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变态”父亲扇耳光打出来的他,35岁成为了双料世界冠军
随着奥运会落幕,最近,另一个世界冠军曾卓君的故事炸了锅。
35岁的曾卓君(圈内人称 “小孩”,他的游戏ID)在刚刚结束的沙特2024 电竞世界杯总决赛上,击败日本选手拿下冠军,获得了30万美元(税后的,合计约220万元,这是只部分奖金,其他奖励福利算下来合计约100万美金)的奖金。
优秀的电竞选手正在成为收入高、年轻人追捧的明星,“打游戏”也变成很多人眼中的热门职业。去年,电竞加入亚运会,成为正儿八经的体育项目,中国队拿下4金1银的好成绩,让人们知道原来游戏打得好还能代表国家出战,为国争光。
不少家长不再认为“打游戏”是不务正业,而是支持孩子的选择。像曾卓君有今天的成就,固然是天赋+努力促成的,但和一些站上奥运奖台运动健儿们一样,背后也有一位鸡血“狼爸”。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是被爸爸扇耳光扇出来的。
曾卓君此次出战,虽然不是为国争光,但他的成就让整个电竞圈“炸”了,大家都在为偶像欢呼。
关注格斗游戏的人才会知道这个冠军的含金量有多高、拿到这个冠军的曾卓君有多强。街霸6是奖金最高、高手最多、最难拿冠军的项目,在这次比赛里,他闯入8强后,孤身一人面对6个日本高手的包围,最后杀出重围,问鼎冠军。
圈子里的人都说曾卓君是“都不看好你,偏偏你最争气”的典范。
他不仅是此次 “街霸”项目的冠军——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拿下“街霸”冠军的人),还是美国 “拳皇15”项目冠军。双料冠军,绝对的“国之电竞第一人”。
曾卓君之前是以打“拳皇”出名的,是该领域的世界第一。在拿下“拳皇”世界第一以后他试图转战“街霸”,从世界范围看,“拳皇”和“街霸”的热度完全不能比,后者影响力和世界上参赛的选手都更大、更多。
内行举例:这相当于踢足球的去打橄榄球。
两款游戏打法完全不同,这意味着曾卓君要重新苦练技法。之前几次参加“街霸”比赛,他连八强都没进过几次 ,大家调侃他年纪大了、再无可能。没人料到他最后真的转战成功、夺冠了——而且是在35岁的“高龄”获此殊荣。
在夺冠的采访中,他表示:
“我从6岁就开始打游戏,‘小孩’这一ID的意思就是年幼的孩子,现在我35岁了。许多人说,我老了、我再也不能赢得比赛了,但今天,我证明了自己!”
电竞是年轻人主宰的世界,他35岁依然奋战赛场,且赢得如此高含金量的奖项,颇有几分本届奥运会女子重剑冠军江旻憓的传奇色彩了。
而曾卓君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在他职业生涯起点的那位 “狼爸”。
现在,打游戏确实可以成为一项工作、甚至是一项事业。和诸多体育赛事类似,职业玩家会有俱乐部签约、去参加各种商业赛事拿奖金、日常还可以依托自媒体平台直播赚钱,发不了大财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不成问题。
早在三十年前、曾卓君六岁时,那时社会对打游戏这件事的定性只有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在大家的印象中,去游戏厅打游戏的孩子都是“小混混”,成绩差、逃课、不学无术。
所以,那个年代,家长要是碰到自己的孩子偷偷跑去游戏厅打游戏,十有八九是要暴打一顿的。
出生在广州的曾卓君小时候玩游戏也被爸爸揍过,但不是因为他偷偷去打游戏,而是因为他打输了。他6岁时,看别人在游戏厅打《拳皇94》,看得入迷,就买了几个游戏币玩,结果都输了。他爸得知后,就扇他耳光,并告诉他要玩就要得第一,如果输就揍他。
自那以后,他的父亲就骑着自行车带儿子去广州各大游戏厅练手、找高手对决。曾卓君每次输掉游戏时,父亲就会给他一个耳光。这种严厉到几乎变态的方式,以今天父母育儿的标准来看,估计都想报警了。但曾卓君硬是挺了过来。
■ 截图自曾卓君的微博8岁声名鹊起的他,成为广州各大游戏厅的高手;12岁他参加了“广州数码时代《拳皇2000》广东争霸战”,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冠军。他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格斗游戏冠军。
小学时期,曾卓君学习成绩不错,但后来是真的热爱打游戏,所以爸爸就支持他走职业道路。还是那个要求:要玩就拿第一名。
面对“狼爸”,曾卓君倒是看得开,在曾经的采访中表示:那些挨打的经历帮助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在电竞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严苛的家庭教育氛围下,他没有成为一个内心扭曲、格格不入的人;也不是一个只沉迷游戏的宅男。两年前,他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此次征战沙特,他带上了妻子,获奖时,小夫妻俩喜极而泣相拥。他在奖台上感谢妻子的支持和陪伴,说妻子是自己的幸运星。
“虎妈”“狼爸”们的棍棒教育,到底可取吗?
如果没有当初曾卓君“狼爸”的那些耳光,会有今天的世界冠军曾卓君吗?没人知道。我们只能确定的是,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冠军,都不是只靠父母下得去狠手这一单一因素促成的。
自从十几年前,蔡美儿《虎妈战歌》一书问世,有关“虎妈”“狼爸”的育儿方法一直备受热议。有人不认可这种摧残孩子身心的育儿方法;有人认为“虎妈”和“狼爸”确实能提升孩子成才的概率。
■ 《虎妈战歌》书籍封面我先申明一下自己的立场:作为家有一名学龄期、一名学龄前俩娃的中年老母,我本人是反对虎妈和狼爸教育方法里的大部分内容的,尤其是涉及到体罚、暴力和言语侮辱的部分,我是绝对不赞成的。反对的理由很充分、并且已得到科学界的证实:
👉虎妈和狼爸教育出来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
根据一项由美国心理学会(APA)发表的研究指出,那些在“虎妈”和“狼爸”教育下成长的孩子,由于持续感受到过高的期望和压力,他们的心理压力水平显著高于同龄人。
这些孩子中有超过30%的人在青春期经历过严重的焦虑症状,相比之下,在较为宽松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中,这一比例仅为17%。
👉虽然“虎妈”和“狼爸”教育可能培养出学业成绩优异的孩子,但这些孩子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可能面临挑战
一项发表于《儿童发展》期刊的研究显示,严格管教的孩子在社交技能、团队合作和情感智力方面往往表现不佳。这些能力的缺失,可能使他们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感到孤立,甚至在未来的职场中面临困难。
👉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受限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虎妈”和“狼爸”式的教育风格可能会抑制孩子的创新能力与创造力。在高度结构化、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孩子习惯于在明确的规则和标准下行动,而不敢冒险或探索新的思维方式,长期来看,这种行为模式可能限制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创新潜力。
更不用说,在严苛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家长和孩子辛苦十几年,即使收获了好的考试成绩、名校的录取以及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亲子关系大概率是疏离、有裂痕的。
因为孩子从小受尽了父母的责备和批评、以及无止境的高要求,成年自立后,面对这种“有毒”的环境,只想有多远、逃多远。
也许有人会说,那你看这次狼爸鸡出来的奥运冠军郑钦文、包括这篇文章里的曾卓君,似乎没有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啊,怎么能断然否定狼爸们的教育方法呢?
首先,在足够多的基数背景下去谈小概率成功样本是没有意义的。
“虎妈”“狼爸”们培养出来了朗朗、丁俊晖、郑钦文这样的世界级艺术家、世界冠军;但更多是那些没被鸡出来、甚至耽误的“泯然众人矣”们。
她的“狼爸”张民弢从小就对女儿进行严格的教育,使女儿短时间内在自己开办的培训班里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张易文9岁参加高考,只考了172分;来年再战,最后以375分的成绩考入大专。
13岁毕业后,因为部分学科基础不牢、以及和自己同届的学生相比心智发展不成熟,所以无法参加专升本的考试、也无法就业(未成年),没有同龄朋友,只能在父亲开办的补习班里当助教。
如此鸡娃,我不懂意义何在?
其次,这些家长的育儿方法成功了、让孩子站在了奖台上,去反推原因时,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理由去诠释他们成功的法则。但其中因果和逻辑联系有多深,没法验证。毕竟,养娃是一趟单程路,没有人能在同一个样本上重新来过、尝试第二种方法。
很多人,只看到了“虎妈”、“狼爸”们对孩子的狠,但没有看到这些家长狠之外的那些决定要素。我认为,与舍得对孩子下狠手相比,那些要素才更能让孩子成才。
“那些要素”在我看来是尊重和支持孩子,二者是优于严苛的。
就拿曾卓君来说,别说三十年前,就是今天,有多少父母肯让自己的孩子沉迷打游戏?要知道“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可是育儿圈里的经典难题之一。每年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研究、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网络上就这个问题进行的探讨汗牛充栋。在多数家长的意识里,还是会“谈游戏色变”,唯恐游戏摧残孩子心身、让孩子不务正业。
但曾卓君的爸爸看到儿子喜欢打游戏后却全力支持孩子。虽然要求很高,但我愿意成全你的爱好,而不是担心你玩物丧志、一开始就把滋生的萌芽遏制在温床里。
我看过他的一段采访视频,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是什么时候热爱上电竞游戏的?”他说:
可能是6岁第一次玩游戏、可能是12岁第一次得冠军……但回到自己打游戏的初心来说,让他爱上电竞的一开始不是因为赢,而是玩游戏那种开心的感觉。
很多家长连孩子闲下来都受不了,看见孩子就心慌,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去填补空闲。更不要说,坚持好几年骑自行车送孩子去打游戏、体验快乐(当然也少不了巴掌)。
而又有多少父母同意孩子放弃“考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条传统的人生道路,去做一份行业有待发展、收入完全不稳定的工作?现在的家长甘愿让考600多分高分成绩的孩子去报考大专,只为换取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一位粉丝留言说,很多喜欢打游戏的小男孩,谁不曾幻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拿打游戏当工作,自己打一辈子。但这么多游戏玩家里,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坚持了自己的爱好、成为专业人士、靠着这项技能立足社会、争夺荣耀。
家长只看到对孩子要狠、没有看到“下狠手”的前提是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下狠手”让自己的孩子去打网球、去鸡奥数、去练琴、去考级、去让孩子拼命提前学9岁就去参加高考……但这些是孩子真心喜爱的吗?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喜爱,曾卓君不可能承受住父亲的巴掌和高要求;他不可能在看不清这个的未来时坚持30年依旧做下去;更不可能在已经功成名就时苦练技术、寻求转型、突破自己,最终成为双料冠军。
所以,不以尊重和支持孩子为前提的下狠手,只是摧残,不是教育。
从未有一种完美、一以贯之的育儿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像郑钦文和曾卓君这样的“狼爸”能够成功,而像江旻憓父亲那样温柔对待女儿的家长,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在教育的世界里,严苛从来不是关键,摈弃对孩子功利性的爱、无条件的支持,以及愿意为孩子兜底,孩子才敢于去探索、然后带着自己的梦想去拼闯,才有可能有朝一日站在聚光灯下,成为父母的骄傲。
参考资料: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High-Pressure Parenting and Anxiet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rental Pressure and Relationship Strain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Creativity and Strict Parent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Social Skills and Parenting Styles
如何靠游戏设计拿下英美顶尖大学录取?
海外开设院校名单及申请要求有哪些?
👇添加海报下方小助手👇
限时领取讲座回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