后,就是清内热的好时机。
我们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养阴清热、滋阴降火。
《本草纲目》有记载,西瓜具有去暑降温、清凉解毒的功效,非常适合夏季食用。
瓜瓤可以直接食用,瓜皮可以做菜,瓜籽也可以泡茶。
都能起到清热解暑的效果。
此外,像甜瓜、香瓜、冬瓜等瓜类,也同样具备解毒利尿、清热祛湿的功用。
头伏时节还可以食用草莓、猕猴桃、柠檬等性凉性寒的食物,以改善内热症状。
但脾胃虚弱、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要尽量少吃。
2.中伏健脾祛湿
民间有一个说法:
“中伏天,湿气重,脾气虚。”
进入中伏之后,湿气更为旺盛,而脾脏喜燥厌湿。
所以,中伏很容易出现脾气虚弱、不思饮食的情况。
同时还伴有身体乏力、倦怠,面色枯黄没有光泽的症状。
因此,中伏时期,就要注意健脾祛湿,双管齐下。
平时可以多吃红豆、薏米、山药等,这些都是排湿气的好食材。
睡前泡脚,刺激足部经络,按摩足三里穴,也同样能够起到健脾祛湿、缓解疲劳的作用。
3.末伏排寒补阳
进入末伏,酷暑渐歇,伏天接近末尾,也是滋补阳气的最后时节。
所以,末伏最应排寒补阳。
民间俗语有云:
“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夏天吃伏羊的饮食习惯,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
古人认为,伏天吃羊肉,可以驱湿气,补元阳。
《本草纲目》记载:
“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三伏湿热,人体经常出汗,极易导致身体透支,因此,吃羊肉就成为了进补的最好方式。
而且,羊肉是温性食物,末伏吃羊肉,有助于祛除身体寒凉,驱散体内毒素。
特别是肾虚胃寒、寒凉体质的人群,适当进食羊肉,可以暖胃生津,补充阳气。
▽
古人有云:
“顺四时而适寒暑。”
最好的养生,莫过于顺应时节,让自己的生活方式,顺应时节的变化。
养生之道,并不复杂。
只要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顺应四时,就能保障身心通畅,身体健康。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亦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养生理念。
点个在看,愿健康常伴你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