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一刻!建国以来最低,准备进入存款“零利率”时代
不想投资,也不想消费?那就把存款利率“打下来”!这操作,全世界都通用。
很多人还没有注意到:
我们如今的存款利率,已经是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还在不断下降。
然而,全国人民存在银行里的钱,却还是越来越多。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继续增加11.46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27万亿。住户存款余额再创历史新高——147.48万亿。
平均一下,全国人民人均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0万块了。
图源:说财猫
简单算一算,从2020年1月到现在,四年时间里,中国人多存了61.38万亿!
为什么一边是存款利率疯狂下降,另一边人们却还在拼命存钱?
为什么全世界来看,存款都在走向“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你准备好,迎接一个存款“零利率”的时代了吗?
1996年的夏天,如果你走进银行,会看到五年期整存整取的利息,可能高达14%左右。1万块存上5年,到手利息高达——7000元。
今天呢?
同样的存款方式,5年后,你只能拿到1000元利息。
许多主流的银行,就算是五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也已经下降到2%。就算你走遍全国几千家银行,也不可能找到在3%以上的五年期存款利率。
今年只要再降一次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就要击穿2%,史无前例地进入「1时代」了。
靠吃利息就能躺平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30年前,我们学着习惯13.86%
10年前,我们学着习惯4.75%
近几年,我们学着习惯2%
利率大步往下降的趋势,不是短时间形成的。
这种势头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如今,其间大动作频出,完全没有回头的迹象。
目前,1年期存款利率维持在1.45%左右,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则维持在2%上下。
存款利率下调,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利息大大减少。
存钱,变成一件越来越不划算的事。
这么多年,利率一直往下降,央行到底是想干什么?
答案很简单,利率下调是央行主动调控市场时最常用的政策工具之一。最近几轮下调,中长期固定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往往是最大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
把国民储蓄率打下去,让民众把钱拿出来消费或者投资,以提振经济。
伴随着贷款利率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在2023年9月和2024年2月两次下调。
这也是希望企业多从银行借钱,扩大投资,把市场上的水搅活。
存款利率不断下降,效果好不好呢?
从目前来看,没有彻底见效。
尤其是2023年,经济在复苏,居民存款竟然还暴增将近20万亿,存款热情不减反增。
说明什么?全民都在去杠杆,减少负债,增加存款。这是一个短期内很强烈的情绪。
想要扭转预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近,我们又再一次见证了历史。反映企业和个人手头现金、活期存款的指标——狭义货币总量M1的增速,出现了“三连降”:
4月,M1增速同比下降1.4%,创有记录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5月,M1增速同比下降4.2%,创有记录以来首次连续2个月负增长
6月,M1增速同比下降5%,创有记录以来首次连续3个月负增长,历史罕见
说明什么?
扩张欲望并不强烈,大家都不肯加杠杆,大量活期存款转为定期。
代入一下,其实也不难理解。
股市和房市波澜不惊(高情商说法),那就继续存着呗。至少存在银行里的钱,不会突然腰斩吧。
面对节节攀升的存款总额,央行会怎么做?存款利率继续下降,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对于央行来说,什么时候让利率停止下降乃至回升,取决于政策效果是否显著。
什么时候症状好转,就什么时候减少药量。这是在全世界央行都通行的调控逻辑。
比如,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暴跌75%时,美联储就果断出手降息。在短短一年内,就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的水平,急速降至不到2%,以挽救危局。
到2004年,市场回暖,联邦基金利率再次回升,完成一次闭环操作。
图源:美国联邦储备局
可见,央行结束利率下降的前提,是积极且持续的市场反馈。
既然如此,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存款利率,也有可能降到“零利率”的水平呢?
从全球各国的操作来看,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毕竟,世界上不少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出现了“零利率”现象。
2008年,美国陷入次贷危机时,美联储就曾让联邦基金利率无限逼近零利率,在0.25%的利率水平上维持了大约7年,直到2015年才逐渐上调利率。
无独有偶,欧洲央行在应对欧债危机时,也曾让欧元区国家齐齐迈入零利率时代,并停留了很长时间。
2014年6月,欧洲央行甚至宣布实施负利率政策,将存款利率下调至-0.1%,成为最早吃「负利率」这个螃蟹的主要经济体。
这种操作让全球经济观察者惊呼:欧洲央行要带领所有欧元区国家,先一步进入深水区了。
所以,负利率到底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普通人在银行存钱,不但拿不到利息,甚至要支付给银行利息——相当于“保管费”。
你存1000欧元进去,取出来可能就只剩下999欧元了。
不过,银行也不会感谢你交了一笔钱,因为银行可能要给央行更多钱。
为了避免支付利息,各家银行都会倾向于将资金借出去,企业和个人也会倾向于把钱取出来。
更进一步地说,负利率政策意味着本币贬值。
简单来说,负利率会导致在本国存款或持有本币资产的成本提高,从而促使投资者在海外寻求收益更高的投资机会,进而导致资本外流。
于是,对外币的需求增加,外币相对本币升值,也即本币贬值。
在亚洲国家,对“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体会,没有比我们的邻国日本更深的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就此走入「失去的三十年」。通货紧缩时代很快在日本降临,紧随其后的,就是负利率时代。
1995年,日本施行了力度空前的低利率政策,基准利率下调至0.5%。
但效果并不显著。到1997年,多家日本银行宣告破产,日本走出泥潭的希望直接被浇灭。
“零利率”政策,就在1999年出台,不久后日本又首创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直接下场买入国债。再然后,次贷危机和福岛事故让日本经济元气大伤。
2016年,日本央行宣布进入“负利率”时代。
这些让旁观者捏一把汗的大胆政策,日本是一个又一个地往外抛,但最后基本都收效甚微。
日本央行都狠下心开闸,进行了举世罕见的大放水,钱却在资本市场里打转,没有流入实体经济的口袋。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就是一个信心不足的漩涡。
不过,中国的情况又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央行向来以稳健著称。
即使不断下调利率,我国央行也会把时间周期拉长,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市场放出信号,稳定市场预期。
毕竟,央行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对市场预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中国的存款利率大体上还在「1时代」,零利率、负利率为时尚早。
只不过,从未雨绸缪的角度来考虑,面对不断下降的存款利率,个人依然还是可以早做准备。
摸着日本的石头过河,有什么启发呢?
日本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零利率,负利率时代也持续了8年。
虽然日本央行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利率规则,让储户不至于亏到一分钱也不愿意存,但各家银行也确实都被逼着拼命往外放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的企业和个人是怎么做的?
先看企业。当时许多日本企业都放弃了扩张,转而用借来的低息贷款还债。
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出海。
此外,由于负利率政策导致日元进一步贬值,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投资外币和外国资产,从而分散其投资组合的地域和货币风险,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美债,就是日本企业最偏爱的资产之一。
简而言之,日本企业在积极偿债的同时,努力去海外寻找新的机会。
日本如今巨量的海外资产,以及美债第一持有国的地位,就是这么来的。这种经验,值得参考。
再说个人。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时代,个人通过投资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
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债务会被稀释。长期来看,投资者最终获得的收益,可能远超债务的成本。
但在如今这个利率持续下降的时代,个体投资者就必须转换策略了。
首先,避免过高的杠杆。用如今的低息贷款,偿还过去的高息债务,置换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其次,维持资产配置的平衡。既保留一定比例的“安全资产”,也维持一定比例的高波动性资产,在经济震荡之间,都有腾挪的余地。
再有,关注海外投资机会。
在负利率年代,外币账户有更高的存款利率,很多人都会时刻保持着对外汇市场和外国债券的关注。
总之,普通人面对低利率时代,绝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一城一池。警惕高杠杆,放眼大世界,才有可能跑赢同时代的人。
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但领先时代的人总是能从历史中学到点什么。
智谷一直在努力传递对时事的理解和分析。相信大家都有所感知,不少文章神秘消失。
为保证您能持续看见智谷的独到判断,我们在寻求更稳定的载体,让观点不再只是昙花一现。
欢迎加入趋势研判年卡会员,每周一篇大事研判,以及每月一场闭门直播。
限时减免100元
参考资料
吴晓波频道:准备吧,进入存款“零利率”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全球降息到来,国内的存款利率还会更低吗?
三联生活周刊:存款利率降到建国以来最低,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樱桃大房子:全民都在去杠杆!
城市财经:罕见!三连降,又见证历史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