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谈丨守护好科研环境这方净土
◎ 柯平
近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两则通报,以点名道姓的方式,公布了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几起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结果,在科技界引起不小震动,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这几起行为中,有4起涉及项目申报书抄袭问题。经查,有关人员提交的项目申报书,在主要指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方面抄袭了其他已立项项目内容。另有项目评审请托行为1起,有关项目负责人通过打电话、发信息等方式,请托评审专家对其申报项目予以关照。
根据公布的处理结果,包括受托专家在内的涉事人员,分别被禁止3至7年内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活动,并被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
应当说,这样的惩戒是相当严厉的,涉事人员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受处理者中不乏知名专家,但主管部门并未“网开一面”。如此“重拳出击”,显然是为了以儆效尤,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科研诚信的底线不容试探,如果有谁触及,其学术活动和个人名誉都将毁于一旦。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不端行为背离了科研诚信原则,性质恶劣、危害严重,对其进行严肃处理,是及时的、必要的。如果把科学研究比作攀登山峰,项目申报就是这座山峰的第一道“山门”。第一步就弄虚作假,试想又能产出怎样的科研成果?而请托、“打招呼”破坏的则是项目评审的公正性,进而会导致真正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无法得到应有支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还会助长“圈子文化”,危及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
科学的道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要想取得成果,只有踏踏实实沉下心去搞研究。广大科研人员要以这次通报的案例为镜鉴,自觉杜绝各种形式的科研不端行为,明规矩、守底线、走正道,珍视学术声誉,恪守科研规范。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作为科研项目申报环节的“守门人”,也应当扛起主体责任,严格管理、把好关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睁只眼闭只眼”,更不能“护犊子”。
当然,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破立并举”、综合施策。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问题惩治,保持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一手抓源头治理,把作风和学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广大科研人员不断提升科研诚信的道德自觉。
我们相信,只要保持“常抓”的韧劲和“抓长”的决心,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科研不端行为无处遁形,就一定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生态氛围,守护好科研环境这方净土。
编辑:宋慈
审核:朱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