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Huini说|剧变后的美本申请:5层维度直击AI时代下的教育精髓

Huini说|剧变后的美本申请:5层维度直击AI时代下的教育精髓




在新的一年,1月7日,ZOOMiN举行了“追热爱,见匠心”2024早申分享会,在现场我们向大家分享了今年ZOOMiN的早申喜讯,同时我们的创始人Huini,Zi顾问老师天团,学生代表,家长代表都在现场与大家一起交流了经验与感悟。在此,特写君将会整理并分享其中一部分内容。

ZOOMiN


 

分享者:Huini

ZOOMiN特写创始人


今年是我从事这个行业第 13 年。我个人觉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疫情这三年应该是这种拐点性变化很重要的导火索。


刚才跟学生家长在聊,都说等孩子进入职场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提供哪些工作,已经不知道会有哪些新的选择。人类社会一旦发生变化,那么教育作为人类传承下一代的方式,它其实有非常大的变化


与之相对应的,我们落实到高中申请大学的这一个环节里有没有政策性的变化?有没有大环境的变化?美国这个国家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每天都有派和派之间的争斗,最热门的新闻是哈佛大学出现了历史上最短期任期的这个校长,一位黑人女性很快就下台了,说保守派短暂获得胜利等等。


ED分享会现场


所以哪些会跟我们中国家庭有关?跟大家总结一下:


Test-Optional 背景下,SAT/ACT还重要吗?


标准化考试(这些小的冰山上面的事情)有改变,背后都是因为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一些基本性的东西在发生改变。


大家肯定会有疑问,到底要花多少精力在标准化考试的培训上?应该怎么看 SAT 和 ACT 这件事情?


大家可能之前就有听说过,现在绝大部分美国大学,95%以上的大学所推行的政策都叫TEST OPTIONAL



TEST OPTIONAL 翻译成中文叫做“标准化考试可选”, 它是指你可以交标化成绩也可不交,由你来选择,但是加州系大学里它就不叫 TEST OPTIONAL, 它叫 TEST BLIND 就是说学校不看你这个标化成绩,你交了学校也不看,你不交学校也不看


在这样的大背景底下, SAT 和 ACT 还重要吗?我的观点一般都跟主流是有点不一样的。现在我反而觉得当大环境在 TEST OPTIONAL 的时候,这个 SAT 和 ACT 比任何时候要更加重要的。特别是如果大家做一些早规划,可能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去一些前 20 的大学。那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你不是搞艺术和设计类的这种有作品级的学生,一般我都还是蛮推荐你去搞 SAT和ACT


我有个学生在某Top20大学的招生办打工,他说其实我们招收办的负责人,只是没有公开的直说,有非常多某些国家和地区学生的这个成绩单,他们是看不明白的,所以一定要看一下学生的ACT。在上海大部分学校还比较好,可能在很多非上海的地区,很多学校的成绩单真的有比较多的情况和问题。


第二点,只要你不是一线的国际高中,特别不是 IB 的课程体系,比方说你是 AP 的,或者你是加拿大课程体系的,或者是 A Level 的,其实都还蛮建议搞一个 ACT。哪怕 SAT 可能不是1,500分,可能是1,400多分,但是可以平衡学生成绩上的一个“问号”。当然如果学生的在校成绩非常出类拔萃,再加上SAT1550 分,那整个就会很有可信度。


讲这个的大背景就是“可信度”这三个字,这几年我们会发现其实会比任何时候看得更重。你会发现这些好学校只在国内那几所高中招人,他们为什么不到别的高中招人?就是因为他们在有那么多选择的情况下,必须要降低决策成本,他们要能够快速的做决定


那去挑一个没有听过的一个高中,那些成绩还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这么多的成就也不知道学生怎么搞来的。这个做决策的成本很长,学校没有那么多时间,可能就停掉不看了,学校宁可从信任的生源池子里面去找人。所以我特别提醒:可能非一线的目标比较高的学生,都要最好去准备一下标准化考试


另外,对什么样的学生来说这个SAT和 ACT可以没有那么重要?


学生如果是搞创造类的,比方说搞建筑设计、游戏设计、音乐作品、舞蹈。就这一类的学生,他们的长项是在于把一些没有的东西带到这个世界上,做出一份作品。像这种准备标准化的考试一般就很难,考试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当然你如果要去耶鲁读一个戏剧,ACT重不重要?绝对重要,因为耶鲁不会觉得你四年一定都在读戏剧,你很可能后面也会去投行,所以你还是要有基本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然如果学生很明确做游戏设之类,那相对来说 SAT 和 ACT就没有那么重要。比方说像南加大、纽大这两个学校做的非常好的电影学院,都是非常看作品的,学生如果没有作品,再高的学术水平也是通不了关的好,这叫 TEST OPTIONAL


在 TEST OPTIONAL 的情况下,我认为会有非常多的学生想要去冲最好的学校,去前 20 学校,在这个情况下你又没有 SAT 和 ACT 傍身的话,我觉得就会有影响。反而以前 SAT 都要的时候,有些学生考1,300、1,400肯定不会申请20,对吧?但现在就不一样。


排名变革下,大学怎么选?


大家好像现在对于选什么学校定什么学校,不一定马上有感觉。美本排名在过去的 2023 年其实是发生了非常剧烈的变动


全美最佳综合大学排名 Top100 榜单


你可以理解为我们经常说的国内的比较好的大学,比方说南京大学突然间变成了非211的学校,就这种感觉。比方说我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已经有两年没有在前10,甚至都快跌出前20。但是我同事 KK 的母校西北大学一直稳在前10,这是件很令人费解的事情,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总的来说,在美国排名中,你会看到很多公立大校,全进了前 50 甚至前30,很多教育质量很好的私立学校,比方说波士顿学院,现在只在42。如果你们去过那个学校,会发现环境非常优美,天主教背景,而且它的经济学比较好,我有个学生后来去了华尔街工作,ta跟我讲ta的老板就是波士顿学院毕业的,ta是做量化的,他们那个基金里有两个毕业于波士顿学院。老板跟同事自豪的介绍ta,ta一开始说自己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因为ta研究生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老板就让ta再说一遍,说有一个比哥大更好的学校,叫做波士顿学院。


如果学生去美国,一个相对中小型学校同学之间的关联度、紧密度是很高的,特别是学长和学弟、学妹就是一条线串下来,因为他们有很紧密的 School Pride 在里面。如果是选校的话,你会选 BC 吗?你不会选,因为它不在前30名。那什么在前40名?罗格斯大学。罗格斯大学今年30多名了。它本来就是很好的学校,但是在以前可能会有很多顾问说,那实在不行,你申个罗格斯,它是在纽约旁边的一个州立学校。所以说如果各位在帮自己孩子看选校的时候,如果你继续看本科排名,就会很困惑,很麻烦。


我估计在未来三年,这些排名还会有更多乱七八糟的变化。所以大家对排名的感觉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模糊,而能够上哈耶普斯麻这些不怎么变排名的学校的学生又那么少。


今年很明显我们看到公立大学的申请人数比任何时候都更多,私立学校变少了。大家也会慢慢发现,其实名校和高收入的关系会越来越弱,除非在国内就业是另外一回事。


面对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该怎么配置?


申请季会有别的机构学生 ED 拒了之后跑到我们这里来的,我们一看很惊人, ACT 36 分翠拒、GPA 满分被拒,还有他们的科研,我都无法向你们表达那个科研的难度和精度


今年ZOOMiN有三个学生都对量子物理感兴趣,他们在我眼前写公式,我把公式拍给我的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学生说,“他们在搞什么,我现在读大三了,还没学到这一块。”如果你作为留学顾问,你该怎么去判断这些学生?我想说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学的东西你也不知道是从哪学来的,物理都已经跑到这种程度了,然后文书又不会写,很麻烦。


现在每个家庭都会看公众号,都会看不同群里面的资源,很多资源都很好,但是很多家庭疑惑该怎么给孩子做配置?配什么资源,孩子会赏脸、会愿意?


有些家长说,本来看到小孩那么喜欢骑马,赶紧给ta买了一堆相关练习的书籍和视频,小孩一看到这个阵仗马上就不学了。还有小孩搞建筑的很开心,然后赶紧给孩子说,这不是找到真爱了吗?这个事要 all in 了,买了很多东西,小孩再也不碰这个东西了。现在的情况是有很多好的资源,但是很多的学生他们害怕,本来只是玩玩,你一上来就要跟他们上价值了,让ta做、跑得很远,这是很常见的一个情况。


所以说大家要温柔一点。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年龄阶段,那我们不要脑子里时刻都在想升学需要什么不要过度给出一些他们本不值得不匹配的资源。你不要给孩子搞这么多钱,你不要给ta那么多营养,也会负营养化,你很多资源堆他们面前,很多学生就会不珍惜。他们不觉得要靠主观能动性去获取这些东西家长剥夺了他们的乐趣。他们本来在游戏里面玩得很开心,是因为不用为结果负责任,打输了就再来一局,第二可以在过程中跑到森林里面摘个苹果,然后在那边滑个雪,然后乱玩,没有什么结果,没有什么责任,就玩完了,就走了。人的学习不是完形填空,家长现在跟孩子讲做完这个就可以去哈佛,孩子就再也不想碰这个了。这是蛮神奇的一个悖论,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所以我们说这个很重要,不要看到资源就觉得小孩该搞生化了,要给ta四个实验室。结果最后四个实验室其实对于美国那些学文科的招生官来讲,没有一个看懂,什么都没有看明白。


第二个事情就是我们刚从文书季出来,我们觉得学生要特别在乎一件事情的“为什么(why)”要做,而不是“how”、“what”。就比方说中国学生经常一搞计算机,能够编程,各种语言都会,然后能做很难的工作,但只有一个东西不会,就是如果有人不给ta出题了,ta就不会了,就不知道怎么用上这套东西,是这么个感觉,所以这是什么意思?ta掌握了how,他知道怎么做,但是在顶尖美本里面所有的学校都在乎why,就是你去了四个生物实验室,你做了这个癌细胞的研究,但是什么让你迈进了这个实验室?是什么让你有这个冲动去做这件事情?他们特别在意这个事情


我们有一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录取的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她虽然表面上是个听话的学生,但其实我们叫她“互联网侠女”,就是她做的所有东西都是“路见不平”,然后要做一个小插件,让“正义得到伸张”,她特别在意每一个规则是不是公平,每一个人能不能在一个比较好的规则底下能够得到自己的空间。因为她不是一个特别主动会为自己争取的人,她特别仰仗一个好的规矩,当这个规矩不合理的时候,她就可能受害了,所以她特别希望有很好的规矩。


她读的这个专业叫做“系统工程”,就是人类可以通过很好的算法和建模,能够把规矩做的让所有人都更好,能让所有资源都有规划去分配,所以这个 why 很重要,不一定要做多好的算法,多厉害的计算机的技术,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技术


ChatGPT时代,申请材料怎么做?


我们基本上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在三年,美国大学一定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去阅卷。比方说 ACT 和托福,据我所知应该已经使用了这些技术,只不过这个技术能不能足够的完善。现在大家写作业多少都会用到ChatGPT吧?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AI 会不会看申请季材料?我认为一定会,或者是已经会了。



我们已经发现美国大学除了自我表达的文书之外,会有越来越多学校会让学生去交自我介绍视频, 60 秒到 90 秒。第二个,现在几乎每一个学生,包括我们Zi大部分的学生都在申请材料里面有交additional information,叫做补充材料,有 650 字的空间,基本上我们学生很多的作品,或者一些零碎的东西,都会通过这个空间向大学做表达。


因为整套申请材料里面的很多事情本质上都是向外界去沟通,“你是谁”?这个是要训练的。如果学生总是在做题,总是在搞ICP,在搞托福这种对一张卷子的事情,你不训练ta跟人打交道,你不训练ta去看着不同的人去说一些话。你不去训练ta,他们每天就可以刷手机刷到结束,把所有的需求都解决。学生要去跟不同的真正的人打交道,比方说你要做教育,那真的是要教一个人从不会到会,你不能看一堆发展心理学。


我觉得在申请材料在申请里面变得非常的弱,每一个学生要面对真正的人,要去做真正的沟通工作,早期在策划的时候要给他们做这方面的训练


招生官的审读视角


很多人准备的视角里面看不到招生官的视角。在未来的三年,我认为是美国大学申请里面最为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个叫做“多样性”,第二个叫做“人性”


今年非常多的美国大学都有补充文书是关于多样性的。作为招生官,要想象学生来到大学后未来的发展。比方说你叫Bonnie,他们会这么问你:Bonnie,你觉得你的人生经历会给我们学校带来什么样的视角?你又觉得我们的学校将怎么为你的未来提供新的视角?


Bonnie来自中国上海,她要学教育。她能讲出一些什么东西?在她过往的教育别人和被教育的经验里,是否对于这些美国白人、美国黑人、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的同学有启发。如果她跟招生官讲,自己就是在研究女性权益的问题。这个白人也是搞女性权益,大家看的都是 YouTube 某一个频道。那可能招生官就觉得,可以不找Bonnie,可以找另外一个白人学生。因为这个白人学生可能 YouTube 还不用翻墙。


我讲的这个多样性大家能理解吗?就是有什么事情是你们家的小孩,在自己的土壤下面长出来的,ta 跑到那个地方去的时候,可以跟人家讲的时候,是人家没有见过、没有听过的


“多样性”在美国社会内部是这样,你放到国际学生的视角里也是这样。现在的青少年是共享一套媒体资源,在一起看一样的东西,所以“多样性”是越来越少的。如果人类都慢慢趋同的话,这是很大的一个危机,“多样性”这件事一定会在这种人工智时代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高等教育在寻找很保留的东西。在做活动策划,或者做日常规划的时候,我们要本土化,要寻根就是这么一个原理。比方说我们去湖南长沙做演讲的时候,里面有一条湘江,这个湘江只有湖南有,你要重视好你本地的东西。


第二个点叫“人性视角”,我们讲了 10 年的以人为本,在任何时候都不如现在那么强烈的感觉到美国大学希望我们的学生具有这个“humanity”。这个东西,可以说是同理心,就是你是如何对待他人的?


为什么这个时候这么重要?还是那个道理,现代社会大家回去都看手机,手机里面给大家想看的东西,现在的学生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每天在微信上好像是连接在一起,但是我们人和人之间全是断联的。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在日常去学会跟普通人发生连接让他们理解什么叫他人,什么叫社区,这样的学生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经常说“你是谁”这个事情,这不是每天在一个洞穴里面想出来的。学生在一个洞穴里面都没有别人,ta是没有自己的。自己是,“我”跟“ta”不一样,“我”跟“ta”又一样,“我”又跟“ta”一样,在这样交互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跟人家的不一样和一样在什么地方。所以让学生去到一个异质化点的环境,一个不同的环境,让ta多去碰撞,多去感觉不同的东西,你要让ta乱一乱,你不能让ta所有东西都是可控的、可预测的,那就搞了半天ta其实没有任何成长,ta没有乱过,他就没有这种操作。还有这样跟“我”不一样的人,他们这么辛苦还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学生不能理解,这就乱了,乱了就有疑问了,就有新东西出来了。如果你的小孩三年都没有变过,秩序都是一样的。你让ta怎么写文书?能写出什么成长来?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ta是没有生活阅历和经历,ta所有东西是安排好的,所以人性的东西可以讲一整天。最近我觉得落脚点就在这个位置,就是这八个字,我们要让学生能真的“做普通人,行不凡事”,这是今年我最大的一个体会。


千岛湖环境科学相关项目


湖北家乡支教项目,石门中心小学

宁夏家乡枸杞项目,学生帮助做防护服的设计

西藏流浪动物项目,跟当地人跳藏族舞蹈


已经有蛮长的时间,ZOOMiN的学生,我们会让他们去真实的世界里面做他们需要做的一些事情,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一些刚才我说的弄乱的感觉。“做普通人,行不凡事”,这句话我觉得很多时候看到是反过来的,就是成年人对小孩的预期,会希望ta是个天才,或者ta为什么不是个天才?ta其实就是普通人,然后我们都希望ta是不平凡的人,每天让他做着很普通的事。


我们讲普通人就在讲人性,每个人是普通人的时候,我觉得才有可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因为人和人都是普通的,我们才可以链接在一起。才知道,原来你睡不好。我看着你睡不好,感觉难受,我看见你失眠,感觉难受。那是不是想给你搞一点音乐,让你以后能睡得更好?做音乐是不是要看看心理学?是不是还得学电子音乐的制作?是不是慢慢想做的东西就出来了?如果我们没有人性的视角,如果我们不觉得我们是普通人,我们就看不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我们就不觉得有需求,我们也就不会从内到外去学习,我们就不会去想去上大学了。


现在每个小孩都觉得自己很不凡,做的事情很不普通,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教育?为什么每天都要搞托福、雅思?为什么每天都搞这个东西?所以最后的八个字就是说,我们做普通人,但是可以行不凡事



相关系列可点击阅读

Huini说 | 美本前30全国下车率不到5%,早申喜报只是少数人的故事



扫码添加小助手:交流群|做咨询|开放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ZOOMiN特写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