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那些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那些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10月前

90后女生吴为是外公外婆养大的孩子。从小,在她的认知里,一个家有五口人,「我、爸爸妈妈、外公外婆」。

她是成都人,外公外婆自60岁的时候从重庆来到成都,照养吴为。在她的印象里,家一直是「爱的城堡」,外公外婆叫她为为、乖孙。祖辈的爱从每一个生活细节里溢出来——外公会把汉堡里的肉留给为为,并告诉她自己只爱吃皮和菜;外婆会给为为纳鞋底、扎小辫、戴蝴蝶形状的发卡;祖孙三人一起骑着三轮车去菜市场;鸟笼里的小鸟被老鼠偷吃,外公会告诉她是小鸟自己飞走了;吴为成绩不好,外婆说,我乖孙全天下第一好,哪个都没得我乖孙好。

2013年6月,外公去世了,还在上大学的吴为挂在姐姐身上一直哭,她不明白外公为什么不要自己了。五年后,外婆也去世了,「等我赶回家,他们都已经变得不可拥抱,不可触及。」

2020年3月,吴为回到外公外婆居住的房屋,在车库里搭建了简单的摄影棚,开始整理、拍摄外公外婆的遗物。鸟笼落满了尘土,七巧板也缺失了几块,还有那些堆叠的报纸、积攒的瓶瓶罐罐、夹在衣柜深处的信件,这些沉默的物件,让吴为逐渐接受了外公外婆已经去世的事实。

在那个老屋里,吴为要面对的不只有曾经的爱意,也有家族在岁月流转中留下的痕迹,她看到了许多陌生、悲伤、失意——这些也都是外公外婆。在打开一件件遗物的过程中,吴为重新认知了外公外婆,除了是爱她的人,他们也是生长于那个匮乏年代的普通人,他们节俭、囤积,有着「不顾一切留存物品的悲凉与无奈」。在老照片、旧信件的背后,她看到了外公外婆的青春、遗憾,很多自己不曾参与过的回忆。这些都让吴为感受到了莫大的遗憾,「我曾经以为很了解他们,现在想来,可能只是享受他们对我的照顾。」

2021年5月,这些影像作品最终被整理出来,成为了吴为的硕士毕业展,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芬芳一生》,并用它完成了一场与外公外婆的告别。

不久前,《人物》在北京见到了吴为,这个眼睛里始终闪烁着亮光的女生,时常会说两句玩笑话,笑起来眼睛弯弯。基于《芬芳一生》,她写下了很多整理遗物期间的缜密心思,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做这本书的小团队成员都是由祖辈带大的孩子,她发现,自己和他们最大的共同之处是,他们曾经共有过一段轻松的回忆,那些纯粹的爱留给了他们内心一块柔软的「自留地」。

书上市后,有人说,看完这些照片,就像是了解到了外公外婆平淡、温暖的一生;还有人则从中看到了自己祖辈的影子,想多抽出点时间回去陪陪他们。还有人告诉吴为,自己把这本书当作给女儿进行「死亡教育」的范本,去讨论该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吴为觉得,这本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沉浸在老屋的几个月里,她总是在梦里见到外公外婆,又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拥抱,那个时候,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下内容根据吴为的讲述与书稿整理而成——




文|令颐

编辑|槐杨

图|受访者提供




1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我的外公杜芳耀,生于1930年,2013年6月8日清晨去世。他临终时,我在重庆。我的外婆温美芬,生于1928年,2018年12月21日晚间去世。她临终时,我在北京。等我赶回家,他们都已经变得不可拥抱,不可触及。


1992年,在我出生前,外公外婆离开重庆前往成都,照顾我妈妈,守护我出生,直至养育我长大成人。


外公最后一次住院的时候,摸了摸我扎起来的马尾辫,和我说,好看。那是他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外公去世后,家里只剩外婆,有次外婆高烧不退,我在北京念书,和妈妈通电话时,外婆凑近说,要我好生学习,她不想我。那是她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小时候,我想过,我不如不要这些爱,我好羡慕那些没有外公外婆的人,因为他们不会经历丧失之痛,但这种痛苦,我至少要经历六次。告别仪式上,我要去帮妈妈统计有多少人、需要多少车、要把亲友们安顿好,看着仪式上缺什么少什么,觉得有个东西撑着你的脊梁骨,把你撑成了一个大人。大姨说:「吴为你怎么回事,突然长大了那么多。」


前阵子,我读到二姐的文章《当一位普通北京市民开始整理父母的遗物》,她写道,「有句话说,人不在了,就无处不在了。」


我的生命里,处处都是外公外婆的痕迹。我小时候从来不觉得一个家只有三个人,老师问一家几口,我就会说是五口。我去参加游园会,得到一块非常小的绿豆糕,吃的时候,我一定会把它分成5份,这就是我对于家庭的概念。

现在回想起来,和外公外婆在一起,都是蛮寻常的生活细节,他们很爱骑三轮车,外公骑车,我就会坐在外婆的怀里,三个人一起去菜市场,他们会买我喜欢吃的咪咪虾条、小人书,再这么溜达回来。


早上,我很早就起床,然后蹦跶着跳下床,外婆会给我扎特别好看的啾啾,夹小蝴蝶的夹子,一闪一闪,超可爱。我一直以为外公真的喜欢吃汉堡的面包跟菜,我每次都会很认真地留给他,自己再把肉吃掉。


我从小和外公外婆一起睡,摸着外婆的耳垂,睡得最好。后来长大了,妈妈让我们分开睡。我睡到自己房间的小床,第一天晚上,我和外婆都没睡着,夜里睡不着时,我最喜欢端着小板凳跑到外公外婆的房间,听他们的呼吸声。每次声音太轻,或间隔太长,我就担心他们死了。


他们也悉心保护着我的心性。小时候成绩不好,有次回家和外婆说了一嘴,她就说:「我乖孙全天下第一好,哪个都没得我乖孙好,哪个说我的乖孙不好。」我就再也不和他们讲学校里不开心的事了。长大后,每当别人说我不好,就想起外婆的这句话。


其实,外公喜欢李宇春,是一位「玉米」。因为我和妹妹都喜欢李宇春,他本来是爱屋及乌,后来自己也真的很喜欢了。他极其喜欢新鲜事物,有两辆三轮车,两三个手机,他要跟随潮流,要感受科技。我说他活到现在就完蛋,iPhone一年出一个,他一定是要最新的。


前不久,我找到了一段他自己拍摄的视频,他就拍了他的房间,在镜头后边说, 「这是咱们的寝室,这个多好,有漂亮的被单,有舒适柔软的床,太好了。」我妈妈会觉得家里那会儿太乱了,很像一个垃圾堆,但其实外公很喜欢这个家。看到这个视频,我就想,他们晚年是幸福的。


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一些很遗憾的事情,因为爱在你面前的时候,往往都很难感受到。我在外公外婆的疼爱下长大,慢慢有了自己的世界和生活,他们好像还留在原地。有一年,我去台湾交换学习,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大陆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有一种见到了新天地的感受,我完全忘了给外公发信息,快一个月过去,我才给他发了个信息,我到现在都记得他是怎么回我的,他说,你知不知道我每天都在盼着你的这条短信,我想你想到流眼泪。我觉得很惭愧,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与想念。


其实长大以后,我每次出去玩,外婆都会问你去哪、跟谁去、多久回来,问完一轮,过一会儿又问一遍,我就觉得很烦。现在想起来,她那会儿已经有一点糊涂了,所以才会不断地问,如果我当时多一些耐心就好了,但现在所有的后悔都显得那么无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幼时的吴为和外公外婆



2


2020年3月,我回到和外公外婆一起居住了十七年的家,打开封存的遗物,抚摸他们穿过的衣服,点亮儿时的烤火炉。拍摄的时候,我的构想原本很单纯。我想过搞一堆画眉鸟在空中飞,他们最喜欢的弹珠棋下到一半,想呈现出他们没有离去,一切还是生机勃勃、很活泼的样子,主人只不过离开了一下。那时候,我觉得他们没死。


但回到老屋之后,我发现那个屋子是死的,啥也没有,鸟根本飞不起来,只剩腐朽的鸟笼,弹珠棋也都找不着了。我意识到,我最初的设想不对。那个瞬间,一切想法都变了,我很被迫地接受了他们已经去世这个事实。


在密集拍摄的阶段,我几乎每天都去整理外公外婆的遗物,有些物件就放在原位拍摄,有些东西抱到车库搭建的摄影棚中再创作。那段时间,我每天在老屋拍摄、哭,妈妈接我回家,我会跳会儿绳,释放掉一部分悲痛,晚上就把片子整理出来。


整理遗物是一个费心力的过程。有一天我找到了一个外婆手缝的小黑布包,里面装着一张珠宝金饰的发票、两封我八岁时写给她的信、一张水晶项链鉴定结果书、一张中国银行的外汇兑换券、一张外婆的爸爸和她弟弟合影的底片、三张记账单、一张收条、一张计息收费单、三张人民医院的门诊收据、两张定期储蓄大额存单和两张我一百天时的底片。


最触动我的,是外婆的病危通知书。那张纸很残忍,它会直接反映出你这个人的缺席。妈妈后来也会跟我一起来整理,她最喜欢的是外公留下的一张字条,写着 「我们修表去了」,好像他们只是暂时离开,还会回来一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外公外婆离世后,留下的字条和单据。


我还发现了一个袋子,里面装了所有我给他们写的信和明信片,我还给他们做过日历,寄过拍立得照片,做过很吓人的换脸娃娃,还有一些石头。


打开袋子的时候,我有点错乱——这些东西是我送给他们的,可是为什么又回到了我这里?你有本事这个东西也带走,东西留在这里,人却没有了。为什么我要送给他们?我以此推断,我的生命也没有必要,因为我做的都是无用功。我以前那么用心准备,赋予了那么多情感,给到这个人,现在这些又转回来了。


整理遗物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外公外婆生活年代的过程。


他们攒了很多东西,我常常会在家里的某个角落或者皮包里找到几百块钱,都是外公藏起来的。外婆会把钱缝在贴身的衣裤里面,你就知道,钱对她很重要。很多报纸,瓶瓶罐罐,全都堆在一起。还有很多物件装在一个小包又一个小包里。堆起来像一座小山。在他们走之前,我们家的废品几乎都没有卖掉,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


很多人都让我用形容词来形容他们,我就会说节俭。外婆一直都是亲手纳鞋底,我们去餐厅吃饭,外婆一定要打包,要把纸巾拿完一圈;我们去住酒店,也会把所有的洗发水、拖鞋一扫而空。以至于我今天住酒店看到拖鞋都有一种奇特的欲望,要控制自己很久,差点给客房打电话问那个能不能拿走。


我根深蒂固地也有和他们相似的习惯。比如说我跟爸妈就是待不到一起,我回家就一直关灯,我爸就跟在后面一路开,他们都说我把家里搞得黑黢黢的,但他们就是特别喜欢亮堂。


我跟外婆出去旅行,她是个社牛,5分钟之内就可以掌握对面这个人所有的信息,叫什么,从哪来、去哪里,做什么工作,家庭关系好不好。也许她不是真的想跟人家做朋友、想了解人家,而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去判断对方是否有用,是否可以帮到我们家,其实这也是她保护自己、保护整个家庭的方式。


2020年1月,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家族历史的写作工坊,之后回到外公外婆的家乡开县,找到了一些熟悉他们的远亲近邻。我看到了外公在学堂上学的照片,是个俊气的男孩,戴着绑腿自在地坐着。从我记事起,他们就是老人了,看到他们那么年轻的照片,才反应过来他们也是从一个小不点慢慢长大的。


年轻时候的外公外婆


我又去了温家沟,那里遍地是竹子,我看到了外婆在那里成长的老房子,超级破。在村子里,我向那些婆婆问起外婆的名字,一位九十多岁的婆婆说:「温美芬啊,啷个不认识呢,我们就在那儿跑到长大的,经常在一起耍。」


在开县,我看到了更真实的外公外婆,他们是社会上的人,是老师、是朋友。他们的生命也因此变得有层次,你会发现外婆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她的学生提到她会在电话那头哽咽,会记得外婆教她写田字格那些细碎的细节,会记得外婆爱吃什么东西。那不是一个普通老师能够做到的。


那段时间,我会做噩梦,因为见到太多故人。醒来之后就感觉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惊扰了一些不应该去掀起的回忆。但在开县的这段经历,仍然是我觉得最奇幻的。因为这段经历,我在后面梳理遗物的过程里,感觉自己没有被外公外婆排斥。当我再去翻外公的柜子,找到那些小字条、小本本的时候,能够跟这些东西更自如地在一起。


没有办法参与的外公外婆的那段生命,我不觉得是一件遗憾的事,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这是宝贵的经历。爸爸跟我说,生命是很公平的,你只能跟他们共同处一段路,那你只需要把这一段处好。


这次旅行之后,回溯外公外婆的一生,会有一些更丰富的含义涌出来,不再单纯是他们好爱我。我再去拍外公外婆的遗物,心情就变得不同。以前,走进那个屋子,你只觉得所有东西就是东西,现在,每个东西都好像在争着抢着想跟你表达什么感受。


我也会想起爱意之外的更现实的生活,想起看到过的他们激烈的一面。我家原来在成都最有名的酒吧街楼上,在三楼,楼下所有的动静都会传来,酒吧从晚上9点开始放歌,放到凌晨两三点,大家都很难睡。有一天,外公和外婆端着一盆滚烫的开水想要往下浇,他们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让下面的人能够注意一下。我觉得这是不善良的,也不符合他们教给我要去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所有认知。这对我来讲,是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


我也了解了他们失意、孤独的一面。家人后来跟我说,外公生前其实是很忧郁的。特别是他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不开心。他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他的父亲很早就自杀去世了。外公读书成绩一直非常好,保送到了西南师范大学,但他的妈妈跪在他面前,求他说你不要去念这个书,因为你要养这个家。他没办法去上学,最后做了老师。


再回看我俩的短信,我也能感受到那中间除了有对我的担心疼爱,他也有很多心情不好、难过的时候,甚至有对死亡的恐惧。


外公正在用智能手机发短信。


而外婆其实是个很暴躁、很激动的女性,我知道的所有骂人的脏话,几乎都是从外婆这里学会的(笑)。而外公很多时候是隐忍、退让的,他要养家,要拉扯5个孩子。他跟外婆在精神上达不成共鸣,这也是那个年代的老年夫妻生活很重要的特点,要维持家庭的表面平和,在这种夹缝里,他其实是很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可能非常喜欢、享受这场生命,另一方面他一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我在书中也写道,有时候外婆吵吵吵,我外公就会假装听不见,然后说温老师你先喝口茶再接着吵。我听到的时候觉得,天哪真是太妙了,那个年代的老人大概都是这样的性格,他可以接受跟这样一个强势的女性在一起,同时又还是会很爱她。



3


拍摄过程中间,我很多次都想过放弃,因为我拍不下去了,一个是哭得太厉害,二就是我解决不了自己的表达,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打光,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那么多。真的太多了,衣服有几百件,怎么一件件拍,要拍到什么时候才能毕业,我不知道。


这些内容陆陆续续拍摄了一年半时间,最终完成了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创作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我从外公外婆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给这个作品起名《芬芳一生》。


书出版后,吴为与书的合影。


毕业时,有老师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他说大学生为什么不去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跟祖国的宏美与壮观,要去讨论不吉利的生死,思想不健康。第二点,他说我们家的家庭相册可以从地上堆到天花板,我为什么要来看你这个作品,这个质疑是一直存在的。


我回答他的大意就是,这是我做给自己、做给自己和外公外婆那段记忆的。


这个作品后来入围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有了31米长的展线。有个叔叔看完后,说我家也是这样,你不要丢任何一样东西,你要让它成为一个博物馆。


事实上,影像中有一些是我拍的外公留下的报纸,好几摞。拍的时候,收废品的阿姨每一天都虎视眈眈,她也不知道我在干啥,就问,你今天还是整不完噻,我说不得行。后来我想阿姨都盯了两周了,她每天都盯着我,不给她,实在说不过去。有一部分药都生虫了,后来也处理掉了。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出版后,有一个亲戚姐姐跟我说,为为,感谢你让我看到了我的外公。它首先有了家族属性、找回了家族记忆,这之后,才是某种社会属性。它从我们最小的家,走入了稍大一点的家族,最后才走到了社会。


在展览现场,我也听到很多观众的故事。一开始,北京电影学院的展览没有放留言本,平遥也没有放,是我坚决不放的,因为我觉得不需要。但在平遥的展览上,一个老爷爷过来跟我说,你这个展览什么都好,但我要提两点建议,第一点就是你缺一个留言本,你让我们这种有想法的,没地方表达。


然后,他说这些影像太感人了。我跟他站得特别近,他一边说,就掉下了一滴眼泪。那滴眼泪啪嗒掉到我的手上,是温热的,它猝不及防滴到我手上的时候,我觉得那是真实人类的情感,来自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自我的祖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两位老人攒了一辈子的物件。


之后,我才能开始接受大家说,因为你的项目,我要带外公外婆去旅行,我也要回去做家谱,因为你的项目,我不能再拖延之前陪伴他们的计划。如果能够让大家有这样的意识和改变,我也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项目总共做了20次展览,我很喜欢在杭州茑屋的那一场,一个老奶奶在看展览上我的小毛衣,其实她站在前边,形态和外婆很像。拍摄的痛苦可能只是来自整理本身,但最后,它都变成了一些可以谈论的故事,它可以给更多人力量,变成了一种共振。会有朋友说谢谢你,让我以这种方式认识了你的外公外婆,原先,这本书的首页是写着「献给外公外婆」,后来我们改成了,「献给我们的外公外婆」。


巧合的是,这本书的制作团队都是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设计师说这个书让她想起有一年,她把家里所有老人那些小小的照片都扩放到了5寸那么大,就是想让他们看清自己年轻时的样子。编辑是被奶奶带大的。在一篇文章中,他回忆起奶奶给自己讲了无数的故事,做了无数的游戏,他也会记得,在每个夏日午后,坐在竹床上,用洗晒干净的鸭嘴巴给奶奶挠背,那是一种怎样安宁的幸福啊。他写道,「我的记忆里,满满都是奶奶的影子,可惜奶奶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爱这个字,现在,借着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对天上的奶奶说一声,我爱您。」


我的导师也写了推荐语。最终定稿之前的10天,她说,有一个关于姥姥的秘密,她不愿意跟大家分享。没想到,10天后,老师又给了我一版,说最终还是决定把它写出来。她讲到了与姥姥再次相逢的梦,讲到姥姥做的饭,讲到自己 「要将姥姥倔强的灵魂记录在黑白胶卷里」,讲到「衰老的她被困在老宅基地上的新房顶层六楼,每天望着窗外陌生的景象发呆」。


祖辈给我们带来的影像是潜移默化的,但你不太清楚哪些东西是具体地他们带给你的。对所有被祖辈们带大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共同点应该就是,心里一定会有一块很柔软的东西。祖辈对我们的爱,表现形式或许不同,但都是同样的纯粹。和所有祖辈一样,他们的爱就是很无私,他们不要回报,对我们没有要求。在现在的社会里,任何一种爱里,这种无私几乎都是没有办法达成的,对于爱,大家总会有一些诉求。


像我爸就会说你是一个女孩子,所以你应该要传宗接代。昨天见到一个叔叔,他对他女儿说,试管婴儿也可以,只要你搞两个出来。他对女儿的要求就是这样,他说我要有人来陪我度过晚年生活。父母对儿女也会有自己的诉求,挺普遍的。但祖辈们往往不会。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朋友说她妈妈前不久去世了,去世的第二天,她的女儿要考试,她就自作主张,没有让女儿知道这件事情,也没有让她去参加葬礼。最近有一天,女儿在做作业,突然哭着对妈妈说,我想外婆了。她说外婆是家里唯一一个会对她说你吃好睡好就好,学习没有那么重要的人。



4


我爸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神算子,能知道老人什么时候走,但是两位老人他都没有算准时间。外婆走的那天,爸爸想着昨天才上去看过,今天就不去了,就把妈妈从医院喊回家吃饭了,听说外婆不行了,又往医院赶。到的时候外婆应该还有意识,但没说到话。


妈妈跟他说:「你还说你算得准,我再也不得相信你了。」


有一次在饭桌上聊天,爸爸说,外婆走了以后,妈妈和二姨、大姨她们几个把衣服放得好好的,还放了枕头,想让外婆舒舒服服地躺在那个地方,可是最后工人弄了一个胶纸袋,把袋子拉开,提着外婆的脚和胸上的衣服,梆的一下就丢在那个胶纸袋里头。他提的过程当中,也没有不礼貌,肯定还是比较常规的操作,没有任何感情因素,就是把尸体装到装尸袋里。妈妈说,哎呀,别说了。


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妈妈经常跟我说,你能不能不要做了,能不能不要哭了,我不想看你这样。但我从来没有管过她,因为我觉得那跟她没关系,我在处理我的情感,完成我的学业,跟你有什么关系,我在心里一直是有这样自私的想法。


但有一次分享会上,主持人请她上台,说杜姐其实您最有发言权,因为去世的是你的爸爸妈妈。听到这句话,我哭了,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影像里的是她的爸爸妈妈啊。


所有人都只说外公外婆,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一切是跟她的爸爸妈妈有关系的。因为妈妈称呼他们的时候也会说你的外公外婆,从来不会说我的爸爸妈妈。一直到那一天,听到主持人的这句话,就感觉像有个人敲了我一下,我觉得我太无耻了。我口口声声说做了一个要献给两位老人的东西,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会对我妈造成什么影响,她贴了那些CT胶片、贴了千纸鹤、整理了报纸,她每天送我去老房子拍摄,又要接我回来,我从来没有想过她承受了什么。


妈妈抱着印有外婆画像的抱枕。


那天在台上,妈妈说之前确实是不支持我的,一是怕我难受,二是她自己也不想去触碰。对她来讲,这是一个要去把伤口揭开的过程,而且伤口明明在结痂,现在却要撕开它,它就更变得血淋淋、很痛,让它慢慢愈合不就好了吗?


但最后,所有的影像出来之后,她是喜欢的,也是骄傲的。她会觉得自己参与到了里面,这是她的劳动成果。她说,(整个帮我拍摄的过程)还是有点好耍。那天,在台上,她说其实想对为为说一句谢谢。


我们没有在私下这样子去谈过,但我知道这个过程也是达成了妈妈情感上的释放。她是外公外婆的幺女儿,一生很受疼爱,妈妈照顾他们也是最多的,他们彼此陪伴、相互依靠的时间太长了。她以前觉得外公外婆过世之后,她就会立刻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没有办法想象他们走之后要怎么活。


但是现在,她就说,你看我不也活得好好的。那可能就是她现在自己生长出来的生命力量。


有一天,她跑进我的房间,说我要再给你说点事情,我想起好多小时候的事。她不再是抗拒,而是能够坦然接受。她在这个过程里,肯定是完成了一些转变,让这些伤疤变成了不用时刻放在她心里的东西。


这件事情我觉得特别好,它让死亡可以讨论,让你觉得伤口可以被撩拨,这个痛苦可以被揭开,就没有那么多痛苦了,妈妈是这样形容的。


这些照片在做毕业展的时候,有老师看到后,对我说,我觉得你这组作品很不好,很不成功、很不美,你不应该做这样的创作,不应该这样子毕业。他还跟我的导师说,你的学生怎么能做这样的东西?


导师跟我说,你看到了吗?即使是遗物,大家都会要求你要拍得美,大家就是这样子在要求审美、要求图像,即使是残酷的、冰冷的内容,大家都要求你要拍得热烈、拍得绚丽,拍得精致,大家不允许你是朴素的、粗糙的、直接的。


书出版后,爸爸发了条朋友圈,他说外公外婆的生命得以永恒。我不知道艺术能不能永恒,也不知道这件事能持续多久,但是它或许多多少少地让这两个老人不再只是存在于墓碑上的两个名字。


不久前,有个朋友说,最近女儿长大了,我没法跟她聊生死。你的书到了,可以当成教材了,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它的使命之一就是告诉大家,死亡是一个我们可以放在明面上来讨论的话题。


和众多家庭一样,死亡从来都是一种禁忌。小时候,过春节说谁谁谁死了,妈妈都要过来打嘴巴,因为不吉利。


这带来的影响是,外公外婆给我养得这么大、这么好,有一天,突然这人就不见了,却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更甚的是,在我们那里的火葬场,火化的时候,按下一个按钮,人的尸体进入火化炉的时刻,随之就会燃起一场特别绚烂的烟花,我一直觉得它就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不让你去直视生命的死亡与消逝,它给你营造一个喜庆的氛围,就像庆祝死亡的白日焰火,又荒诞,但又美妙。后来每一次有人去世要火化的时候,我都很努力,坚决不看烟花。


甚至像在综艺里,死这个字出现的时候,都要打一个引号,为什么我们不能堂堂正正放在面儿上来讨论死这件事?


但现在,死亡、疾病都不再是我们讨论的禁忌了。我妈妈现在就会有些危机,她的身体也会开始出现一些状况,她就会说,妈妈再努力一下,争取再陪你50年。我再也不会在提到「死」这个字的时候被威胁着要打嘴了。


一次分享会上,有一个观众憋了好久,最后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你觉得你在消费外公外婆吗?我像愤怒的小鸟一样,气鼓鼓的,我说,卖书本身就是一个消费行为,请大家帮我完成消费行为,请大家帮我「贩卖情感」,请大家让生与死的讨论可以去到千家万户。


外公去世已经11年了,他去世那年,我上大三,当时我正在准备一个课程的剧本作业,标题就叫《我的外公》。为了完成这个剧本,我想多了解他,但那时候外公讲不出话了,很多采访都是爸爸帮我完成的。


其实很遗憾,陪伴这么短暂。现在,你就只能在身边人身上下功夫,比如我会问爸爸,你要不要讲你的故事。我来北京出差,爸爸就会想一起来,他说能跟你一起坐个飞机,住同一个酒店,对他来讲都很好。正因为人会离开,所以爱的表达,要更及时、直接、勇敢、不遗余力。


外婆的告别仪式后,依照习俗,我们撒了很多米,大家都要去接米,接得越多,福越多。后来,我带了一小撮米回到北京,每天把米揣到兜里面,就像带着外婆,我带着她去坐公交车,带她去暗房,带她去上课。有些时候,见到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我就会站在那很认真地说,我要送你一粒外婆。然后,我就在他们的目瞪口呆之下,拿出一粒米送给他们。我觉得这个词很美,送你一粒外婆,她会一直陪你,多好啊。一直到米被我送没有了(笑)。





《人物》「时间的力量」系列图书
点击图片购买↓↓↓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人物

相关新闻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谁带大的孩子更聪明?研究发现:这个人带娃,娃智商更高,妈妈比不上未成年游戏退费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百度回应贴吧有买卖孩子信息,小鹏子品牌曝光,小红书发力直播带货,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北师大研究揭开高学历父母的困境:不怕给孩子360°全景铺路,就怕孩子“带不动”纽大社会心理学教授:手机里泡大的孩子们,终于把自己熬成了“焦虑的一代”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手机里泡大的孩子们,终于把自己熬成了“焦虑的一代”父母最伤孩子的10大行为曝光:养废一个孩子,有多简单要生50个孩子的游戏大佬又摊上事儿了!多益网络成都400人公司说关就关,或因被关“小黑屋”员工“为$1800报酬”,5个孩子的母亲带毒品入境台湾,面临死刑“为$1800运费” 5个孩子的母亲带毒品入境台湾 面临死刑维州新型扒手 “带着孩子的妈妈”这是我一定会带孩子见的世面那些大投入的硬科技明星项目,投资人为什么赚不到什么钱?大孩子喜欢的纯文字阅读材料、国产巅峰的科普绘本,哪个适合你家娃?带孩子出门旅游的意义,不是见世面,而是……为帮助孩子的住房问题 大温妈妈想拼到70岁退休所以那些有问题的大豆油都运去哪了?那些咬指甲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风靡全球!《小屁孩爆笑家庭漫画书》带我们走进孩子的童真世界!时尚圈||Met Gala上那些闪瞎眼的大裙子和充满斗志的名人们(下)初来波士顿+新司机必看!盘点波村那些令人头大的路名、93高速停车场、交通要道...家庭格局大不大,看看孩子的房间就知道,八九不离十很多孩子最喜欢带的午餐,不能再吃了?!那些离开大厂的人,后悔了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