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谋生困局,出路只有一条!
来源:笔记侠 作者:王煜全
来源:笔记侠。 分享嘉宾: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
高级笔记达人 | 李云 责编 | 潇潇 排版 | 二月
宏观趋势
笔记君说:
生存的逻辑,彻底变了!
未来几年,很难有一份工作可以干到老。不改变,就失业的现象会频频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尽早转变,避免失业?甚至在人工智能时代,抓住赚钱的机会?
一、我们焦虑的不是技术,
而是职业替代性
7月初,萝卜快跑在武汉投入1000辆无人驾驶汽车,补贴后的价格远远低于出租车、网约车,网约车司机的订单量大幅下降,社会上充斥着“狼来了”的声音。
其实在几年前,我就有过预言:自动驾驶时代即将到来。
从这方面看,出租车司机或网约车司机职业的前景并不乐观,不仅他们,大多数司机的前景也都不乐观。
幸运的是,这件事并不是明天就会发生的。对司机来说,还有时间去准备自己的转型。
但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的时代,依然有人不愿意去转型。任何时代,适应社会变化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转变。
为什么思想难以转变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掌握一项技能,获得一个工作,然后干上一辈子的这种方式。
但工作和工作的差别很大,有些工作是青春饭,年轻的时候还可以干一干,但老了就不能干。一般青春饭有个特点,年轻时可以多挣点,老了还能有点积蓄。
最怕的是用青春换钱却又换不了多少钱的工作,而担忧受到冲击的那些人都属于这类工作。不仅萝卜快跑引发了司机的焦虑,美团送外卖的小车也引发了外卖员的焦虑。
但回过头来想,即使没有自动驾驶,没有送货机器人,他们能干多久?
所以,司机也不是一个终身性的职业,吃的也是青春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老司机就比年轻司机值钱吗?其实并不比年轻司机值钱,因为技能、经验、能力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外卖员风里来雨里去,还在抢单,生怕超时,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30岁可以干,40岁还能干,50岁还干得动吗?等你干不动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以前干了30年外卖,什么能力也没有。
所以,我们的焦虑和技术无关,而是和本身的职业有关。
你要能看明白这件事,就应该反过来想:你真的愿意把青春浪费在一件除了挣点快钱,而对未来没有任何价值的事上吗?不能!所以必须要转型。
趁着还有时间,做好转型的准备。但能不能转好型呢?不容易,很多人都很悲观,因为大多数人是被逼着转型的。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中国经历过很多事情。中国人从来都知道事情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停在某处的,我们学会了接受变化,学会了接受无常。
当然,有些是好的变化,有些是不好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意味着你自己也要做出改变。如果不作出改变,变化来临,无论好坏对我们都是坏事。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先接受改变的是什么人?是那些下岗的人,他们生计没了着落,只能做个体户,而改革开放最成功的也是这一批人。
那这批人就真的比当时没下岗的人优秀吗?我觉得是反的,为什么这一批人后来成了巨富呢?因为被迫改变。而面对变化,能够主动做出反应,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
从现在看来,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是不幸的,十年之内就会丢掉饭碗。但在20年之后来看,他们可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是时代第一批改变者。
二、做使用工具的人,而不是工具人
宏观的行业趋势和微观的个人几乎并没有直接的连接,也不见得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这个时代一定不能对人工智能排斥或恐惧,相反,它是我们最好的帮手。
看趋势要从身边开始观察,现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未来两年将是终端智能时代。
这主要是移动终端(移动手机)的智能,因为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都已实现了联网从云端调用数据、大模型等,但它们到目前为止主要体现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将是行动智能。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仅能理解内容,还能理解我们的行动,那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人类做行动,比如买东西、订票等,甚至可以代替秘书帮人约见面的行程。
我与ChatGPT对过话,问过去100年和过去10年职业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它是这么回答的:(美国)过去百年和过去十年职业消长的规律差不多,在几个大的领域中人数一直是减少的。
第一,农业人口,美国在100年前农业人口比例是20%,10年前已经不到2%,现在更少了。对中国来说,农业人口比例会大幅下降。
第二,制造业产线工人,100年中有一段时间是增长的,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减少了。中国的制造业也逃避不了这种规律。
第三,服务业需要细分,有的服务业在上涨,有的比例在下降。健康产业是明确上涨的行业,健康产业占比美国GDP达到了14%,而中国不到10%。但随着健康长寿的需要越来越多,从业者还会持续增加。
第四,技术类工作。技术类工作比较笼统,在以前有着比较高的门槛。最早的时候,司机是一个技术性岗位,但现在驾驶成为一个基本技能,再学驾驶就没技术优势了。再过一些年,编程成为了新的技术工作。
但在今天,编程的技术门槛也降低了,利用人工智能,普通人也能很快上手编程,无代码或低代码编程的时代来临了。
但这中间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计算机是人人都要掌握的技能;另一方面,计算机行业是扩张的,计算机替代人的同时,也是由人来主导替代人的——某些人和计算机合作把其它人替代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选择被计算机替代,还是选择和计算机一起想办法替代别人呢?
我从2017年就提出了“人类机器智商”的概念。
因为从小我们就接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因为智商高能多赚钱,后来发现智商高的人也只是工具人。
再后来,大家发现真正能赚大钱的是组织人或机器来干活,比如李嘉诚、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等,都成就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他们有一项能力特别厉害,懂得如何把业务流程设计得让机器帮人类干活。手机可以帮人类干很多活;微软的电脑系统也帮人类干了很多活。它不会在乎比尔·盖茨的情商高不高,它在乎的是能不能帮你完成工作,提升效率和能力。
这就是人的机器智商,让机器帮你挣钱。这时,你会发现,让人帮忙挣钱是有局限的,因为情商再高,又能管多少人呢?而让机器帮着挣钱则是无限的,因为机器可以复制无数个。
所以,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学会让机器帮你挣钱。但我们很快又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以前需要实体的机器,而现在可以用虚拟的人工智能来训练一个能力,甚至人类专家级的能力。
AlphaGo战胜李世石之后,大多数人的解读是“在围棋上,人类下不过机器,人类完了”。
而我们正确的解读是什么呢?围棋教练这个工作在以前是需要专家级的能力,这些专家非常少,也非常贵;但人工智能时代,不再需要那些专家级的教练,用AlphaGo比专家还厉害,因为 AlphaGo是可以复制的。
最后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中国的围棋高手从此放弃了围棋,但韩国用人工智能教出来一批年轻人,他们虽然打不过机器,但在人类中却鲜有敌手。
这个例子表明了一件事,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实现了一个以往从未达成的成果——将人类的经验固化至一个系统里,并且该系统还能把经验复制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职业选择就有了三个选项:第一,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第二,尽量找到不被替代的职业;第三,既然有很多职业要被替代,为什么不是由我来替代呢?
有一家公司做了酒店服务机器人,他不认为自己是设备制造公司,也不是技术企业,而是一家劳务外包公司。
因为他有2万台机器人在全国各地的酒店中,这个设备不是卖的,而是把酒店服务机器人的能力租用给你,酒店按月付租金,就像付员工工资一样。
所以,在时代潮流下,你要做被替代的,还是争取不被干掉,或者借此机会干掉别人呢?
三、找寻历史韵脚,把握未来机会
从现在看清未来是有难度的,因为未来与现在之间有个转折点。
在转折点之前和转折点之后看未来是不一样的,转折点之前看未来,它是线性发展的,转折点之后的方向就变了,所以不能用线性的发展看未来。
比如,当年互联网还在BBS时代,请问未来互联网最大的应用是什么?大概率大家都会说是一个更好的BBS,而不是BAT,因为当时想象不出来。
历史总有相同的韵脚,透过历史的韵脚,看懂未来会出现什么。
1.智能服务是未来最大的机会
我们认为未来会出现规模化的智能服务,人类服务可以被固化到系统中,并由系统向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人提供。
如果再深问一层,有什么人类服务是所有人都需要,而这种服务有可能在未来那个时代可以被提供的呢?那一定是健康,谁又不想健康长寿呢?
为什么以前做不到健康长寿呢?因为以前靠名医来解决问题,但名医还得待在你身边,这就需要你特别有钱或特别有地位。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有了普适性。如果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科技的特点,就可以训练出专家级别的智能系统并提供给每个人,那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位保健专家。
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了指数级发展阶段,除了让一些职业消失和淘汰,也带来了大量新增的职业。比如司机淘汰了马车夫,而且司机的数量比马车夫多了N个数量级。
后来,人们不再需要专职的司机,自己就可以开车上下班了,这时,(家用汽车)司机就不再算一种职业,而是普通人都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了。
对于人工智能,我们的关注重点不应该是人工智能替代了人的工作,而是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普通人从来没享受到的服务,但那又是我们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新增。
以前你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专家天天惦记你的健康,帮你琢磨怎么改善健康,如果能做到,而且又特别便宜,你愿不愿意为此花钱呢?这就是智能服务的逻辑。
智能服务有几个特点:第一,专家级服务;第二,个性化服务;第三,普适性,所有人都可以享受,价格便宜;第四,长期持续关注,比你自己还了解你。
具有了以上几个特点,才能叫做智能服务。因此,智能服务是以前没有的市场,一旦做到,就会出现大量的新增市场,当新增市场一个个出现的时候,经济就推动了。
2.人人都有机会,但不是人人都能发现机会
从微观上来看,不止健康是人人所需要的,理财、个人助理、教育都是人人想要的。现在的教育在普遍意义上还不是个性化的,不是定制的。
在个性化时代能不能有个性化的教育?这是个非常大的机会。
替代别人只是一个小机会,真正的大机会是做一些前人从来做不到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是有普遍需求的。
中国过去40年的高速发展结果,证明我们对世界经济的理解,对技术改变世界的理解,甚至会比西方更好。西方有个蓝海战略的概念,但并没有把这个概念讲清楚。
实际上蓝海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蓝海,它是新生事物,老百姓普遍没有需求,你得让他建立需求,这不得到猴年马月了,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的需求,它只是一种假蓝海;
第二种蓝海,是老百姓有需求但一直满足不了,这时候一个新技术突然能满足了,老百姓当然会喜出望外。
比如,在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公司,行政级别足够高就可以配秘书。但谁又不想要一个秘书呢?一句话的安排就有人替你干。
所以,这是想要而又得不到的一种需求。但现在我告诉你“人人都可以有秘书”,你会不会喜出望外?这才是真的蓝海,因为你做成了一件事以后,让别人喜出望外地接受了你。
因此,这一轮的人工智能革命会带来大量这样的新蓝海,健康只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新蓝海。
3.热爱,能超越藩篱成为新的机会
与其徒然焦虑,不如依循历史的韵脚寻找自己的机会。
汽车替代马车也经历了漫长的替代过程。福特的T型车因为价格便宜,开始大量流行。
但汽车一开始上路时,需要有人在前面拿着旗子让路人躲开,这个时候的汽车能有多快呢?可能马车的速度都比汽车更快一些。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是那时的马车夫,你可能会抱怨汽车要替代你的工作,你要想办法阻碍汽车的发展替代自己的步伐,最有用的方法是去学开车,因为越来越多的车上路,也就有越来越多的汽车需要司机。
除了给有钱人开车这种专业工作,原来用马车运送货物的一些人也改成了汽车。
美国的联邦快递(UPS)的前身就是用马车送快递的,现在是最成功的快递公司。
当时肯定不止这一家用马车送快递,为什么它成功了?因为它是最早把运输工具从马车改成了汽车。
因此,我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用最先进的工具,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英伟达总裁黄仁勋曾感慨过:IT越来越重要,但IT的门槛却越来越高。
过去的IT大佬,比尔·盖茨大二辍学开始创业,乔布斯大一辍学开始创业,但现在做人工智能的,至少是博士毕业。
但他认为这个时代特别好,如果不是去开发人工智能,而是用人工智能来做应用,门槛反而越来越低。小朋友都可以通过和ChatGPT对话来完成成年人才会干的事情,比如有个10岁的小朋友靠人工智能辅助完成了一本书的出版。
所以,现在的工具强大且亲民,人人都可以学。这个时代虽然不容易,但如果能掌握好人工智能,你就会活得很好。
当然,如果你还在原来的职业轨道上,那就不一定了,但人工智能一定是必备技能。
利用这个必备技能,你去想你能干什么,你有哪些经验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被固化下来,使得原来用你的经验只能为一个人提供服务的状态,变成一次可以为上万人提供服务,你有没有这样一个东西?
这样的东西有个特点,一定是你真心喜欢的。比如你的经验是开车,如果你真的喜欢,可能在很多细节方面比别人做得都好,甚至成为赛车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司机这个职业并不会完全消失,司机里最优秀的人会留下来。因为现在的自动驾驶离无人驾驶还很远,萝卜快跑虽然上路了,其智能驾驶并不是任何情况都能应付,人的灵活性还不可被替代。
因此,百度(萝卜快跑背后的总公司)做了中央控制室,在中央控制室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真正老司机。他们在干什么呢?当自动智驾不能处理的时候,他通过视频远程操控处理这些疑难、复杂的情况。
这些司机因为经验丰富,就在这场变革者中留了下来,他们的待遇可能更好,坐在办公室里,而不是车里。
此外,预测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可能人工智能提前10秒、20秒就知道那种情况它处理不了,开始预警,由老司机远程介入拿到控制权,操控汽车。因为不需要实时介入,100台车可能只需要配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反过来,这又意味着什么呢?一个司机以前只能开一辆车,现在一个司机可以开100台车,这就是一种职业替代。另一方面,原来一个人只能干一个人的事,现在一个人能干100人的事,这就是职业增强。
对于业务设计者来说,因为这个业务需要经验最丰富的司机,所以付给司机三倍的薪水,但司机干了100个人的活,所以投资者能赚到更多的钱。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要研究自己有什么专业技能主动固化后可以广泛提供的,这也是我们反思和判断自身价值的一种思考方式。
如果你的价值特别独特,别人无法替代,只能由你来固化到人工智能中去,那你就有价值了。如果这件事人人会干,别人早已固化了,那这件事的价值就不大。
所以现在被固化的司机、外卖员,人本身的价值也不大。这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当你发现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工作,能力却没提升,也意味着有大量的人能干这件事情。
我有一位朋友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商业应用上创业,他的理念既不是卖硬件(机器人),也不是卖软件(操作能力),而是卖品牌。
假设机器能煎牛排,煎牛排的手法并不是普通的参数设置,而是跟米其林三星级厨师学的,那顾客得到的是米其林三星级牛排的体验。
我们吃牛排的目的不是那块肉,而是米其林三星级厨师的记忆。但米其林三星级厨师是稀缺的,一旦把他的记忆固化到机器里,就意味着可以无限复制。
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必焦虑,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相反,先把人工智能用起来,给自己的工作减负,让你的工作产出质量、效率更高。
4.穷则思变,穷人有着大机会
这是一个技术的时代,在很多人眼里,这是资本的时代,是高智商的时代,也就意味着穷人几乎没有机会。
实际上,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富人的机会不如穷人,但躺平的穷人肯定没有机会。一旦你不想躺平,你就有机会。
穷则思变,思变的穷人最有机会。因为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大量的变革机会,我们已经知道人工智能时代会提供很多新的服务机会,服务机会自于哪?来自于不满足。
对于富人来说,有保健医生照顾我的健康了,还需要开发一个专家级的保健医生为每个人提供服务吗?不需要了!有人照顾和安排我的出行了,还需要这个软件来为我提供出行服务吗?不需要了!
言外之意,时代给了我们了不起的工具,机会却要从那些日常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中来,但富人没那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可汗学院是一家非常了不起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创始人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他自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华尔街从事金融工作。为了给孟加拉的表弟补课,把补课内容放在了You Tube上,得到很多人的鼓励,最后成立了可汗学院。
试想一下,如果他超级有钱,表弟的课还需要他来补吗?他无需兼职来补课,而是为表弟找一个专职的老师来补,因此他就没有这个需求了。正因为他是兼职的,所以在补课的时候就录了下来。
所以,这个需求从哪里来的?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每个都想要最个性化,最好的老师,以前是做不到的。
当然,他还有改进的空间,可汗学院现在加了人工智能,也做了很多改进。但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解决原来教育系统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先是发现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去找解决方法,后来发现这个解有普适性(人人都需要),一下就做大了。
这个规律可不是一个“可汗”规律,而是一个通用规律。
世界上最大的酒店集团不是希尔顿、万豪,而是爱彼迎(注:上市首日,市值超过了希尔顿、万豪的总和)。
爱彼迎的创始人是三个住在旧金山的穷工程师,他们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经常订酒店,但酒店价格又非常贵。
于是,他们想如果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能住在别人家里、客厅里也不错。而且别人的客厅租出来也能赚一份外快,也不挺好吗?试想,如果他们不是经济拮据,还有这个需求吗?没有!
这个时代的核心,是你找到需求、找到问题的能力。
因为所有的能力都已经在那里了(人工智能的能力),只要你能找到需求,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你提供解决方案,你找到了最大的需求,你就是最大的成功者,你能找到小的需求,就是小的成功者。
企业发展的上限在于是不是找到了一个巨大的需求,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就是一个巨大的企业,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就是一个小小的企业。
那挖掘需求的能力从哪里来?穷人的需求才有普遍性,富人的需求没有普遍性。
所以,穷人是有优势的,只要不甘躺平、愿意穷则思变,就能发现那些不被满足的需求,用技术满足自己的同时,就会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和你一样需求的穷人,机会就来了。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获得投行圈子限量款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圈子已组建多个私域社群,根据会员职业及爱好,进入(投行业务交流、专业学习、股权投资、资管、业务推广、上市公司高管、银行、海外资产配置、单身脱单、掼蛋等等)相关社群。目前已超过5000位精英加入,欢迎加入。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商务合作以及金融同仁资源对接、入群请添加投行君。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