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短视频,正在给孩子们分出三六九等

短视频,正在给孩子们分出三六九等



今冬异常严寒,让上班上学都变得更困难,于是我干脆请了假(对,我现在不是全职妈妈啦,以后有机会和大家聊一聊我的新“事业”)带儿子去南方玩了一阵子。


够放飞了吧?


但直到途中我到一位亲戚家坐客,才知道什么叫彻底放飞


她刚满六岁的儿子,一个本该上幼小衔接的准小学生,过上了无数人小时候梦想过的“幸福生活”:


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不想吃饭就不吃,不想喝水就不喝,糖、零食、饮料,敞开不限量。


想玩多久游戏看多久电视都可以。不过,孩子现在已经不看电视了,他玩手机,尤其喜欢刷短视频,他妈妈为此还专门给他注册了账号。


交谈中了解到,我亲戚的思维逻辑是这样的:饿了他自然会吃,困了自然会睡,牙总是要换的,眼睛早晚要近视的,网络也不可避免要接触,我管得了一时也管不了一世,只要他开心就行。


其实这么看,亲戚也算透彻。蛀牙,近视,不好的饮食作息习惯,这些既成事实的情况她都看在眼里,但是她能接受


虽然我大为震惊,但这也算一种育儿理念吧。


不过,我还是忍不住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了她一下:孩子总这么看手机,怕是上学之后不能适应哦。


亲戚蛮不在乎地说:我一个大人都手机不离手,怎么教孩子不看?将来能学好就学,学不好就干点别的吧。


话到这儿,我自然也不便多说了。


但我心里的小人几乎是在嘶吼:救救孩子,这么下去,怕是“别的”也未必能干好啊啊啊……



#1

道理都懂,但是……


上个月我家小V的学校开家长会,各科老师都强调了短视频对孩子的影响


老师说,有一些孩子,张口闭口全是抖音梗,举手投足模仿各种短视频段子,对其他小朋友竖中指,电摇手,一口一个老六。他们并不理解这些言行是什么意思,但短视频看多了,就不自觉地模仿并觉得有趣,他们对歌的理解是恐龙扛狼,对舞蹈的认识是科目三。



同时这些紧跟潮流的小朋友,普遍会出现一些学习问题:写作业磨磨蹭蹭,三分钟要喝水,五分钟上厕所,看错题,粗心大意,阅读理解一塌糊涂……


粗心这个词对很多家长都具有迷惑性,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不会”高度紧张,但对“粗心”就不够重视。


粗心会被他们自动翻译成:这个题我孩子是会的,这个知识点我孩子是掌握的,只是一时疏忽才出错,下次注意就好了。


这可是大误区!


粗心本身就是一种注意力的缺陷,是信息识别与分析能力欠缺的表现。


知道自己不会的,我们还可以去问去补去学,总有学会的一天;反而是那些你觉得你会,结果却无意识犯下的低级错误,足以带来更大的灾难——这不仅仅是在学习中,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是如此。


当代儿童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依赖碎片信息、沉迷短时刺激密不可分。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们一般只需要15-20秒便可对事物产生深刻的短时记忆,这个时间正是当前短视频常见的时长。


十多秒认识一个人,三分钟看完一部影片,五分钟学会一项新技能......



事实上,三五分钟对很多人而言,都太长了。


号称短视频鼻祖的papi酱也无奈地表示,她3-5分钟的作品经常被吐槽“太长”,人们更喜欢重标题、轻内容、强刺激的,更短的内容。


可就是在追求“短”刺激的过程中,人们大把大把流失着“长”时间:几十秒的视频一个接一个,不知不觉就过去了2-3个小时,就像陷入了某种时间黑洞。


同时,简单易得的快感也催生了一系列消极心态,使人逐渐对复杂的事物失去耐心,逐渐变得浮躁和缺乏深度思考能力


我本人很少打开短视频APP,但即便如此,我也感觉短视频影响到了我的思维方式(因为全网平台包括主流媒体都在加大短视频内容的输出,根本避无可避),有时候我会觉得,我的大脑转得好像有些刻板了?别人不管跟我说什么,我马上抽取关键词,恨不得列个123条,还会像鲁豫一样问对方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短视频最常见的呈现逻辑,一定要把结论手把手喂到用户嘴边才行)


久而久之,我觉得不对了。为什么我习惯向别人讨要解释,某段内容的真实性、个中原理,难道不是需要我自己去验证、去探索的吗?



道理都懂,你明知道它是陷阱,但是成年人都很难不受影响,更别说儿童了。


一些读者朋友可能还记得我曾经是如何夸过我家小V:他两岁识字,四岁独立阅读,有着和大人无异的识字量和巨大的阅读量,他在转述某个故事或引用某个观点时,甚至能清楚说出是在哪个系列书籍的第几册。这不是我鸡出来的,他能做到这一切,全凭他自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但是入学前的暑假,我放任他看了不少短视频,整个假期他都没看几页书。


开学后出现了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他写作业总是匆忙,潦草,甚至漏题,还经常问我:妈妈,这题是什么意思?


刚开始我责怪他不用心,也一度着急上火鸡飞狗跳。


但后来我发现,当我接过他“不懂”的题目,只要读一遍,不用解释,他就能从我读题的断句和重音里理解题目的意思。


所以他压根不是不懂,他只是变得无法专注于文字了。他需要借助外力,才能从这一两句话的题干中提取信息和指令。


帮助他恢复阅读习惯后,这个情况才明显好转。



你看,当孩子习惯了短视频的投喂,习惯于接受被别人概括好的内容被别人分析好的意义被别人总结好的观点,习惯“小帅小美”和几秒一次的刺激,可能连看认真看完几句文字都变得艰难了,审题、提取信息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学习是一个探索求真的过程,哪怕你不强求孩子以后走升学路线,但就算是学一门技术手艺吧,这个学习过程必然也是需要专注度的,要历经一些缺少刺激的漫长时光。


我不相信一个不具备专注能力的孩子,能在其他方面成功。


而且我上网有感,现在很多人对一篇内容(不管是文章、视频还是别的什么类型)的评价,都愈发聚焦于其中的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具体的词,非常“较真”


小V班级里也有家长感叹,说现在的小孩好喜欢抬杠啊,稍不留神就会抠你语言里的一个字眼,说你这不对那不对,孩子从小这么敏感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们小时候怎么没这样呢?


我想,这里面除了更深层的时代因素外,网络流行的内容形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批短视频推到我们眼前,我们看一个,过一个,不合心意下一个。每一条的节奏都那么快,每一条的观点都那么鲜明,我们根本来不及去思考验证,自然也难以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


铺天盖地的碎片信息会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每一个刺激我们分泌多巴胺的短视频里,什么创作背景,什么上下文,什么明喻暗喻,什么新闻的六要素,统统滚蛋。


他们可能会从一部长篇小说里摘出两三段,然后说,这作者说错了,这作者三观有问题,这作者发表这种东西太坏了。


当然,这长篇小说可能也不是他们亲自看的。


成年人好歹还有以往的积累,少年儿童却正是从0搭建的时候,这样下去怎么行呢?



#2

怎么抵御短视频的负面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已有答案,他们会说:我就控制孩子玩电子产品啊!不让他们碰手机不就行了。


或者你把“短视频”换成“手游”,他们的答案可能也是一样的。


但这可不是个好方法哦。


靠个人意志力去和一种大势所趋的事物做对抗,注定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接受它的存在,然后,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个人习惯。


就两个字:阅读



1、阅读书籍


短视频最直接伤害的就是阅读能力。


我也遇到过同学家长抱怨“我家孩子不爱读书”,问我该怎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有没有推荐书目。


其实,当我把小V的入门书单推荐给他们时,大多数人并不接受,因为在很多家长看来,那都是些“闲书”:漫画,笑话,冷知识,跟学习没什么关系的。


我想说真不要看不起“闲书”。大家扪心自问,在经过短视频的轰炸洗礼之后,还有多少人能耐住性子看完一本“闲书”的?哪怕它是最易读的漫画?


小V就是从漫画开始,图文比例逐渐变化,到现在,他一年级,已经可以读史记,资治通鉴,可以背下千字诗歌并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和背景了。


(看小V如此沉迷阅读,我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


阅读,不是非要提升成绩分数,或是迅速掌握什么了不起的知识,阅读就是阅读,低龄儿童读书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专注度和思考能力。


不必拘泥是什么书,只要内容健康,孩子感兴趣,就可以。


除了纸质书籍,完整的电影、优质的纪录片、美术作品,也都是很好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目的地观看,不要陷入平台首页的短视频打开陷阱,毕竟,它们真的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2、阅读人心


短视频和碎片化资讯不仅构筑了信息茧房,似乎也形成了无形的社交牢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间烟火变成了人均社恐。


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社恐”,而是以此当作懒惰、逃避与人交流的借口。


我就是这样,宁愿把时间都给手机,也懒得去跟人多说一句话,远远看到认识的人,都要放慢脚步故意错过避免交谈。


直到消极“社恐”成为生活的障碍,我有意识地去突破它时,才体会到,与人交谈是性价比相当高的自我拓展的方式。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给他自己定过一个目标:每天和一个陌生人交流。


熟人圈子会不断强化我们的价值观,但是很少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信息增量”。


但和不同地域/职业/年龄的人交谈、阅读新奇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观点,却能得到珍贵的感想,丰富自己的认知。


人只能过一种人生,但可以看到一万种可能。


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开悟的幸运,或许不会。


但不要小看这些家长里短、市井百态,人生本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和每个实实在在的人,为了实实在在的事,做着沟通和交流。是忙着工作挣钱养家,是与同事的合作和竞争,是去买菜算着满减网购,是和朋友家人撸串涮火锅闲扯淡,是照顾老人孩子看病报班家长会。


至于短视频中的各种爆款热搜,明星绯闻,大佬内幕,党派阴谋,不了解并没什么关系,在现实中没有什么人会去掰扯那些。


3、阅读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从短视频帧的跳动,回归到真实的感官体验,去看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算法让你看到的世界。


关于诗和远方的一切,都经由体会和思考得出,眼界越来越宽,世界越来越大,这是旅行对我们的意义。


(旅途中的一处风景)


可惜现在,旅行多少有点变味了。


我也是喜欢拍照的人,但是每次旅行中,看到有些年轻人为了拍出爆款转场,在网红机位排几个小时的队;有些大妈,为了拍美美的短视频赢得更多点赞,占电梯,占马路,一遍遍走来走去,在禁地跳舞,做危险动作,我都会疑惑不解:这是旅行吗?


这是免费为短视频平台输出内容的义工



旅行应是阅读世界的过程。


世界是一部读不完的大部头,山川,湖泊,历史,人文,美食,习俗,都是书中的章节,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赏,用心感受,用舌尖品味。


照片和视频,应是记录美好的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职业摄像师除外)


4、阅读生活


“听懂不等于真懂”,这是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位深受同学喜爱的专业课教授在课堂上给大家的箴言。


短视频是一种很神奇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它获取信息的成本足够低,低到会让你逐渐忽视个人的真切体验,习惯从上帝视角观察一切,然后觉得自己真懂了。


但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是需要每个人去亲历的。


运动,手工,烹饪,收纳……都是对生活的阅读。


不在乎多高的专业度,这些需要持续全身心投入的事情能锻炼人的耐心、专注度和创造力。


保持亲身体验,才能把网络快餐时代的碎片化生活重新拼接完整。




说到底,短视频其实也只是一种视频表现形式。


重内容高质量的视频,可能需要一小时,也可能十分钟三分钟就能搞定,就像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宣传片,片长也就4分半钟。



甚至关于短视频的危害,有不少都是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分析总结。


“短”不是错,需要提防的是在习惯接受碎片内容之后,逐渐用进废退的信息处理能力。


不得不承认,短视频由于UGC内容生产的特点,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巨大的商业利润也深刻影响着很多文字工作者,严重挤占了长内容的生存空间。


许多文化公司创意总监、杂志大刊主编、百万+公众号大主笔,都离开了长文创作的岗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输出着短剧,或者站在知识付费的风口,写着段子、爆着金句、玩着情绪。


不过我也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只要不沉迷短视频,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就能自动战胜50%的人了。”


我不同意这句话。


太保守了,至少60%。


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这正是时代的筛选,专注能力变得越稀缺,掌握它的人就越容易脱颖而出。


撰文/羊羊

责编/晨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

相关新闻

你正在看的短视频,文案翻译出镜剪辑全都是AI一个比短视频泛滥更可怕的现象, 正在毁掉孩子的思辨力刷短视频上头?它正在“吃掉”你的大脑!清华、浙大等多研究:短视频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改变大脑功能互联网大厂里的三六九等短视频正在吃掉你的大脑?短视频,正在批量生产整活老登我在老年大学教阿姨们拍短视频,时薪200元“看见马斯克警告,才后悔没有早控制孩子沉迷短视频” | 手机到底是怎么废掉孩子的?在东北被骂上热搜的孩子们,在等全网一个道歉别刷短视频了,带孩子看看《动物世界》吧!假“靳东”们,依然在短视频里批量制造“爱情”短视频在吃孩子的大脑?太夸张了!实战!看看孩子们拍出的短片是什么样的!这两部爆火的春节纪录片,让孩子放下了短视频和游戏……早鸟报|淘宝对直播订单收取服务费;微信打击多开外挂红包外挂等行为;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看了潘展乐、郑钦文等奥运健儿,我想对孩子们说……来自马斯克的最新警告:短视频算法会「吃掉」孩子的大脑年入50亿却不挣钱,短剧巨头不想再给抖音们打工孩子沉迷“低级快乐”爱刷短视频,大脑严重受损:假期谨防孩子“低级快乐”成瘾马斯克:短视频算法会慢慢“蚕食”掉孩子的大脑美国发钱给低收者,等于赞助买酒买毒?研究给出答案!炸开!澳洲知名精英私校出大事,对女生分“可强奸”等级,州长怒了!简直难以直视...北京明天中考出分!哈罗、汇佳、新英才等还有「招考&开放日」机会!转轨急救贴来啦短视频风口来了!普通职场人如何分杯羹?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