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没有别的选择
国内创新药行业经历跨越式大发展,几乎所有创新药企都有出海,创造重磅炸弹的梦想。而复盘泽布替尼及西达基奥仑赛的成功,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美国市场是其增长的关键所在。
这与国内药企出海的愿景相符,通过国际化打开天花板,利用美国地区创新药价高昂的特点赚取更多收入,为创新增长贡献更多动力。
虽然它们的开发和商业化策略上两者并不相同,但一条清晰的线索早已浮出水面:一切都离不开对临床价值和疗效优势的追求。
做得更好。
即便是在极度内卷的PD-1市场,特瑞普利单抗也用差异化适应症闯入了美国市场。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头对头硬刚,还是以差异化取胜,出海都需要做得更好。
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尽管不同的监管、商业化环境,导致出海对所有中国药企都是一个全新、复杂的考验,但国产创新药的出海逻辑,已经写在了先行者的经验里。
/ 01 /
一个共同点
在海外大药厂已经卡住身位的情况下,后来者想要居上,就要拿出实力去证明自己——我的药效更好,我的安全性更强……
泽布替尼选择的就是这条路。例如,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SLL) 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中,泽布替尼击败了伊布替尼。
在疗效上,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具有更好的ORR(78.3% vs. 62.5%),更高的OS率(97.0% vs. 92.7%)。在安全性上,泽布替尼组出现房颤/房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2.5% vs. 10.19%)。
凭借这一数据,泽布替尼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CLL/SLL。这是其进击的开始。正是这些要素,让泽布替尼能够收获全球市场的认可,销售额持续飙涨,成为首个国产是亿美元分子。
众所周知,临床头对头的代价极其高昂,一旦失败不仅意味着药企巨额临床费用打水漂,更意味着彻底失去翻盘希望。
大部分biotech很难复制百济神州这样高举高打的路线。头对头之外,也有“捷径”可走。
西达基奥仑赛在立项之初,避开了拥挤的 CD19/CD20靶点,选择差异化靶点BCMA,并于2022年2月成功获批在美国上市。
尽管其并非首个获批上市的BCMA CAR-T,但其在临床中展现出超强的战斗力。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患者,西达基奥仑赛客观缓解率为98%,严格完全缓解率为80%,其他上市的CAR-T疗法的缓解率则在61%~73%之间。
目前,西达基奥仑赛还在不断向前线治疗推进。4月初,基于CARTITUDE-4研究的积极结果,与标准疗法相比,西达基奥仑赛可将二线MM患者的复发/死亡风险降低74%。凭借这一数据,其成功进军多发性骨髓瘤二线治疗。
特瑞普利单抗的出海则向我们展示了适应症差异化的价值。凭借鼻咽癌这一特殊的适应症,其用亚洲的临床数据也打动了FDA。
众所周知,近年来FDA在新药审查时格外关注临床患者的种族构成,也有不少新药因临床数据单一被FDA驳回。但也并非没有“妥协”。
在美国,鼻咽癌是一种极为沉重的负担。发病率方面,虽然相对不高,为每10万人0.5例-2例,但问题是患者很容易出现疾病进展,成为R/M鼻咽癌。而R/M鼻咽癌的常规挽救处理包括放疗、化疗和手术,效果均不能让人满意,患者的5年生存率中位数只有20%,因此市场亟须一款行之有效的新疗法,这也是FDA愿意给特瑞普利单抗机会的核心原因。
从泽布替尼明确的优效,到西达基奥仑赛的差异化靶点以及特瑞普利单抗的差异化适应症,这些成功出海的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得更好,无论是头对头硬刚,还是以差异化取胜。
/ 02 /
不唯价格先
虽然美国药价贵,政府也在想方设法降低药价,但一个事实是,无论FDA还是医生端,并不总是唯价格先。
先来看FDA。在2019年时,FDA的肿瘤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博士曾表示欢迎中国的“鲇鱼”来美国,给美国的PD-1带来价格压力。
但到了2021年,Richard Pazdur博士画风突变,发文抨击PD-1赛道me too药物扎堆现象。在现实中,也遇到了PD-1审批遇阻的问题。
这意味着,FDA不再对过度重复的Me too药物表示欢迎。
在FDA眼中,评价一款药物能够获批上市的关键,还是在于效果。至于药物的价格,顶多算是锦上添花的一笔。只要效果足够好,价格可以忽略。
毕竟,FDA的本职工作,并非控制药物价格的高低,而是美国创新药市场的看门人。正因此,其不断收紧创新药审核理念。
如果之前已经有一个药物获批上市,之后再上市的同类新药,要么头对头获胜,要么在临床试验中展示出超强的临床数据,否则别说是跟其他产品竞争了,连获得FDA批准上市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而到了真实世界,要想在美国脱颖而出,疗效同样非常关键。
核心原因在于,医生群体十分关注一款药物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数据,这就导致潜在me worse不存在突围的空间。
这在阿尔兹海默症领域得到过诠释。价格高昂但尚未完全用临床数据证明自己的Aduhelm,被医生纷纷拒绝开具处方,最终导致Aduhelm快速失败。
CAR-T疗法领域同样如此,虽然不同选手并没有明确的头对头数据,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海外医疗机构等不同主题发起的真实世界研究数目不少,因此医生群体对于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异,也会拥有深刻认知。
无论是首个上市的BCMA CAR-T疗法Abecma、CAR-T疗法的开拓者Kymriah,都遭遇了更强力对手的狙击。疗效、安全性劣势,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掉队。
当然,疗效之外的商业化策略和能力,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需求。不过,在更注重疗效的美国市场,商业化策略和能力更多只是辅助。
/ 03 /
更早或更好
近些年,动辄几百万美元的天价药频出,不断刷新世界最贵药物的纪录,但美国对它们的质疑并不非常强烈。
典型如美国临床与经济研究所(ICER)对普遍高价的基因和细胞疗法的整体评判,是认为其审查的一半以上的产品具有成本效益,包括诺华高达212万美元的Zolgensama,同样具有成本效益。
核心在于,ICER用好了药物经济学这把尺子,坚持药物所具有的价值是最重要的,而非价格标签。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仿制药竞争激烈,生物类似药也没有如市场所愿,靠价格优势大放异彩。背后的原因自然是复杂的,但总归说明市场对创新药的认可。
因此,对于国内药企来说,不管是自主出海还是借船出海,回到根本,一款新药能否获得市场认可,还是取决于其临床数据如何。
换句话说,不同的资源、能力和使命,决定了药企不一样的路线和节奏。但在出海这条路上,对于药企来说,最为核心的是做到“更早”或者“更好”。
更具体来说,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符合审批国家/地区的相应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无疑是打开海外监管机构大门的敲门砖。
但这也意味着,更加考验中国药企在全球开展临床试验时,提高临床试验设计和试验数据质量的能力。
海外发达国家高昂的临床试验成本,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光靠烧钱仍远远不够。在全球开展关键临床不仅耗费巨资,更考验药企的实力,即能否真正做到对药物临床开发的前瞻性布局。
这是一场关于勇气、实力和财力的比拼。因此,除了拥有差异化的产品,扎实的临床与注册能力以及适合的商业化模式也是必备的技能。
这种情况下,借船出海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借助合作伙伴海外临床、注册或是商业化能力,做得更好。
未来,出海这条路依旧难走,但却是创新药企绕不开的路。创新药要想在全球获得成功,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个问题也很难得出标准且全面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做得更早或更好是必须的。
文/武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