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分析最新全会报告
文丨古原
就在刚刚,二十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一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件长达22000字,那么,这份文件中,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有多大呢?与历届以经济改革为主题的三中全会文件,论述有何变化呢?
特别是此次会议提出来,这一决定中提及的改革有时间表,要在2029年内全部完成这一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本文将对比14届、16届、18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论述,以一个市场派的角度,以我对产权改革、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关注点来对这次会议的决议文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对比。文章有点长,请耐心观看。
一、重大概念论述
1、市场地位
在经济政策的总纲上,市场的地位始终是一个重大问题。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提出: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从基础性作用、到更大程度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这个用词的变化,历经了二十年,应该说,从文件表达来看,对市场的认知是在逐步进步的。
这一个历程,是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一个过程。
但这些论述,依然是存在着一些较模糊的概念。
比如:减少干预的同时,增加监管。但有时,这二者是不容易区分的。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是比较模糊的,有时,某一种针对经济的干预和扩权,也可以解释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在上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这说明,市场机制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个重大的争议问题。
此次会议则提出: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这一表述,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表述基础上的调整,也即,十八届的任务已完成,市场已经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现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十八届表述相差不大,还是在强调市场的同时,强调监管,要维护市场秩序和弥补市场失灵。。
2、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对经济制度的表述是: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是: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是两个毫不动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这两段描述,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两个毫不动摇,在某种程度上对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进行了一些语言上的淡化,并对民营经济支持的意愿表达得更加强烈。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的表述基本上沿袭了十八届的表述: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这样的表述一样有:
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如何落实这些决定才是关键,平等对待提出很多年了,但客观地说,之所以每一年都在提,就是难以做到平等,不管是土地信贷资源,强大的国有企业总是具备有特殊的优势。
3、产权保护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对产权制度的论述是:
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对产权制度的论述是: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私有财产权保护这个概念,正式进入了重要文件中,并在次年(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应该说,这是一次产权论述用词上的重大变化。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产权制度的论述是: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这一次论述,私有财产权被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所取代,虽然在实质意义上是一样的,这种用词上的考虑,还是反应了对私有财产权这个概念的一些社会争议。
而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对产权制度的论述是:
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
在这一次的产权保护论述中,增加“长久”二字,希望构建再加稳定长久的产权预期。
4、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论述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罕见没有提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用了另外的表达方式:
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论述是: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论述是: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首要任务虽然也是强调重要性,但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述强度还是低了一个维度,这个用词的调整也体现在决定的以下内容之中: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因为主要矛盾已经调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市场化改革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对市场化改革的论述总结而言是以建设市场为主,提出:
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改革现有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
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等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发展技术市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等一系列市场化主张。
应该说,从论述上来说,第一次使用了市场化改革这个词,并在多领域提出市场化主张,是一个突破。
市场化这三个字,第一次大面积出现在公开文件中,在这次公报中,市场化三个字一共出现了11次。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市场化改革的论述是:
一、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1、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
3、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
4、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
5、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6、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
水电气价格列入市场化改革类目,说明水电气的价格将会更多程度地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确定指导价,进行相应补贴。
6、民营经济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对民营经济的论述总结为:
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并依法加强管理。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对民营经济的论述总结为: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民营经济的论述总结为:
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上三次论述平等对待时相差不大,但在论述方式上是渐进的,即一步一步承认了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承认重要性,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
可见,破除行政垄断,让非公经济可以进入原行政垄断领域,中央文件层面,说了很多年了。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对民营经济及准入的论述总结为:
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
1、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
2、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3、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4、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这一论述中,明确说明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开放,这个开放措施也对应了相关的约束,即非竞争性领域是不能开放的,不过依然是一定的利好,最为重要的是,这一开放,是否代表着基础建设竞争性领域不再由政府投资主导。
7、国企改革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对国企改革的论述总结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要点为将国企从政府机制改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机制。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对国企改革的论述总结为: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国企改革的论述总结为: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而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对国企改革的论述为: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以上论述中,国有资本放在了国有企业前面,这也是近年来的趋势,更注重国有资本,而非国有企业。其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集中,有一定的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意涵,但同时宣布,国资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我想典型的行业可能是半导体。
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与上面水电气在市场化改革中出现也是对应的,那就是这些企业不再作为政府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自负盈亏的企业,拥有自主定价权。鉴于过往,这些行业往往被政府补贴,价格随行就市上涨,可能是一个趋势,前一段时间已经有相关征兆,这也是政府减少支出改革的内容之一。
8、对外开放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对外经济体制的论述总结为:(有部分删减)
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外经济体制的论述总结为:(有部分删减)
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等。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论述中,对外开放有着更为清晰的具体政策的论述,对于服务业的开放,也有具体行业的说明:
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对外经济体制的论述为: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深化援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全链条管理。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是加入CPTPP的起手式,也就是对标CPTPP标准,这一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贸易战,增加中国地区与非美国地区的更多贸易。
值得注意的是扩大自主开放,成为了关键词。
自主开放对应着协商开放,过往的很多开放是由双边或多边协商达成,你开放某一领域,我也开放另一领域,而自主开放,则是一种单边开放模式,即不需要经过与对方国的协商,单边开放。
比如最近半年来的免签政策,就是一种自主开放。
这其中的亮点是,有序扩大的四个市场,分别是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务,其中劳务是一个首次提出来的概念,是有着明确的进步意义的,劳动力自由流通,也是全球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与我之前预计一样,此次会议对外开放内容较多。
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跨境贸易的相关配套开放措施。
9、农村产权改革
关于农村产权改革,十四、十六届三中全会涉及较为简单,主要由十五、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问题的相关决议进行论述:
在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
要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
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上,论述并没有比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更多开放性的论述,对于农村耕地,还是三权分置改革,对于农民住房的论述是: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对于集体产权的论述是: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同时,在土地管理制度问题上中提出:
优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
这解除了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限制不配套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如果一个城市有更多的产业,更多的项目,更多的常住人口,那么,这一城市能拥有的土地开发权限会更高。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边际改善。
10、政府职能: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论述总结为: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论述总结为:
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论述非常丰富,有着更加具体的论述: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应该说,以上论述非常具体,但由于各种具体的原因,不少计划落实依然不达预期。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对政府职能转变,没有论述,在法治这一章节中提及: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11、财税制度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于财税制度的重点论述是:
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房产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计划要推动的税制变革,都遇到了阻碍,没有持续推进。央地税权中,社会保障中,养老金已正式开始全国统筹,在地产泡沫危机中,地方政府的税收能力在迅速下降,但事权负担却没有减少。
是减少事权,还是想办法扩大地方税权,是财税改革的一个观察点。
市场流传的消费税改革,也与这一决议内容相关,但是否能实施,其实是要打一个问号,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扩大征税范围阻力会不小。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对财税制度的重点论述是: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
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
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这是一个增加地方税源,同时增加中央支出的一种解决思路,这一思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地方事权支出上升的速度,可能远远高于增税的速度,更何况上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种增加地方税源的方式,都被实践证明不可能。
事权过多难以减支,是地方财政最大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未来一个重要的隐忧,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写过一篇文章论述了。
12、社会保障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在加快的同时提出:
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然而,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延迟退休这两项,都没有达成,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制度化,他的支出会比其他政府支出要刚性得多,难以削减。
在此次三中全会决定中,已经认知到这一支出对于经济的巨大压力了。
在决定中,第一句话的表达,与过往出现了巨大的区别,这是一个重大变化。
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后面的表达差不多,但第一句话才代表着一个方向,那就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据我的统计,中国社会福利支出已经高达20几万亿,支出占比超过了政府全部收入的50%,成为中国政府支出的第一大项。
在经济发展承压时,社会保障支出的刚性,让降税空间几近于无。不仅如此,每一年还在增长的支出,让寻找税源,增加政府收入成为当务之急。
这就构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支出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社会保障篇章中,相关论述和计划,说明了支出越来越大的这种压力。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
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中国灵活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上述改革方案,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的社保缴纳问题,将成为未来的社保制度增收的重点领域。
延迟退休问题,有了新的论述。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
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但显然,现在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在老龄化的趋势下,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这一政策目标也没有达成,反而是在不断地提高。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
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2011年房产税的相关论述就调整为:房地产税立法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稳妥推进,就说明难度非常大,再加上自愿与弹性原则,作为一个增收减支的减量改革,想要推进,难度其实是非常高的。
13、关于反腐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论述一个主题: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在决定全文中,用了一千余字论述,在公告中论述如下:
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反腐的论述强度有所降低,首先从一个单独的章节,放到了最后一个”党的领导“的章节中。
其次论述强度也稍有降低。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
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严肃查处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以上是我关注的一点核心点。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认为的最大亮点与我的预计一样,都是在开放政策上,如果这些开放政策能在2029年前全部落实,并且力度比较大,那么,对于中国经济依然有较强的正面影响力。
同时,最大的问题也是财税问题,是债务问题,进一步溯源则是政府的刚性支出越来越大,并呈现不断上升的局面。
经济学家周其仁写过一篇文章,教企业家如何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他说,要理解这个决议文,要有四个圈圈的思维。
第一个圆圈是“大家希望改革什么”,第二个圆圈是“期望能改什么”,第三个圆圈是“决定做什么”,第四个圆圈是“实际干了什么”
我认为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还需要加一点,就是”实际能做到什么“。
譬如,房产税立项很多年,但实际推行中,阻力非常大,现在实际上处于一个基本放弃的局面,当然中,房产税可以叫改革,但不能叫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也会遇到各种阻力,即使是提出了目标,但要落实,并不容易。比如,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这一论述延续了多届会议,但在观感上,感觉推动很慢,可见阻力非常大。
农村的产权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一系列清晰的目标,包括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等等。
但在具体的落实中,这些政策的推进速度,往往不如预期。
很多改革一旦推动,不仅涉及到很多利益群体的利益,还涉及到对过往法规法律的清理,从上到下来推动改革,难度就比较大。
当年邓公的改革推动,更多的是让地方自己去尝试,去突破。
不仅改革什么很重要,怎么改革,也是一个很困难、很重大的问题。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找到好的改革路径和方法,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
从长远来说,何以解忧,只有经济发展,如何达成经济发展,只有市场化,只有改革开放一途。
改革开放四个字是紧密一体的,代表着市场化的改革。希望中国的未来一天比一天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