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C 2024 开幕式丨共创“心”名片,续绘“新”蓝图 ——第六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开幕
医者,是生命的守护者。每一次细微诊断、每一次全心治疗的背后,无不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职责的坚守。在救死扶伤的漫长征途中,医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大爱无疆,敬佑生命”的崇高精神,他们的每一步都踏出了温暖与希望,用无尽的关怀与不懈的努力,书写着人世间最动人的篇章。
开幕式现场
2024年8月16日,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第六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在科技创新与历史文化并重的魅力之城安徽合肥正式拉开帷幕。
会议开幕式由大会共同主席、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
任清华 安徽省副省长
张红君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
刘同柱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
王建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
蒋 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刘连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
余江涛 德国 KKM 医疗中心(代理)院长
Dr. Nelson 美国加州心血管研究所主任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钱菊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
周玉杰 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
赵世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唐朝枢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授
孔祥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陈纪言 广东省人民医院
苏 晞 武汉亚心总医院院长
马根山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主任
陈良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
黄 恺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
王洪巨 蚌埠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
马礼坤 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
林先和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葛均波:携手共建“心”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造福安徽
葛均波院士在致欢迎辞时表示,安徽省一直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无论是“科大新医学”的诞生,还是“儒道心学”会议的诞生和发展,均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葛院士回忆初到安徽任职时,感受最深、最突出的矛盾即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如何减轻安徽省老百姓外出就医的负担,是摆在所有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借助国家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赋予的机遇,近几年安徽大力推动多个心血管学科中心建设,提升诊疗能力,并通过“儒道心学”平台汇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安徽带来新技术和新理念。
葛均波院士致欢迎辞
历经六年发展,“儒道心学”会议始终坚守“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坚持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办会标准,整合安徽省内心血管领域会议资源,凝聚全国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为安徽心血管及相关领域快速发展做出贡献,有效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心血管领域的交流共进。站在新起点,“儒道心学”会议在赓续传承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兼容并包、融合发展”,打破学科界限,以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模式,呈现一场有特色、有温度的学术盛会。相信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儒道心学”会议将紧跟时代发展,成为安徽面向全国、连接世界的学术品牌,为全面提升安徽乃至全国的心血管诊疗水平,守护人民健康,推动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下降拐点的早日到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蒋一:发挥科大“新”力量,助力安徽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蒋一副书记强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建校起便秉持“红专并进、科教报国”之志,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科大新医学”的创新探索,为推动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葛均波院士以大医精诚之心、济世为民之行,受聘担任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后,发挥自身优势,集聚优质资源,创办“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推动安徽携手全国心血管领域专家交流合作,共促提升。六年深耕,“儒道心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品牌,展示了安徽的医学实力,有力助推了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儒道心学”会议聚焦精品化、特色化和有温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与“科大新医学”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将继续不遗余力支持“儒道心学”会议,推动安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科大“新”力量。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促进交流、合作与发展,既要“联合”、更要“连心”,在交叉融合、合作共赢中引领学科蓬勃发展,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实现心血管病学科体系创新变革,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进步和健康中国建设不断作出新贡献!
蒋一副书记
刘同柱: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携手共创安徽卫生健康新名片
刘同柱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葛均波院士及安徽省心血管病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儒道心学”已成为推动安徽卫生健康领域发展的重要学术品牌,为健康安徽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今年,“儒道心学”会议汇聚了国内外600余位顶尖专家,通过学术讲座、研讨交流和手术演示等形式,全面展示心血管病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心血管领域高端学术盛会。这将有力推动安徽省心血管疾病相关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提升。刘同柱书记呼吁安徽省医务工作者把握机遇,积极学习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经验,深化交流合作,提升诊疗能力,更好地服务全省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也将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支持“儒道心学”会议,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平台,以及安徽卫生健康领域学术交流的亮丽名片。
刘同柱书记
任清华:儒道文化——中华文明的瑰宝,现代医学理念的传承与彰显
任清华副省长指出,儒道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其中医者仁心与儒家思想相契合,而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与现代医学理念不谋而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既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儒道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体现。葛均波院士发起的“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深度融合儒道文化与现代医学,倡导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本源,葛院士等专家提出的泛血管疾病管理理念更是大医精诚的体现。六年来,儒道心学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安徽交流分享,有力推动了安徽心血管学科能力建设,为健康安徽建设贡献力量。此次会议继续秉承合作共赢的宗旨,贯彻以心血管健康事业为中心,临床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办会方针。期望与会者能进一步探索新理念、新技术、新疗法,推动心血管病学发展。同时,也期待得到更多国内外专家的关心和支持,共同提升安徽心血管学科能力,为安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任清华副省长
开幕环节后,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葛均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翁建平教授、美国加州心血管研究所John R. Nelson教授、德国 KKM 医疗中心余江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赵世华教授等专家分别带来代表学科最前沿的主旨报告。
葛均波院士: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
葛均波院士指出,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深入,不仅提高了大家对疾病的认知,更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为此,必须深入思考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目前,AI在医疗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执行某一特定任务时已达到“专家”水平。尽管它还未实现全面的智能,但其在医疗辅助方面的潜力已初露锋芒。特别是“医生+AI辅助”的诊疗模式,正逐渐超越传统的医疗决策模式,展现出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现阶段,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筛查和诊断方面,其优势尤为明显。未来,AI的应用也将使医生能够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提供更加细致的人文关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还能在情感层面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安慰。
葛均波院士
王建安院士:三尖瓣关闭不全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王建安院士表示,三尖瓣作为心脏的重要部分,其功能的完整性对维持心脏健康至关重要。针对三尖瓣关闭不全等问题,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修复与置换解决方案,包括缘对缘修复、瓣环修复、瓣膜原位和异位置换等,并在不同的临床场景中发挥着作用。缘对缘修复是目前应用例数最多、技术最成熟的修复方式。它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瓣叶的对合,从而恢复瓣膜的关闭功能。然而,尽管这种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仍面临着适应证的局限性、长期效果的稳定性等挑战。未来,三尖瓣的治疗将以缘对缘修复和置换为主流方法,而其他方法则可能作为辅助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一些不够成熟或效果不佳的方法将逐渐被淘汰。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出现,为三尖瓣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王建安院士
刘建民:从神经介入看临床研究与转化创新
刘建民教授表示,创新被视为推动中国神经介入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项覆盖58个研究中心,关于机械取栓后血压管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中心对于机械取栓后的患者并无明确的血压管理标准。这一发现揭示了在该领域开展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紧迫性,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必要性。基于这一发现,刘建民教授团队开展探索机械取栓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策略的Enchanted-MT研究,结果于2022年10月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目前,Enchanted-MT Part B研究正在继续进行,旨在进一步探索机械取栓后患者的最佳血压目标。这一系列研究的开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实力,也展现了为患者带来更好治疗效果的坚定决心。
刘建民教授
翁建平教授:糖尿病管理全景—Beyond glycemia control
翁建平教授指出,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防治经历了显著的变迁,管理目标也逐渐演变。指南推荐的原则强调了强化降糖的重要性,同时注重降糖目标的个体化,以适应不同患者的具体需求。多因素综合治疗成为共识,兼顾结局,尤其是心血管结局,确保治疗策略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在高血糖症的治疗策略上,早期逆转高血糖症的远期效应备受关注。随着SGLT2i、GLP-1RA等新型降糖药物的出现,其心血管获益也逐渐得到证实。未来,高血糖症与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将更加注重血糖修正治疗,针对高血糖症‑低血糖症的当下管理。同时,纠正高血糖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即治疗其“前因”,也将成为重要方向。此外,针对高血糖症发病的共同病变基础,如胰岛素抵抗等,所带来的大血管、微循环、免疫、神经精神系统紊乱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即关注其“后果”,也将成为未来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
翁建平教授
John R. Nelson:根据最新脂质研究数据优化心血管残留风险
John R. Nelson教授则根据最新的脂质研究数据,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残留风险的优化策略:首先,强调所有患者都应保持有益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基础。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应使用高强度或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或调整剂量后4至12周,应通过重复测量血脂来评估患者对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依从性和反应,确保治疗效果。对于ASCVD患者,当LDL-C水平未达到70 mg/dL(或非HDL-C 100 mg/dL)时,应考虑添加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极高风险的ASCVD患者,这一阈值应设定为55 mg/dL(或非HDL-C 85 mg/dL)。非他汀类药物治疗首选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PCSK9i),其次是inclisiran或bempedoic acid。对于患有ASCVD或糖尿病且伴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若甘油三酯(TG)中度升高(135-499 mg/dL),可考虑使用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治疗。最后,考虑进行一次性脂蛋白(a)(Lp(a))测量,尤其是对于高风险患者。对于Lp(a)水平大于50 mg/dL或125 nmol/L的患者,应加强风险因素干预,如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John R. Nelson教授
余江涛教授:抚今追昔、憧憬未来--干预左心耳的新思维
余江涛教授指出,经过长期的探索与追梦,左心耳封堵术(LAAC)已经真正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手段。对于房颤及脑卒中高发的中国而言,推广LAAC技术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和紧迫的必要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的持续研发,LAAC领域正展现出勃勃生机。新一代以快速内皮化为聚焦的LAA封堵器,如WM Flx Pro,已经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良好开端,预示着LAAC技术在治疗房颤及预防脑卒中方面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不少富有创意的LAA干预手段也层出不穷,如Laminar、Sepiola和Appligator等,它们为干预LAA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路径。这些创新手段的出现,不仅丰富了LAAC技术的内涵,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更令人欣喜的是,“LAA干预无植入”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望为LAAC技术的发展开辟全新的方向。这一理念的实现,将进一步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和痛苦,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余江涛教授
赵世华:心血管磁共振影像病理临床意义与中国声音
赵世华教授表示,基于影像病理的科学研究正逐步揭示心肌纤维化发生演变的深层机理,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与随访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工具。赵世华教授团队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发现了可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特异性因子。这一研究结果直击致心律失常的轴心,有望为ARVC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基于数据库的临床应用与模型构建,影像技术的研发与验证不断取得突破,在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一站式”诊断、预后与危险分层方面,阜外医院应用CMR技术展现独特优势。同时,基于AI的国际多中心合作研究正在深入开发并验证基于CMR图像的人工智能计算机模型,旨在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效率。尽管面临挑战,如HCM早期微观重构的难以识别,但研究人员正积极寻求突破,以期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早诊和早治。间质纤维化作为2025年国自然重点项目的核心,将引领研究团队向构建国际领先的多尺度HCM风险预测模型的目标迈进。
赵世华教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