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海的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小D突然没来由地说了这句话。“想念在大理吃晚饭是在户外的,太阳晒着,微风吹着,吃完了我们还能蹓跶回家,路过村口小卖部,再买几样东西。”回上海的第四天,还是吃晚饭的时候,小D突然又说了这句话。这个暑假,我们在大理待了一个月,和之前的短时间旅游不同,这次离开的时候,我们不再只是舍不得某些好吃的,我们都有了舍不得的人和事。
我在大理认识了好几个朋友,他们在大理还没那么商业化之前,很早就来了大理,而且一待就待了很久。
我对于有故事的人总是充满好奇,而在了解到他们的人生故事后,我还额外多了一个收获,更加治愈了我的育儿焦虑。我在大理有三大宝藏运动教练,其中之一就是飞飞。她有多神奇呢,基本上看你一眼做的几个动作,就像拍了X光一样,解剖了你身体,然后可以很精准地说出,你是哪些肌肉紧张,哪些肌肉无力。
我第一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约了一次她的私教,结果就被深深地折服了。
我也算运动老人了,接触过不少教练,因为她的专业性,我一直默认她就是一直做这行的。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起坐车随口聊起,我才知道,她十几年前来大理是来做客栈的。
接触运动是因为失恋,结果没想到就此爱上了运动,一发不可收拾。她说一开始她自己练,练了一年半后,愈发觉得,这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做一辈子的事情。
于是,她毅然关掉了客栈,一头扎进运动里面,学习理论知识,自己每天带着觉察练习,开始带课帮助别人运动,然后这样一做,就做了8年。
听到她在我一旁云淡风轻地说出自己的从业经历,我眼睛瞪得巨大,怎么可能,8年时间,把自己练得那么好,还能做到如此专业?!
没想到,她仍然笑着说,就是热爱吧,因为很喜欢,你就会钻研。
训练是痛苦的,但相比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训练其实并没有那么痛苦。但因为“爱”,所以没人逼迫的情况下,甚至有一份挺舒服的客栈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她自己选择了一条“更苦”的路。
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时不时还要贴钱去上各种工作坊,但她却乐此不疲。
飞飞的故事再次告诉我,有热爱的孩子自己会奔跑。
我想时光倒转,飞飞的爸妈当年的培养目标里,从来不会是做健身教练吧。飞飞曾经是一名体制内的员工,我大概也可以想象出这是她爸妈的最大期许了。
但你们看,孩子的未来并不能按照我们一厢情愿的“我为你好”来规划的,哪怕步步为营,最终外人看结果是好的,可是孩子不喜欢,很痛苦,这真的是好结果吗?
拼命规划的未来,父母孩子都痛苦,但如果我们愿意看看周围,身边有挺多像飞飞这样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放下一点关于目标的执念呢?
教育孩子,我们死守底线,把基础的做好,然后不要抱着“非要怎样”的目标,这样我们和孩子都会更幸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出路,咱们当爸妈的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强加孩子,弄不好反而还变成了堵住孩子自己出路的大石头。
之前写大理攻略的时候,推荐了苍山徒步之家。后来你们刷刷刷地去关注,引起了创始人杰森的注意。他发挥搜索技能找到了我的公号,再通过我分享的照片,定位到了我们的报名信息,联系到了我😂于是,我们也见了一面。没想到世界那么小,他之前是上海的一家广告公司,服务的就是我的前东家,我们彼此还有过一段共同的服务经历(虽然印象很模糊了)。了解到他的职业背景后,一下子就引发了我的兴趣,一个广告人,是怎么干起了徒步,而且这些年户外那么火,这是如何精准预测到风口的啊?杰森立马说,“我没预测到风口,就是正好风吹过来了,哈哈。”这个问题没拿到我想要的答案,我又换着方式问,“我们全家参与过你们快10次的活动了,你们每个领队都特别好,活动也很有特色,你是怎么激励员工的啊?”他说,“我们这些活动都不是像咱们以前在大厂里那样,先定目标,然后根据消费者洞察,去设计产品,再去测试验证”(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我知道咱们曾经的确共事过一段,典型大厂方法论😂)“很简单啊,我就看领队自己热爱不热爱,他分享的时候有没有感情。然后我自己去体验一下,我自己是不是喜欢。”“没有的,我后来想得特别明白,自己做的产品自己都不喜欢,怎么可能打动顾客呢?这个可能就是我们的管理风格吧,我允许每个人做自己。”
“那你的团队小伙伴都有那么强的自我感知力吗?那种‘哇,这个我好喜欢,我想把它推出来’的这种感受吗?”“这个你问到点子上了,我很看重一个人的感知力的。我到现在还能记得,自己十几年前第一次来大理,呼吸的感觉,看到天空的感觉。我们很多领队也是这样的。现在工业化,可以很轻而易举地做出所谓的“标品”,但是真正值钱的,是在产品里的“感受”,是人情味,这个在未来也是会值钱的。说到大理,总有人提到“自由”,但我觉得,自由的前提要建立在,对于自己感受的充分理解上,这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构建是有要求的。”哇,他的最后一段话震撼到我了。这些年我们都在问,未来大部分的职业要被AI取代了,那什么才是养育的重点呢?
我之前分享过,感受力是未来关键的竞争力,但这次我在杰森的分享里又抓到了一个重点,感受力和做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感受,还要感受后问问自己,我是什么态度,我喜欢吗?我讨厌吗?我为什么喜欢?我为什么讨厌?如果我喜欢,我可以怎么分享给别人?如果我讨厌,我有能力做出什么改变吗?这就是心理学里一直强调的“主体性”,我们在谈感受的时候,请不要脱离个人的“我”的前提。那么下一次,当我们和孩子感受自然,感受艺术,感受音乐,感受万事万物的时候,请不要只是去套课本上的、官方的说法,请敢于分享自己的主观喜好。标准答案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未来人生的很多考试不会有标准答案,都需要我们自己独立选择。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也是这次离开大理不舍的原因。我的常驻食堂麻屋子的老板之前是法餐大厨,现在每天亲自买菜,很用心地做家常菜。我经常吃的意犹未尽的时候和他们说,你的水平在上海,每个菜定价都能翻三倍。我的普拉提教练无意间瑜伽普拉提空间的Kama,帮助我找到了肩胛骨觉察,常年僵硬的斜方肌竟然松软了。我经常下课后就和她感叹,你的水平在上海一对一的私教至少800到1000呢。我很爱的烘焙屋ChouPain,是属于我心甘情愿等着她的面包出炉的那种好吃。我经常吃着面包喝着咖啡给主理人甘露说,你要不要XXX,这样你的产量就能提升,还能吸引更多顾客。他们都知道去上海的好处,但他们都会脱口而出告诉我,但这样的话,我的房租肯定更贵,我每天的压力就会大;我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我就不会有自己生活了;我就要应对很多营销,我就无法专心研发自己产品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哈哈大笑,我知道的,我故意这么说的。但笑完,我从他们一个劲的摇头摆手里,再次获得了一个确认:所谓不得不卷,也是自己的一个选择,无非都是取舍。只不过我在这里看到了更多,放弃了很多,但选择按照自己节奏工作生活的样本。养育孩子也好,自己生活也好,每次被裹挟的时候,他们就像暂停键,告诉我,有的选,如果不愿意选,那此刻这也是我的主动选择,而不是不得不。我特别在意这个“是我主动选择”的叙事方式,人生大多数的不如意,除了身体病痛,就是自己情绪痛苦带来的。我想,所谓见世面,不就是去看看和自己日常不同的一面吗?
感恩这些遇见,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多姿多彩,也让我愈发笃定,还有很多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