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存钱的年轻人
吃的门槛
加起来不到10元,这是她一天在吃上的全部花费。其实这算是花费大的。7月5日,她的三餐是炒面、烧茄子和土豆炒香肠,花费7元;7月6日,早上吃泡面,中午吃锅巴饭,共6.5元;7月17日,番茄炒蛋和孜然味的牛肉烧土豆,花费5元。她会经常从农村老家搬来一大堆肉、菜和蛋,很省钱,「如果老家带来的肉吃完了,也可以买鸡胸肉,便宜」。
除了吃,其他的几乎不花费。有一回,男朋友在「5•20」那天给她买了花,她发了一顿脾气。对于大大小小的节日,生日、情人节、七夕、圣诞节......她都要再三禁止男友送礼物,「不然我真的会生气」。他们庆祝生日的方式,就是网上找个餐厅团购吃一顿。这几年最奢侈的一次,是团的198元双人餐,她备注了「过生日」之后,店里还送她一个杯子。
这样的报复性存钱方式,在2022年达到了顶点,当时她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每个月到手都会被扣绩效,说好的4000块钱月薪,也从来没有按量发放过,因此,她更加极致地开始存钱。现在,这种「报复」似乎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刻——攒出了一套新房的首付。
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她与男友去看房。如今房价下降不少,她觉得也是个机会。房子114平方米,原价96万,徐依依和男朋友像唱双簧一样砍价,一直砍到晚上8点多,最后砍到了83万,「其实我想要砍到80万。」徐依依说。
新房首付二十多万,是两人这几年狠命攒下来的。在武汉生活4年,徐依依月薪4000元左右,男友此前月入7000元,后来涨到了1万。现在,他们每个月能攒下来六七千元。这还是扣除了1800元房租和3250元车贷之后。在她的理念中,报复性存钱并不是为了攒而攒,而是把钱用在最关键的地方,比如他们两年前买了一台20万的车。
交了首付,每个月又多出2000多元的房贷,依靠继续存钱,生活不成问题。下一步是装修,「买的毛坯房,装修可能得存钱到明年了。」她加了社交平台上各种装修公司,问到的最低价是12万,所以她决定只花12万装修。
在别人看来近乎于生存挑战,却是徐依依的生活日常,省吃俭用,撬动了某种未来。事实上,这也是报复性存钱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对另一些打算入坑存钱的人来说,每天做饭并不现实。一来出租的房子不一定能用厨房,二来上班族每天吃午饭要在公司。但人们也想出了五花八门的应对之策。
「报复性存钱是有门槛的,门槛首先就在吃上。如果天天点外卖,那绝对算不上报复式存钱。」在北京国贸工作的王阳为了存钱,专门买了个绿色的小型电煮锅,每天中饭和晚饭,都靠这个电煮锅完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也靠吃外卖活着。在寸土寸金的国贸地区,一顿外卖吃掉三十多块钱是普遍现象,如果希望多几片肉,还要更贵。算下来,一个月要花2000块钱在外卖上——这花费,接近很多人一个月的房租。
「钱没少花,得到的除了一顿预制菜,还有犹豫。」每到中午,公司里就会弥漫出一股选择困难症,身旁的同事们会互相问:「今天中午吃什么?」大家一顿建议,最后点到的也不一定好吃。
王阳干脆选择在公司做饭。在生鲜超市,一袋小白菜2.8元,土豆、西红柿这些跟米饭一起煮煮就能熟的菜,也都不超过10元。煮好倒点酱油就能吃。为了健康,他还对照了中华膳食指南,严格遵守每天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盐分的摄入标准,一天下来也只需要十多元钱。
「在嘴上勒紧裤腰带」,就连国外也如出一辙。7月18日,「日本男子为提前退休,21年只吃凉水泡饭攒1个亿」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五位。这位45岁的男性在社交平台秀出自己的晚餐,餐桌上没有任何肉类,只有白米饭、一颗腌梅干和一块玉子烧(鸡蛋卷)。
他不敢辞职,节衣缩食,拼命攒钱,也不结婚。他写道:「今天的晚餐是这些,看起来很朴素很日常对吧,但鸡蛋对我来说已经是奢侈品了。我拥有9300万日元的存款(相当于430.3万人民币),已经这样生活了二十多年,吃什么都觉得挺好的。」
最后,他把存钱的希望,寄托在强制储蓄这条路上。
他开通了一系列能存钱的功能。比如,一些支付平台上会推出「笔笔存」,他设置每消费一笔,都会存5块钱到一个账户中;还有「心愿存」,他写下目标,目标变成了软件里的一颗星星,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就会自动转1625块钱到那个固定账户中。他希望赶在双十一之前,存到一万三,买下那台电脑,时间还剩8个月。
强制储蓄的办法远不止这些,还有「365存钱法」、「12存单法」、「52周存钱法」等等。无非就是每天或者每周、每月,固定往一个账户里面存钱。还有一些存钱APP甚至要花钱开通会员,等于还没存上钱,就已经开始消费了。他选择了52周存钱法,这种方法需要第一周存10元,第二周存20元,以此类推,一年下来能存13780元。
相比之下,最奇葩的是「故事存钱法」。在社交平台上,有人会撰写不同的爽文故事,然后代入自己的经历,故事里的所有花费,都需要在现实世界存入对应的金额。他喜欢猫,所以选了一个「猫咖经营」的故事。
3月15日,陈平发工资的日子,也是他开始执行这么多计划的第一天。那天,他工资被「心愿存」扣掉1625元;然后往「52周存钱法」里存了10元;在路边买了一瓶2元的矿泉水,又被强制储蓄了5元;接着他开启故事存钱:第一天,主角遇到了一只会说话的橘猫,决定开一家猫咖,花费了15万元。这个故事要求他在现实世界里,存入15元。
之后的每一天,存钱的数额都在增加。在坚持了20天之后,他的钱用光了。他只能找父母借钱来继续存。
像陈平这样绞尽脑汁的存钱爱好者,如今正在变多。豆瓣小组「用利息生活」的创始人寻我,见证了这个群体的扩张速度。五年前,她刚建立这个小组不久,组员不到一万人,如今,组员加起来超过七十万人。
寻我觉得,「要想实现用利息生活,第一步一定是先学会存钱」。她把这一条写到了小组简介里。如今,小组里颇为流行的一种存钱方式,叫做「36存单法」。
具体方法是,每个月存一笔三年期的定期,这样三年后每月都会有一笔定期到账。再把当月要存的钱和到期的钱合到一起,继续存三年。
孙暖是这个方法的坚定执行者。她从2022年3月开始执行这个计划。当时她存入了第一笔1万元的三年定期,利率是3.45%,三年后,她可以连本带息得到11035元。她每个月都坚持存1万元,也眼睁睁看着利率从3.45%,一直降到了现在的2%左右。
「上了十年班,以前都把钱放在稳健理财里,后来发现一点都不稳健,最终还是选择了银行定期。」孙暖说。之所以说是报复性存钱,是因为有时候钱不够,她还会东拼西凑凑够1万存进去,有一回,还是向父母借的。现在,她已经存了28万。她无比盼望到2025年3月,收到第一笔1035元利息的那一天。
虽然钱不多,但这样每个月都能收到钱,安全感拉满。「有点像提前领养老金。」孙暖说。
此前,她连续经历失败打击一一应聘两家教培机构,有的连试讲都没完成就被打断了。后来到了房地产公司做销售,需要天天打电话,每天打五六百个,持续了两个月,最后只有一个人同意来看房子。
求职时的卑微让徐依依决定「报复性存钱」。2022年,她获得了一份新工作,工资也是4000元,但比上一份工作稳定,终于能正式开始攒钱了。「我是那种攒了一点钱之后越来越抠,之前反倒是没有那么抠搜。」
成为一个报复性存钱的人,还需要与身边的消费主义对抗。
相比徐依依,仲华能存钱的上限就高出很多,39岁的他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月薪超过3万。仲华的省,体现在穿衣上。至今,他常穿的五六件衣服还是来自于18年前的大学时代。
这个7月,父亲来北京看他,想着监督他去买两件新衣服,仲华带父亲去了北京燕莎奥特莱斯,他和父亲约定,「折扣高于6折的,不看。」
一家品牌店门前,挂上了「(买)3件打5折」的招牌,仲华和父亲各挑选了一件,没凑够3件,就在收银台前面等待,和其他顾客「拼单」,结果结账时,售货员说「打五折的是部分商品」,仲华选的两件衣服分别是「65折、72折」,仲华跟拼单顾客说了声抱歉,转身离开。
捆绑式消费、会员式吸粉,打开手机就是各种跳转、优惠券、「家人们」。「我就是单纯厌恶现在无孔不入的消费引导。」仲华前几天清理了一下手机,清掉了自己在30多个品牌里的会员身份。
「我就是想让大数据猜不到我,或者猜我是个穷鬼。」即将「奔四」的他,正和姐姐一起偿还父亲前几年创业欠下的100多万外债,公司前段时间又裁员,他3年前就强行让自己「消费降级」,进入报复性存钱的队伍。
苏北在杭州工作,她读大学时,正赶上建筑系辉煌的尾巴,等到一毕业,设计院里所有的景象都变天了:以前是项目排着队找上门,现在再小的项目都要去抢。
苏北是「00后」。刚毕业头两年,对她来说是最辛苦的日子,有时候熬夜干活儿到凌晨,一个星期做出来的项目规划,最后可能只等同于一张废纸。收入有限,所以她牢记了每家餐厅的打折时间——达美乐披萨是周二、周三,肯德基是周四,麦当劳是周一......在这之外,她的午餐更多是用全家便利店里的饭团解决。
苏北最头疼的,是低估了各种存钱方式的复杂程度。「从入门到入土只需要3个小时。」她看过一个社交平台的对比各家理财的帖子,利率高低、是否方便,还有非要手续费强买强卖的。有个人说自己花了一周把网上一百多款产品对比了个遍,列出了好几个看上去极其头疼的表格,「看吐了,看到最后,竟然发现还是个广告」。
进入报复性存钱之后,对人的影响和改变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每一分花费,都需要反复斟酌。
社交是不可能社交的。对极简的人来说,花钱的社交只会带来痛苦。徐依依记得有一年夏天,她参加公司团建,「热得要死,本来就不想去,但每个人必须得去,我一想反正公司花钱,就去了。」
最后要回家之前,公司负责人非要让员工都玩一个滑梯项目,门票50块钱。「当时平均一天也就赚100元。」她很不情愿地滑了,团建结束,离家很远,她也舍不得打车,一路闷闷不乐地坐公交车回家。
还有一次,是跟同事一起去哈尔滨旅游。那次旅游对她来说有点肉疼。她住在宾馆,餐餐点外卖,「有时候一天要花60多块钱。」同事们喜欢去密室,人均要80多块钱。「大家都去,我不去就显得不合群,也只能被拖着去了。」
那之后,对于社交活动,她就基本不参加了。「我喜欢一个人,有朋友的话,感觉有点麻烦。」
这样导致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孤独。每一个报复性存钱的人,或许都会进入这样的孤独。「比起跟别人一起去玩我不喜欢玩的东西,我觉得还不如孤独。」徐依依说。
对待报复性存钱的人,亲密关系里的人也会带着复杂的情绪。徐依依的男友说,对女朋友的所有要求几乎都是「多对自己好一点」——虽然他自己也是从农村闯出来,本身已经挺节省了。
在她的父母眼中,自己就节省了一辈子,别人家的父母都说自家孩子不知道省钱,「可我们却希望女儿和男友大手大脚一点。不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还苦。」
可在徐依依看来,这更像是一种鼓励。她对自己好一点的方式就是「存得再多一点」。「其他的,我都不在乎。」
在人群中的他们,每天对于落差的感受都更为直接、强烈。
在北京,王阳每天从地铁十号线国贸站E口下车,穿过用水晶灯、大理石地板、天南星科植物点缀的国贸商城里宽阔的过道,穿过四季如春的恒温空气,穿过一家家流淌着消费主义气息的奢侈品店铺,最终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吃着2.8元一份的水煮白菜。这样的落差,相信对每个人来说冲击都很大。
不光如此,同事们对他的评价也变成了「好可怜」,每到中午,当他把白菜放进锅里时,对面的同事会伸头过来看,「王阳今天又吃水煮白菜了」,接着,远处的同事们也会围过来,往他的锅里瞄一眼,露出同情的眼神。
某种意义上,这种同情,会让人有羞愧感,如果对于存钱的信念不够坚定,非常容易动摇。「我明白我的同事都是很善良的人,她们不会真的嘲笑我,反而是有些心疼我。」这是王阳能坚持下来的原因。王阳也在不断悄悄对比计算着,这一天相比于同事吃的外卖,自己能多省多少钱,以此来获取能量。
在公司做饭坚持了一年,同事们也慢慢习惯了他的存钱之道。后来甚至会主动给他「投喂」食物。「今天我米饭多了,分你一半」,「你吃饺子吗?我这里吃不下了」,「我这有水果」......就这样,从最开始的羞愧,慢慢反而让他有了好人缘。
长期压抑欲望的报复性存钱,有时也会产生攀比、焦虑和反弹,有人被传染,有人中途废弃。
用上了多种存钱方法的陈平,在距离「12999元买电脑」目标越来越近的一天,他看到所用的故事存钱法的博主,竟然发布了一则《存钱停更》说明:「我的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每天存钱了,非常抱歉喜欢我的宝宝们,猫咖系列以后不会更新了。」
「连写存钱方法的博主都存不下来钱,那我还存啥?」最后,陈平拿着已经存的8000元钱,买了台配置差一点的笔记本电脑。如今,他看着配置更好的电脑总有些后悔——「为啥我当时没再坚持坚持?」
苏北有个拉着她去针灸的朋友,买了好多的理财产品,「她的手机里面有六个理财APP,上班摸鱼的时候,全部拿来管理这个理财。」之前还一度倒挂,放置了三四个月,才慢慢涨回来。她投了所有的钱,几万块,一年多之后提现出来了,多了两千的收益。
那一年半里,她看到朋友一直非常焦虑,动不动就说这个事。「我就觉得没必要这么焦虑,这一年半,就这个收益,回报也太低了吧,像是什么全民的娱乐活动。」
自从开始有存钱的想法,她还经常被大数据推送那种「储蓄十万,回老家躺平靠利息吃饭,每天就花十块钱」的视频。看得多了,她也能感受到一种焦虑。这种焦虑,通过大数据,会无差别地传递给所有人。
「存款就是分数一样的,有点像还在学校被排名,总觉得怕落人后,具体为了什么,也说不清,反正是钱嘛,谁还嫌少咋的。」苏北说。
兜兜转转,苏北得出的结论依旧是——老老实实开源节流。
图源小红书截图
图源剧集《二十不惑》
对于人生观,寻我打了个比方,生命的过程像是一次远航,她在起航最初,没有太多的资源,或许只有一块木板,边游边伸手,够到其他的木板,一点点努力、积攒,也许有机会能打造出一艘小船呢?而寻找这个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而对于她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断存钱,等待「那艘小船」出现。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