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西川|文化的推进伴随99%的垃圾生产和1%的可能性

西川|文化的推进伴随99%的垃圾生产和1%的可能性

11月前

“不论科学技术发展到哪一步,我们可能都最终不得不回头看一眼诗歌,不只是看一眼诗歌,而是诗歌这种创造性劳动所带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诗人西川在2024南方周末N-TALK“文学之夜”上所作的演讲。诗人在演讲中强调了文科思维的重要性,指出诗歌写作和人文研究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共通之处。他说:“缺少了这些人文关照,很多的问题就是无解的!”

作为一个具有诗人、翻译家、艺术家等多重身份的学者,西川关心当代问题,关心所有没有被消化掉的问题,他时常“走神”到社会问题和道德议题上去。去年年末,张雪峰的“新闻无用论”还未降温,马上又因“文科专业都叫服务业”的言论引发热议。“当下网络上有一种舆论,就是文科对于国家是没什么用的。如果文科的人要说话,会遭遇到很多人非常‘真理在握’式的驳斥。”西川说,“这样一种情况与这些年来养成的文化氛围有关。”

我们面临何种文化处境?使用ChatGPT生成的内容是否有违伦理?如何用诗人的眼光看待世界?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西川老师的演讲实录《写作:从0到1和从1到1万万》。

写作:从0到1和从1到1万万*

*按:2024年1月5日,南方周末举办N-TALK“文学之夜”专场,这篇文章是刘诗君根据西川在“文学之夜”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的。转载自“博雅小学堂”公众号。


这个时代需要文科思维

今天我要谈的这个题目听起来有点吓人——《写作:从0到1和从1到1万万》。其实这个“1万万”是我随便说的,到任何一个数字都可以。

南方周末资料图

《南方周末》问我能不能谈一谈诗歌之用:它有用还是无用?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又让我谈诗歌?因为我自己是个写诗的人,刚才主持人已经稍微有点介绍,我实际上干很多工作,不仅仅是写诗,我觉得《南方周末》太小看我了,以为我就是能谈点诗。没完没了地谈诗,我自己有时候也有点烦了。而且这个话题——“诗歌有用还是没用”,其实我相信大家内心里是有答案的。

既然有答案,为什么还要让我谈谈这个话题?我就拿不准了,但是我试着靠近这个话题。不论你的回答是诗歌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一般人都会觉得你这个话题、你这个回答本身不一定那么靠得住。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思维是一个人文思维,是一个文科思维。

当下网络上有一种舆论,就是文科对于国家是没什么用的。如果文科的人要说话,会遭遇到很多人非常“真理在握”式的驳斥。这样一种情况当然也跟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化场域有关系,我们已经养成了这样的文化氛围。举一个小例子,95%的综合大学的校长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只有5%的综合大学的校长背景是文科的。人文类的话题当然可以讨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这些话题姑且放在一边,你要讨论诗歌问题,就变成一个特别可笑的,就是“怎么在这个年头还有人专门讨论诗歌”。

回到我被问到的那个话题,“诗歌有用还是无用”,我自己没法给出一个回答,但是我想引用一位美国诗人的话,这个人叫弗兰克·奥哈拉。

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美国作家,诗人和艺术评论家。

弗兰克·奥哈拉是二十世纪美国非常重要的天才式的诗人,他是纽约派重要的人物,但是40岁就去世了。他有一首诗叫《阵亡将士纪念日1950》,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有意思,他说“诗歌和机器一样有用”。那么,我会想反过来问一句,有没有开机器的人、操控机器的人、设计机器的人说过类似的话?就是“机器跟诗歌一样有用”,有人这么反过来说吗?没有,只有诗人会说“诗歌和机器一样有用”,但是不会有操控机器的人说:“机器跟诗歌一样有用”。所以这样一个状态就能够看出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我们的文化处境。可能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诗歌对很多人来讲,离他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是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说明)其实诗歌始终在你身边。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智能手机,一说到智能手机我们可能就会想到那些发明和推动智能手机的人,其中就会想到乔布斯。乔布斯虽然不是一个作家,不是一个诗人,但是他是读诗的人,他的工作深受诗歌的影响,深受美国垮掉派诗人们的影响。而垮掉派受到中国唐代的一位僧侣诗人寒山的影响。寒山通过垮掉派影响到乔布斯,乔布斯将他对诗歌的接受,融入到他对于机器的设想,然后这些(成果)最终来到我们每个人的手边。当我们每一次接到电话的时候,当我们每一次拍照、每一次要发信息的时候,在你身后都有可能站着一个诗人,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当下中国的文化处境和文化可能性

今天文化界的情况非常有趣。我们在网上、在电视里都能够看到有诗词大会之类的比赛,去一些景点还有人拦着你一起背古诗。于是就产生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如果你能够背很多古诗,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个大才子,因为你能背那么多诗;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写诗的人,基本上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个傻瓜,是个笨蛋。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处境:一个人重复别人的话,被称作大才子,一个人想干出点新东西来,被别人贬斥。

如果我们不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光是在诗歌写作当中遇到很多麻烦,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会遇到麻烦。

左姜杰漫画西川,右张晓刚漫画西川

在当代写作中,的的确确有很多的问题,而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写出来的可能是垃圾。但是一种文化要想往前推动,就不能小看这些垃圾。

英国的一位当代艺术的赞助人曾被人问到,“当代艺术里面充满了革新的野蛮的垃圾的力量,你难道不知道吗,99%都是垃圾”。而这位赞助人讲了一句非常好的话:“我知道,但是为了那1%的可能性,我依然要赞助当代艺术。”文化的推进可能伴随着99%的垃圾的生产,与此同时有1%的可能性。只有当你从事创造性劳动,你才知道这里面的含义。而且如果你仔细打量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它本身是非常幽深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古典诗歌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我们每个人,至少是在你要显示自己有修养的时候,都离不开中国的古典诗歌。当然也不是全部的古典诗歌,很少有人张口就开始背《楚辞》,因为《楚辞》太难背了,所以也就是一些“大陆货”的唐诗宋词。

现在还有AI写作,这些高科技写作,它们写古体诗总是不错的,虽然有时候别人会指责它没有灵魂,但是遣词造句还不错。为什么呢?因为AI的工作方式叫做“深度学习”,它可以把过去所有的古诗都囊括在它的知识库里,那么当它需要产出新的古体诗的时候,是比较容易的。它工作的基本原理就是把现有的东西拿来搅拌一下,生成新的东西。当然现在依靠大数据,搅拌的面非常广阔,但是它的基本原理还是搅拌一下,然后生成。搅拌-生成,不外乎这些东西。那么这是真正的文化创造吗?也许正是因此,AI写古体诗可以,写新诗效果总是不好,因为新诗写作还没有变成知识,它是进行中的东西。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欧阳江河,他有一首长诗叫《凤凰》。在不久前的一个AI大会上,被人拿来作为样本,用AI仿写了一首诗叫做《猎鹰》(《凤凰》变《猎鹰》)。那首仿写诗很像是欧阳江河的《凤凰》,水平差得也不是太多!但是我看到这首诗的第一反应是:“这就是抄袭!”因为句式是一样的,句子结构是一样的,节奏、音乐性都是一样的,只是遣词造句不一样。

过了一阵子,我看到美国的一位思想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反应,他说这叫“高科技剽窃”。我不是在批判AI写作,而且AI写作、创造性劳动只是AI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内容,它的长项不是艺术文学的创造性劳动,但我觉得它在这里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就是当我们考试的时候,作为一个人,你是不能作弊的。但是让一个机器在边上抄袭、作弊,而你把这些整合,再生成新的东西,这是不是作弊?是否违背了我们人的伦理?这就是问题了。一方面,我们非常高兴地看着这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往前推进,另外一方面,我们发现只要是文化、科学往前推进,我们一定会遇到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需要人文的角度来介入。撇开AI不谈,我曾经碰到一群做科技研究的年轻人。

非常有意思,似乎所有跟科学技术打交道的年轻人都是非常乐观的,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工作很好,能够产出,能够造福人类,他们也能够挣到钱,就业前景非常好。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把控的。

我问那几个年轻人,你们是做什么的?他们说自己是做区块链的,然后我说,区块链我不懂,你们给我讲讲吧。他们就很高兴地给我介绍什么叫区块链,但是我觉得他们有点过于得意了。我一旦看到过于得意的人,就有点想使坏,所以我对他们说:“你看,那边还有几个年轻人,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说:“不认识。”我说:“我刚才跟他们聊。”其实我是瞎编的,我说:“我刚才跟他们聊了会儿天,他们也是做科技的,是做转基因食品的。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做区块链的人,吃不吃他们做转基因食品的人弄出来的食物?”结果这几个年轻人就愣在那儿了,说:“没想过这个事。”这个时候,文化处境就开始呈现了。你是做这个行当的,他是做那个行当的,都是高科技。但是如何处理这样一些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是需要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介入的,是需要我们很多做人文研究的人介入的。所以,这个世界不可以把人文社科研究放逐,甚至把诗歌放逐。诗歌写作是创造性劳动,并不是人文研究,但是在人文精神方面,它们是相同的。缺少了这些人文关照,很多的问题就是无解的!如果无解,你的生活一定会遇到麻烦。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不论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哪一步,我们可能最终都不得不回头看一眼诗歌。不只是看一眼诗歌,而是诗歌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所带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从0到1和从1到1万万

我们从西方学来了很多东西,从工业到科技再到管理。如今,走到这个节骨眼上,仅仅是学习可能就不太够了。这就涉及我今天的主题,你的工作究竟是从0到1的工作,还是从1到1万万的工作?从0到1的工作就是原创,从1到1万万的工作就是学习、积累,从别人那儿获取。

西川手稿
我见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古董——光绪年间的一个烟盒。卷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我们做烟盒是会的。光绪年间那个小烟盒是一个银丝掐龙(纹)的,漂亮极了!但是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反讽。如果我们的工作都是这样一种从1到100万、到1000万、到1万万,那么它永远与从0到1的工作是没什么关系的。
在今天的这样一个历史处境中,从0到1的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光对诗人是如此,对每一个行当的人来讲都是如此,不论你是做商业,还是从事学术研究、文学写作。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诗歌,还缺你这一笔么?不缺了!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小说,还缺你那一笔吗?不缺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依然对文学能够作出贡献,这个贡献是什么?这个贡献就是从0到1的工作。这种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的困难。
那么作为一个诗人,我必须关注别人,同时也关注我自己;研究别人,同时也研究我自己。我看到我自己身上的喜悦,我看到我自己身上的委屈,我看到我自己身上的难受,我也看到别人身上的委屈、难受、幽暗等等。当文学、当一个诗人能够关注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有可能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诗人西川在国内国外的诗歌朗诵现场

文学家、作家,或者人文工作者们很容易变成一个悲观的人,而搞科技的人很容易变成乐观的人。因为人文学者们看到的是过去,而过去已经有那么多历史的例子发生了。但也许你走到某一天会发现,你读到的、你听来的、你经历过的过去的那些不好的事情,也许都有它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确证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独一无二的存在。
最后,我想引一位美国诗人玛丽·奥利佛的短诗《悲伤之用》,在这首诗里她说:一个我爱过的人给了我/一盒子黑暗。//许多年后我才明白/ 这,也是一件礼物。
谢谢大家!

摄影:翟永明


西川,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文化学者。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系美国艾奥瓦大学国际写作项目荣誉作家(2002)、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07)、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奥赖恩访问艺术家(Orion Visiting Artist,2009)、牛津大学出版社Hsu-Tang中国古典丛书编委。曾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校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各类著作约三十部,其中包括诗文集《深浅》、《西川的诗》(修订版)、长篇散文《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论文集《大河拐大弯:一种探求可能性的诗歌思想》、访谈录《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专论《唐诗的读法》《北宋:山水画乌托邦》、译著《米沃什词典》(与人合译)、《博尔赫斯谈话录》等。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中国书业年度评选·年度作者奖(2018)、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瑞典玄蝉诗歌奖(Cikada Prize for Poetry,2018)等。其诗歌和随笔被收入多种选本并被广泛译介,发表于约三十个国家的报刊杂志,其中包括美国《巴黎评论》《肯庸评论》《哈泼斯杂志》《麦克斯维尼杂志》、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德国《写作国际》、日本《现代诗手帖》等。由Lucas Klein英译的《蚊子志:西川诗选》(纽约新方向New Directions版)入围2013年度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并获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2013年度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Lucien Stryk Asian Translation Prize)。其第二本新方向诗集《开花及其他诗篇》2022年出版,获《纽约时报》推荐。2019年德国柏林诗歌节手册称赞西川为“当代诗歌的巨匠之一”(Xi Chuan ist einer der großen Dichter der Gegenwart /Xi Chuan is one of the greats of contemporary poetry)。意大利艺术家马可·罗泰利(Marco Mereo Rotelli)以西川、博纳富瓦、阿多尼斯等十二位诗人的作品创作的灯箱装置《诗歌之岛》2005年展出于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孟京辉根据西川诗歌改编、导演的实验戏剧《镜花水月》于2007年和2013年上演于墨西哥瓜纳华托第35届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法国第67届阿维尼翁戏剧节。郭文景根据西川长诗《远游》谱写的管弦乐作品2004年由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2021年由中国爱乐乐团再演于第24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西川曾参与王宇导演的《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与古为友》、李文举导演的《跟着唐诗去旅行》(Ⅰ、Ⅱ)、颜小可任总制片的《我在岛屿读书》(Ⅰ)等数部纪录片的拍摄,其中《与古为友》2020年获新加坡亚洲学院“亚洲影艺创意大奖”(Asian Academy Creative Awards)中的“最佳纪录片系列”等奖项。此外,西川还曾于2000年参与过贾樟柯导演的影片《站台》的拍摄,并曾为贾樟柯监制的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影片《记忆》做文字翻译(2023)。



西川在活字


   1
《西川的诗歌课》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课程


   2


西川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11
本书讨论几位北宋山水画家烛照今人的艺术成就,及相关绘画思想和历史背景。作者兴趣在文化发现, 非在考辨和美术欣赏。
· 全景解读
不仅着眼于宋画的艺术成就,更从时代切入,剖析北宋士人的思想和世界观,如何使其艺术立于世界之巅。
· 历史感十足
用现代眼光和方法,回望宋代山水画艺术,令人信服地证明其烛照今日的成就,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价值和魅力。
· 见解新锐
提出“唐诗宋画”可相媲美的概念,前续讨论唐诗的读法,继而丰富对宋画的赏析。
《北宋:山水画乌托邦》


   3
西川纪录片《山水之上》 导演/陈敏凯


   4
西川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北京出版社 出版
2018-04

当代著名诗人西川研读唐诗的力作,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直率大胆的写法,带你回到唐人的写作现场,探求古人创作的秘密。

本书不是对唐诗的全面论述,而是诗人西川针对当代唐诗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看法,同时希望为新诗写作和阅读提供参考。西川的研究方法是回到唐代,就是置身于唐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唐人的写作现场,回答了“唐人怎样写诗?是否如我们这样写?为什么好诗人集中在唐代?诗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本小书更像是一个引子,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引领我们走入更广阔的唐诗世界。

《唐诗的读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活字文化

相关新闻

余永定、张一:中国实行QE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今天没有人可以低估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了|独思录 x 郑永年海子诗歌手稿的“历险”故事|西川西川|发明东方,理解当下中国的另一种视野西川:一位大于经典作家的作家,一座“满是妖魔的城市”|米沃什逝世20周年西川:在“诗意”的名下栖居着多少庸才和笨蛋政治浪潮的急剧转变:哈里斯胜选的可能性有多大?200多人的武汉公司赴美IPO,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业的可能性美国银行制裁的可能性评估启航十年后,CFS还在不断突破电子竞技的可能性赴美:入境美国流程一览!会问哪些问题?怎么减少被刁难的可能性感染这种病毒的患者,年龄越小发展为终身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5岁以下!20万人次测试,它用30年探寻“聚糖衰老时钟”抗衰的可能性【衰老标志物检测】半岛局势持续升温:朝韩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巴以冲突百日,“中东通”宫小生:政治解决的可能性在增加出兵台湾打掉“统一”可能性?荒唐的观点冒出来了……短剧新的可能性,在快手多走的半步里我们的教育有多少种可能性?| 2024年教育创新系列直播西川:诗歌与身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哲学有何不同?西川、马岩松、曾焱:建筑的多重世界,从老巴黎到百子湾“美制造业强势回流, 中国企业应保留另一种可能性” | 文化纵横我们为可能性而活|第九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获奖名单2024,人形机器人爆发元年?从难点和时机出发聊聊可能性哈里斯和特朗普,谁赢的可能性更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