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x西川x曾焱:在世界所有建筑成就之上往前推一步|活动
打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马岩松《二十城记》新书分享会
建筑师
诗人、学者
嘉宾主持
时间
地点
PAGEONE(北京坊店)3F
线下参与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报名
(活动当天请凭有效报名码核验入场)
同步直播平台
视频号:@活字文化 @MAD建筑事务所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B站:@西川讲诗
小红书:@MAD马岩松
活动主办
活字文化 x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x PAGEONE
他在老北京的山水城市中长大,于偶然之下开始学习建筑;
毕业于耶鲁,师从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
26岁的毕设作品“9.11重建项目”震惊建筑界;
在经历近200个失败的竞标之后,30岁成为首位赢得海外重要地标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之一。
圈子里的“反叛者”——
他从学生时期的第一个作品,到如今遍及世界各处的设计实践,他用天马行空的建筑作品挑战传统的建筑语言和时代观念;他强调每一个作品都是对当下城市现状的提问,他反对现代城市对权力和资本的崇拜,那些凸显精神空间、重视个体感受的“反材料”作品备受争议。
建筑界的知识分子——
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作品涉及住宅、公共空间、大地艺术,他认为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筑应该关照人的内心和精神,而建筑师的身份,不仅仅在于盖房子,而是要能用建筑去谈论一些与城市、社会和文化有关的问题。
他说:这个世界无论你相信什么,都还有另外的东西存在。
从童年的北京,到大学时代的纽约,从高迪的巴塞罗那,到路易斯·康的圣地亚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筑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矶、哈尔滨、深圳……
通过深度游历或参与项目建设的二十座城市,马岩松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体会不同城市的气质,于自己首部讲述城市和建筑、艺术与观念之书《二十城记》中分享自己关于建筑、关于城市、关于艺术的思考。
8月3日(星期六)下午15:00,我们诚邀您参加马岩松新书《二十城记》分享会。在这场特别的活动中,建筑师马岩松将与著名诗人西川、资深媒体人曾焱进行深度对话,探讨城市和旅行、建筑和艺术与个体成长之间的关系,如何观看现实,如何想象未来。这将是一个充满启发和思考的时刻,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打开世界。
—
西川
马岩松
—
—
从城市出发,落脚人文思考
马岩松通过曾深度游历或参与项目设计建设的二十座城市,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分享他所感受到的城市气质,探讨建筑、设计之于人、生活、城市、社会、文化、文明的价值与意义。
书中也呈现马岩松眼中关于建筑与艺术的城市地图:
50+座建筑地标
行走的意义,不止是突破信息的茧房、地缘的隔阂。
看世界、观大千,更是一场精神之旅。对不同的城市、文化、生活的走访、观察和感受,都是自我内观的机会。
“我喜欢怎样的城市?”
“我要怎样的居住环境?”
“我的生活和周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可能性?”
书中的二十座城市,有些记录和见证了我不同阶段的生命和生活;有些则因为建筑项目的机会,让我的一些信念在这个城市中得到展现。
马岩松自序
《二十城记》
为什么我们会去探寻成百上千年前的古迹,并且持续地被它们感动?建筑是一部没有文字的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讲述了人类的梦想、想象力和历史的故事。
圣地亚哥,P145
马岩松《二十城记》
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允许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出现,那么这些建筑也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巴塞罗那,P183
马岩松《二十城记》
对传统自豪和自信的文化,一定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保守守旧的;它会一次次地挑战传统,展示无穷的创造力,这才是伟大的文化复兴的真正本质。
巴黎,P251
马岩松《二十城记》
面对新建筑,很多人甚至包括业界,更倾向于从形象和寓意方面去解读、去批判,我却更愿意去评价建筑本身所带有的批判性的力量。请允许我提出几个问题:我们愿意重复北美的模式吗?是否有能够代表我们社会和城市理想的新型城市和城市空间,它们是什么样的?能对过去决绝地拒绝和批判,且具有革命性的设计是什么样的?批评完库哈斯以后,我们仍然建设了一个和美国差不多的、没什么想象力的CBD,不是吗?
北京,P30
马岩松《二十城记》
《二十城记》现可于三联书店线上线下书店、MAD微店、京东、当当等渠道购买。
三联书店:https://mp.weixin.qq.com/s/ru9W1EVT-ZlbiXjIu4nXUw
MAD微店:https://shorturl.at/zgccs
京东:https://shorturl.at/j8ukN
当当:https://shorturl.at/6RjVA
—
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