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十年,李革凭借国内制造业优势,拿到了现在的地位。那么之后十年,他将要去证明不打“低价牌”,药明康德依然行。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
笼罩在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头顶上的乌云,终于有了“云开雾散”的迹象。7月29日,国内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老大”——药明康德披露了2024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整体营业收入172.41亿元,同比下滑8.64%;实现归母净利润42.4亿元,同比下滑20.2%。业绩下滑,而且是过去5年来,药明康德的半年报业绩首次下滑。但连续两个交易日,股价收盘涨幅都超过4%,一改过往持续许久的颓势。虽然“同比”不好,但“环比”却好得明显。环比来看,今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收入92.6亿元,环比增长16%;经调归母净利润24.6亿元,环比增长28.5%。针对这份“答卷”,多数股民表示“符合预期”,有股民认为“周期低谷+法案影响,都远比同行业绩好太多”。当然,其中也不乏诸多负面讨论。在过去数年,伴随创新药的不断发展和医药外包流程的专业化,CXO行业连续保持高增长。但上半年以来,美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简称“法案”)事件的出现,让行业蒙上一层阴影。尤其是作为龙头、主阵地在美国市场的药明康德,更是被行业看衰。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股票曾在两个月内多次跌停,市值蒸发合计超千亿元。甚至一向低调的李革,也同高管团队一起频频站出来发声“救场”。成立于2000年的药明康德,是业界公认的中国CXO行业的“拓荒者”。李革算是开拓了中国本土CXO行业,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服务,做成了业务遍布全球的“千亿王国”。随着今年5月新版法案的修正,药明康德等相关企业在美业务获得8年“缓冲期”,李革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也给了他更多反弹的可能性。李革透露,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自由现金流40亿元~50亿元,归母净利率也能保持与去年相当。对于业绩预期,他表示,尽管依然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预计今年收入可达383亿元~405亿元,将保持正增长,预计增长率为2.7%~8.6%。美国《生物安全法》风波,是今年上半年“药明系”投资者最关注的事件之一。影响的确巨大,药明康德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了20.2%。而从2018年以来,除了在2019年中报中这一数据下滑16.91%之外,其余每年中报都是维持14.61%~71.31%的高速增长。从财报上看,药明康德开始有“计划”地触底反弹。上半年主战场——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为107.1亿元,同比下降1.2%,收入贡献占比也2023年的65%,降至62%。但李革明显要求团队扩大了在欧洲和中国市场的业务,尤其是欧洲市场。来自欧洲客户收入为22.2亿元,同比增长5.3%;来自中国客户收入为34亿元,同比增长2.8%。上半年,在维持现有超过6000家活跃客户群基础上,药明康德又新增客户超过500家。李革特意提到了二季度,“在外部环境挑战下,公司2024年第二季度收入及利润均按计划环比稳步提升。”他也没有否认当前面临的挑战,称近期美国国会拟议法案可能会对公司、客户以及全球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产生短期的不确定性。尽管如今的李革和药明康德正处于低谷,但在药圈,从不缺少他的传奇——他算是重新定义了一个行业。李革创业的起点始于1999年,他在考察国内市场时发现,中国的原研药大多掌握在外企手中,研发技术大多留存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药企和技术之间缺乏商业公司媒介,存在“产、学、研脱节”的情况。于是2000年,李革回国创业,带着三位伙伴在上海外高桥创立了药明康德。最初,李革也想走制药路径,但从筹建化学实验室开始,他们就碰了壁——甚至实验室里的专用通风橱在国内都买不到,只能自己按照图纸动手做。彼时,国内新药研发的基础薄弱,需要斥巨资、周期又十分漫长,这对当时药明康德这样的初创企业来说,并不友好。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李革为公司找到了新的业务模式——既然难以独立开发新药,何不成为产业链的一环,承接国际制药巨头新药研发业务?也就是所谓的新药研发外包(CRO)模式,这并非他首创,但确是他将这种模式引入中国。在制药行业,药品能提早上市销售,对应着巨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各大药企无不想尽办法来缩短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随着中国创新药行业逐渐成为世界产业链的重要一角,药明康德踩上风口。2005年,公司仅成立5年,药明康德的化学服务规模就达到全球第一,为80多家大型制药企业提供服务,包括诺华、辉瑞、礼来等全球排名前十的制药巨头。2007年,药明康德成功登陆纽交所,当时被媒体称为“华尔街首次为中国的头脑买单”。除了善于发现市场机会,李革还以最懂资本的药圈企业家著称。药明康德在纽交所上市不久,金融危机来袭,股价大跌。2015年,李革决定让药明康德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启动回A股,并把公司一拆为三。2015年4月,负责小分子化学药CMO(偏生产制造环节)业务的子公司合全药业,试水新三板(后于2019年6月退市);2017年6月,负责大分子生物药业务的子公司药明生物,登陆港股;2018年5月和12月,负责小分子化学药CRO业务的药明康德,分别在上交所上市和港交所上市。这一系列动作,使药明康德股价飞涨,迅速跻身到“千亿市值俱乐部”。李革借此“一战封神”。但这并没完结,此后他首创地以投资为主要工具布局生态圈,让药明康德成为行业无法替代的存在。据媒体统计,从2016年至2020年10月,药明康德的投资数量分别为6、10、7、8、6笔,年投资金额也不断攀升。“研发代工企业不能自己做新药生产,但可以投资新药”。曾有业内人总结,药明康德通过资本市场的高市值红利拿到钱,再把这些钱通过投资药企,锁定订单,撬动更多的行业资源,形成自己的生态圈。继而进一步推高市值,有更多的钱去投资,形成正循环。在“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尽管较上年财富大幅缩水,李革仍以415亿人民币财富,位列榜单第536位。
持续“卷”海外
正在经历的阵痛期不再赘述,全行业都在盯着李革如何解局。
首先是整个CXO行业普遍面临压力。2024上半年,凯莱英、康龙化成等头部CXO公司的营收几乎全部同比下滑。国际巨头的日子也不好过,龙沙在中国的工厂关闭,康泰伦特“卖身”,德国CDMO巨头Evonik(赢创)将在全球裁员2000人。药明康德也陷入裁员风波。2024年中报显示,药明康德截至6月底共拥有38134名员工,相比2023年末的41116名员工,减少2982人。药明康德对此的解释是,公司员工数量下降是持续优化组织结构的结果,公司也在持续进行招聘,这是个动态过程。作为医药行业的“卖水人”,在医药产业需求端陷入低迷,供给端竞争加剧的行业周期下,很难独善其身。另一方面,《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药明康德方面提到,在法案颁布前,其立法程序仍需经历多个步骤。同时,草案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审议并可能变更,“公司继续积极地与咨询顾问一起努力澄清事实,呼吁修改草案”。不过,李革在这个阶段一点也没“保守”,还在进攻。药明康德在持续扩规模,据了解,它在今年1月完成了在常州和泰兴两个生产基地多肽生产车间产能扩建项目,总产能提升到32000升。在海外的动作幅度则更大。今年1月,药明生物宣布,将扩大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基地产能至3.6万升。5月,药明康德在新加坡的研发及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早在2022年,药明康德就宣布计划20亿新元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在业内看来,“药明系”广泛布局海外产能,就是在布局“后路”,这能最大程度地平衡各国家监管的不可控性。李革明显要把药明康德做得更“国际化”,这是他对新形势的判断,也是未来十年药明康德商业模式基础。只是,这个过程要比之前难得多。“药明系”横扫全球的核心武器是产能建在国内,有巨大的成本优势。现在布局海外产能,成本结构肯定受到影响,更何况药明康德还需要面临更为直接的竞争——全球的巨头也开始“卷”,尤其是来自韩国的直接竞对。就在前不久,韩国CXO巨头三星生物就宣布,已与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签署了价值10.6亿美元的合同定制生产协议,这是迄今为止三星生物所获得的最大一笔订单,占去年总订单量的42%。产能方面也如此,三星生物表示,第二个生物园区Bio Campus II将在2025年4月建成。届时,总生物制造能力达到78.4万升。此外,公司还在该场地建设了一个ADC(新型靶向药技术)生产设施,计划于今年底推出。另一大CXO巨头龙沙在经历了调整之后,开始继续扩产能。今年3月,龙沙宣布以12亿美元收购罗氏旗下基因泰克的生物制剂工厂。同时,也在扩大ADC和其他创新领域布局,去瑞士扩建了相关工厂,计划于2027年投产,它还收购了荷兰一家专注于ADC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市场在向好,多家国内头部CXO公司在财报中不同程度地表示,伴随着全球行业投融资的初步复苏,公司全球客户询单和访问已经较2023年同期有所回暖。这是国内外各大CXO巨头开卷的重要依据。但更大的“变量”是李革和药明康德。哪家竞争对手不想在他们最被动的时候,趁机抢一把地盘呢?不过药明康德今年二季度还不错的业绩,算是狠狠地回击了市场上针对“药明系”的抢单。无论如何,李革都得面对接下来的一战。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药明康德在2020年之前就开始密集布局海外产能,或许在他心中,早就做好了准备。如果说李革在过去十年凭借着国内先进的制造业优势,拿到了现在的地位。那么之后的十年,他将要去证明不打“低价牌”,药明康德在欧美市场依然“行”。《一季度投资净赚十亿,药明康德非典型模式扩张,能否“投”出个未来?》经济观察报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