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许善达“4000元说”是简单粗暴,还是被误读?
许善达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引发网友反弹。直言诘问:“真的那么简单吗?”“贫困并非单一标准衡量”。
“财经盈盈”在微博上说,许善达称,从统计数字来看,一名农民工的每月收入平均为4000多元人民币,如果在稳定就业的状况下,年收入差不多就达到了5万元人民币,而家庭人口平均是5个人“那1个人就1万块了,1万块就消除了贫困了。”
许善达何许人也?
查了官网,他曾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注册会计师,顶着经济学家光环,被誉为"税界泰斗",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他退而不休,一直活跃在舆论场,参加各种论坛、研讨会,接受采访、访谈节目、高端对话。
他上述那番话,应该是试图诠释“脱贫”标准,说明中国已经“脱贫了”。他说,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稳定就业,这个家庭就算是消除贫困了,不论这名就业者是开大公司或做小生意,只要就业了“收入就已经消除了贫困了”。
接着就说出了文章开始那番话,得出了“消除了贫困了”的结论。
于是,财经盈盈引述了网友评论,说许善达的说法引起大量中国网友傻眼直呼:“我支持先给他全家都定4000一个月”、“只能说太脱离基层,不知油盐柴米贵”、“无知的专家”、“那让专家全家只赚4000人民币”、“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把你的薪水分给我们所有人”、“这种人也曾位居高位,悲哀”。
本来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想去看看那些评论,遗憾的是,评论都被“过滤”了。呵呵,网络真厉害,不喜之词,呀呀呀呀,“过滤”个干干净净!
但有心人在“过滤”之前,留下了只言片语。比如,有网友认为,许善达所谓的脱贫“就是有口饭吃”时反驳他:“农村如果纯种田一年能有多少收入知道吗? 月收入4000是很多贫困家庭不能想象的了。”
还有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假如每月赚4000人民币,不向家里拿钱就很不错了; 有网友则质疑,许善达可能不知道市场上蔬菜、水果、肉类的价格,也不清楚小孩上学一学期要交多少学费,显然已和社会脱节。
有人缓颊,许善达的原意是,在贫困地区,如果一个农村家庭中有一人能在城镇稳定就业,月收入4000元以上,那么这个家庭就能脱贫。
有个加里宝贝的网友反驳上述评论:“许善达的原意是,在贫困地区,如果一个农村家庭中有一人能在城镇稳定就业,月收入4000元以上,那么这个家庭就能脱贫。这番话被简化、曲解,甚至被断章取义,变成了“一个五口之家月收入4000元就足够了”,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搜狐刊文,从经济视觉、社会视角和现实挑战三个维度分析,认为许善达的观点立足于经济学的视角,他将贫困界定为家庭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状态。他认为,月收入4000元对于一个五口之家而言,如果合理分配,足以覆盖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开销。这一论断基于我国当前物价水平、地区差异及家庭消费结构等因素综合考量。
文章说,许善达强调,判断是否贫困不应仅看绝对收入,还需考虑政策福利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所以得出许善达的观点“考虑到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结论,说政府通过各类补贴、救助、医疗保障等措施,有效减轻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月收入4000元的家庭,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福利,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远超收入数字本身所体现的购买力。
这就有些牵强附会了。别说许善达并没有表达这层意思,许善达的语境环境是谈论农村低收入人群,而农村哪有文章所说的那些“政策福利”?
正如文章提到,许善达的“4000元脱贫线”在不同地域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适用性。
你说说,在贵州深山的4000元跟广东、江浙城郊的4000元,在家庭开销上是不是天差地别?所以,4000元标准可能存在巨大偏差而引起歧义。再说,各地低保标准也存在很大差异不是?
不仅如此,所谓“4000元脱贫线”,对于不同家庭赡养人口多少也存在很大偏差。
以笔者看法,没有单一数量标准,中国太大,各地消费费用相差甚远,每个家庭人口数量各不相同,怎么能简单用一个标准衡量?
我也看到许善达的另一种说法。他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着力提高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说,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低收入人群中偏低的部分属于“相对贫困”。
许善达坦诚,在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是“没活儿干的”,他们找不到就业机会,初步算有一亿人。这一亿人如果不能就业,就摆脱不了“相对贫困”。所以,他认为要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底层收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联系到文章开头他所说,他应该是想表述“消除了绝对贫困”吧。也许他急于为“脱贫”作注解,心急则乱,就没有表述清楚,也许他的表达不连贯而显得简单粗暴,因而被误读,也许如“加里宝贝”所言,他的讲话被“被断章取义”了,并引发了网友批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