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被夸了,但下一句让我笑不出来……
作者|黛西
来源|天赋一饼(ID:tf1bing)
老读者应该知道,饼饼的性格慢热内向,敏感谨慎。
很多家有同款娃的姐妹们,经常可以从我这里找安慰。
本来觉得自己娃太胆怯了,一看饼饼也好不到哪去,放心了。
前阵子,我收到一个老姐妹的留言。
她说发现饼饼这一年的变化好大,泼辣大胆了好多!
她居然敢站在秋千上荡,让老鹰停在胳膊上,完全不是印象中那个谨慎胆小的娃了!
看到云阿姨的夸奖,我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但下一句让我笑不出来了。
她问我做了什么,让孩子的性格有了这么大转变,如何锻炼孩子的勇气和胆量。
聊为啥笑不出来之前,我想先说个题外话。
千万不要通过一张照片判断一个人。
每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来的,永远只是一面,就像一部电影里的一帧画面。
这一面不见得是假的一面,但一定是不完整的一面。
你从一张照片上读出来的信息是,这娃变了,变得泼辣大胆,无所畏惧,所向披靡。
但如果和她朝夕相处就会发现,她还是那个谨慎慢热,小心翼翼的娃,可以随时随地把雅座变成软卧。
至于为什么敢让老鹰落在手臂上,我也想不通,那次是他爹单独带出去玩的。
男人带娃,活着就好!
回到这姐妹的问题上,孩子的勇气和胆量怎么锻炼?
这是一个伪命题,前提条件就不成立。
很多人觉得,娃胆小缺乏勇气,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磨练。
所以为了改变这个状况,要把他们“推出去”,练练胆子。
我记得饼饼2岁时候,我带她在济南一个早教机构打酱油试了一节课。
老师让家长和孩子围坐成一个大圈,然后娃轮流到圈中央敲鼓。
饼饼不想敲,直往我怀里钻。
我摆摆手说,她不想,不用了。
老师不抛弃不放弃,用各种方法逗她,甚至想把她强行抱到中间去。
直到她放声大哭。
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奶奶说,你以后要多带孩子来,练练胆儿,练多了胆就大了。
下课后,早教老师也找我谈心。
孩子怕生,比较胆怯,应该经常来锻炼下。
我抱着娃转头就走了。
判断一个人懂不懂孩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ta怎么看待孩子的害怕胆怯,是接纳理解,还是建议“磨练”。
孩子不是一把刀,哪儿不锋利了就磨磨哪儿。
相反,勇气和独立性不是通过施加外部压力,磨练出来的,而是一种“水满自溢”的状态。
啥意思呢?
就是这些特质,应该是孩子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一种状态。
勇气的前提是,ta感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
独立性的前提是,ta知道一回头就是港湾靠山。
安全感和爱的“水桶”满了,溢出来了,也就具备了那些我们期待的特质。
这些特质和内向外向没关系,和慢热快热也没关系,只和“桶”满没满有关系。
每个孩子的“水桶”高度不一样,灌满需要的水量也不一样。
所以即便其他同龄孩子都敢,我的孩子不敢也很正常。
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直到那个“桶”满了,水溢出来了,他们自然就会主动选择做一些挑战自我的事。
这件事在饼饼身上无数次被验证。
她从出到现在,始终是一个内向慢热的娃,但不影响她是一个有勇气,独立性不错的娃。
所有需要挑战和勇气的尝试,都不是我“推”她出去做的,是她主动选择的。
再跟你们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在慕尼黑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假期跟同学约好了跳伞。
十几个同学,一大帮人都很兴奋,唯独我怕。
做了一礼拜的心理斗争,拖到前一天晚上才报名。
跟他们去跳伞的路上,同学鼓励我说,跳了这一次,你以后胆子就大了!
而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跳了这一次,不知道我还有没有“以后”了!
上飞机之前,我决定临阵逃跑,放弃了。
回家路上,大家都在兴奋地交流跳伞的体验,唯独我的沉默震耳欲聋。
我当时觉得很后悔,好遗憾,毕竟钱也不能退回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好遗憾的。
跳伞这件事对我来说,超出了我的安全感阈值,“那桶水”没有溢出来,所以我没有勇气去做。
为什么要批判自己呢?
也许未来某天那个“桶”满了,没人劝我,我也会主动选择去挑战。
或者这一辈子水桶都没满,从没体验过跳伞,那又能够怎样呢?
世上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挑战,非得做过那一件,才能证明自己很有勇气吗?
大胆地做个“胆怯”的人吧。
没必要在“那桶水”还不满的时候,逼自己练就一些余生根本用不到的勇气。
你们觉得呢?
教育从来不是压迫,不是操控,更不是躺平;而是看见,是引导,是激发,是平等,是一路同行,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
教育是深深地爱,是鼓舞,是祝福,是一起走过一段人生路!
(广告)
作者:黛西。旅居德国13年的高知妈妈,毕业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硕,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童书策划人,阅读推广人。来源:公众号「天赋一饼」,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育儿界的“人间清醒”,分享德国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养,给孩子带来精神食粮,为父母点亮一道光,欢迎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