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性别,当这两个词放到一起,你会想到什么?
是去年大火的《芭比》中,突然不能穿高跟鞋的芭比、来到另一个空间后成为目光中心的 Ken?
还是《消失的她》里,被用重重计谋关在海中的妻子?
如今试图探寻性别境遇的影片越来越多,相关的讨论也越来越丰富,可我们为何总觉得问题还没有被讲透?
学者戴锦华,在回溯电影发展的时候,将目光延伸到了镜头之外,一针见血地戳破问题。“(很多时候)导演或者执掌摄影机的人联系着一个男性的形象。而女性被限定在摄影机前面,成为被观看、被凝视、被讲述的对象。“毫无疑问,世界电影史创造了无数多的迷人的美丽的女性形象。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深入到电影文本当中,去观看时候,会发现,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都首先服务于一种与男性相关的功能价值,或者功能意义。
戴锦华
强势者之于弱势者,发达国家之于欠发达国家,城市之于乡村……当我们将处境问题说开来,便会发现——这种凝视与被凝视的不平等,处处可见。研究文化与性别议题数十年的戴锦华说,“我们要拒绝本质主义的刻板化印象,要尝试朝向世界看向主流社会当中,种种边缘的、弱小的、另类的人群。”一旦具备了这样的视角,反观生活,那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便难以视而不见。在戴锦华看来,这同样是电影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寻找一个拒绝刻板化印象的路径,挚诚关照目光所及的一切,看到大众现象背后涌动的愿望与痛切,对于种种细微变化保持着好奇,为急剧变化的当下社会提出思考。因此,她的电影解读从不止步电影,而是一把理解性别、阶级与权力的钥匙。如今,在第一门线上课程《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推出数年后,戴锦华老师应众多“野生学生”的呼唤,终于再出续集——在这门课里,戴老师精选20部经典影片,它们跨越历史、国家、种族,提供关于性别与社会问题的独到视角。现在,三联中读将这门课正式引入,并且进行了全面升级——在原有的视频课之外,录制整合了音频内容。课程可看,也可听。“一课两用”的同时,加入「影片介绍」与「要点整理」,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课程首发价129元
日常价258元
早已熟知戴老师,深深为她勃发的讲述着迷的朋友,可以↑点击上图↑直接下单,加入课程;戴锦华,这是一个关注电影与文化的人,绕不开的名字。曾任华语电影金马奖评委的她,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电影评论者。对于电影、对于导演,她直言不讳。评价《消失的她》:我是为了访谈才去看的这部电影,看得还不怎么心甘情愿。但她绝不是依借骂声获得关注的人。对于欣赏的影片与导演,她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侯孝贤的平常心,他对世界、对他人的那种诚挚,非常独特。我不想把他与其他人并列谈论。我们也不能用他那么高的标准去要求大家。中国电影人如果有足够的平常心,更多的定力,中国电影会好很多。”之所以如此敢怒敢言、不怕得罪人,“因为当我这样评论时,我没有任何私欲,所以问心无愧,我所有的只是出于对电影的爱”。
大学毕业后,戴锦华决定留在校园,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教书。彼时电影理论和电影研究在欧美势头正猛,可在中国一片空白。1986至1987年间,戴锦华向院长提出创建电影理论专业的构想,得到了全力支持。于是她和同事从零开始,筹建中国第一个本科电影史论专业。第一届招生,她跑遍全国,挨个面试学生。没有教材,她便为外国访问学者做义工,只为能够复印他们的书籍资料,拿到后一个词一个词地讨论、翻译。半个文化圈都是她的读者。在许子东、洪子诚、王小波、贺桂梅等文化人的文字里,你会不期然与她相遇。一部教材,引得上万人阅读。热门电影理论图书里,她从一众外国学者的名字中脱颖而出。一本文化研究,使得读者争相打出9.6的超高评分,发出感叹:目光犀利,思维老辣,仿佛坐进了戴老师的课堂! 1993年,戴老师回到北大任教。几十年来,坚持给学生上课。她的课程被定为全校核心课程,许多人跑来旁听。课堂坐满了人,就连过道都经常被堵死。早些年,甚至有游客将她的课堂当做必看必听的打卡地。听过她讲课的人说:一分一秒都不舍得分神,每句话都想记下来!如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金句截图,让人不禁心生共鸣,被戴老师的细腻体察“垂直圈粉”。“从我年轻到我生命的每个时段,很少看到大家这么困顿,整体的表达这么迷惘。试图展望明天,而明天被各种各样的阻隔和债务所缠绕,好像完全看不到后天。”“我一生为之自豪的东西就是,我基本坚持了我最初的信念,我最初那些最基本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我憎恶不平等,我憎恶歧视和偏见,我憎恶恃强凌弱,我尽一切的可能和这种东西去抗争,并且坚持实践平等,我没有变过。”如今推出的这门课程,其实正源于戴锦华独特的女性研究视角,源于这种对弱势群体的体察与共情。课程首发价129元
日常价258元
另一种视角
一方面女性题材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围绕着性别的争论在互联网平台持续引爆,但实际上诸多真相却仍旧被遮蔽,从未揭开。而戴锦华,便是那个一杆子把球捅到底的人。她将这种体验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人类群体。“当女性是人类的一半的时候,所有跟性别相关的问题,同时一定是人类社会的问题。我们必须同时联系着阶级、性别、种族、年龄、地域、南北世界的巨大差异和冲突,来思考这个问题。”因此,你在课程中,会听到戴老师用极具有人文温情的视角,对电影内外的世界进行社会分析与观察。20部全球精选片单
戴锦华老师精选出20部经典影片,对性别与社会问题进行独到分析。女性,男性,同性,跨性别者,边缘人群,婚恋,暴力,阶级,权力……透过看似边缘、看似禁忌的话题,戴老师将带领我们窥见真实的人类生存境况。我所说的主流指的是什么,叫做父权制、异性恋、已婚者。
男性英雄总是孤胆英雄。而这部电影当中看似和男性英雄相对应的女性英雄,背后却有一个精神之父的光芒照耀和指引。
它不单纯是一部同性主题的影片,而是借助一个同性恋情的故事,探索了情感之中、人际关系之中一种平等实践的可能。
冷战终结,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西方文明再度自我修复、自我讲述的时刻。今天回望你会发现,《死亡诗社》是一个古典人文主义再度试图自我确立的时刻,《漂亮女人》则以一个不可能的爱情故事来实现自我修复。作为西方现代文明重要基础的个人主义的一个基础性想象支撑,就是爱情。
读懂电影艺术的
“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美丽而充满召唤的入口,经由这个入口我们走向世界,走向他者,我们看到他人的同时,真正地再度认知自己。”戴老师如是说。于是,在这门课程中,你不仅能听到聚焦于电影本身的种种术语,更能体会到别样的生命体验。第一堂课的影片《消失的爱人》,塑造了一位充满心机的魔妻形象,部分观众认为戏剧性情节掩盖了女性在现实婚姻中的真实处境,而称之为“男权的反攻”。戴老师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并将影片与《革命之路》《45周年》做了比较分析,从美国主流社会中以婚姻家庭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到好莱坞电影中的质询性力量,层层推进。
对视听语言的强大解构与深入本质的挖掘,让听众大呼:之前这部电影白看了!第六堂课,是《卧虎藏龙》。这个关于欲望与压抑的故事,以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作为故事核心。戴老师在分析这部电影的成功时,不仅对比了传统武侠电影的叙事模式,还将视野放到了更大的国际舞台——国际舞台。这是第一部在美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外语片,标志着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观众观影习惯的变化,新一代美国观众开始接受并欣赏非英语对白的电影。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通过将故事焦点转向女性角色,电影还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听完她的分析,你一定会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忍不住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观赏电影,咂摸出囫囵吞枣时体会不到的滋味。
这样的课,听一堂、两堂、三堂,乃至20堂,岂不爽哉、妙哉?这个酷暑,和我们一起,足不出户坐进戴锦华老师的课堂,享受平时北大学子挤进过道才能一同听讲的大师电影课吧!视频+独家音频全新升级
课程首发价129元
日常价2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