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失掉全球市值第一,苹果打起“价格战”

失掉全球市值第一,苹果打起“价格战”

11月前





苹果手机在大中华区销售额下降、公司软件服务在美国受到反垄断诉讼、在AI领域布局不足等,令部分华尔街分析师正在改变对这家公司的评级态度



文|《财经》记者 王颖 研究员 张云
编辑|杨秀红

2024年开年,一向不在官网降价的苹果(AAPL.O),宣布开启“降价”活动。

1月15日,苹果中国官网宣布降价,活动从1月18日开始直到1月21日截止,优惠产品几乎覆盖苹果全系。iPhone系列产品最高优惠500元人民币(约合70美元);笔记本电脑的MAC系列则最高可省800元人民币(约合112美元)。其余iPad、手表、耳机等产品也有不同程度折扣。

其中,令市场意外的是,新款iPhone 15系列发布不到半年,苹果即在官网打起了“价格战”。

继官网降价后,官方授权电商平台再降价,iPhone 15系列券后优惠超千元,到手价首次跌破5000元。而按照以往的惯例,iPhone系列的官方价格一般会坚挺到次年新机发布前。但2024年开年,苹果已对iPhone 15系列的渠道价格进行了调整,如今又多次降价,实属罕见。

降价背后,是苹果产品销量下滑的窘境。

苹果的年收入有一半以上来自于iPhone。1月15日,摩根士丹利发布最新报告,将2024年一季度iPhone的产量预期下调至5000万部,环比下滑33%,同比减少7%,其同时分析称,苹果iPhone订单从2023年12月开始出现放缓迹象,这表明iPhone的销量低于预期。

摩根士丹利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波动和消费者信心的下降,iPhone的需求可能面临压力。

“虽然苹果仍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但在中国市场,它的市场份额和销量在降低,苹果手机的优势在变弱,这家公司不再拥有近乎垄断性的优势地位。”有分析人士对《财经》表示。

担忧的情绪同样传递到资本市场,近期多家机构下调了苹果股票评级。苹果市值自2023年12月中旬触及3.08万亿美元的峰值后,震荡下跌,截至2024年1月17日收盘,市值为2.82万亿美元,约一个月时间内,市值蒸发约2566亿美元(超18000亿元人民币)。

苹果市值缩水的同时,让微软(MSFT.O)市值实现反超,成为全球市值第一股。

2024年1月12日美股收盘,微软以2.89万亿美元的市值超过了苹果的2.87万亿美元的市值,重夺全球市值第一。截至1月17日,微软的市值领先优势扩大到700亿美元。

作为科技巨头,苹果和微软两家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

2010年,凭借着iPhone4的巨大成功,苹果市值首次超过微软。此后,苹果股价一路攀升,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而微软的市值在2018年和 2021年曾两次超越苹果,但苹果随后都完成了反超。

这一次,微软这家传统甚至一度被边缘化的科技巨头,为何能再度崛起?

业界普遍认为,微软市值重新登上全球榜首的关键,在于抓住了AI(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风口。

“微软在AI上的业务进展较大,并拿出了AI商业化的思路,给市场提供了很大想象空间。微软不光巨资投入了OpenAI的ChatGPT项目,自身还部署了AI产品和服务线,同时联合IT厂商,打造Windows12,推出了AIPC这样的新概念产品。”前述分析人士称。

可见,微软和苹果的市值之争,不仅是两家公司的较量,更是科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

亚太地区销售额下降

苹果财报显示,2023财年(美国企业为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数据,下同)苹果公司营收为3833亿美元,较2022财年的3943亿美元下降约2.8%左右。

分区域来看,2023财年大中华区域净销售额同比下降2%,日本区域净销售额下降了7%,这两个亚太地区的销售份额占苹果公司全球销售份额的25%(大中华区占比19%,日本占比6%),与欧盟地区齐平,仅次于美国本土的42%占比。

近五个财年的数据显示,与日本不同,大中华区的净销售占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2019财年大中华区仅占比17%,2023财年该数据则上升为19%;日本地区的占比则从2019财年的8%下降为6%,因此来自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下降引起了苹果公司高度重视。

各大海内外主流科技媒体将苹果在中国销量下降归结为两点:首先是中国消费较为疲软,苹果作为高端电子消费产品自然受到一些冲击。其次是近年中美之间频繁发生的各种摩擦激发了消费者的爱国情绪,不少消费者转而支持华为,华为也同时推出了与苹果市场定位相重合的高端机型,挤出了一部分原先的苹果市场份额。

除硬件设备,另一对苹果公司业绩贡献较多的业务——软件服务也在美国本土遭遇打击。1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驳回了苹果公司就一宗反垄断诉讼提出的上诉,该反垄断诉讼的矛头直指利润丰厚的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2023财年,软件服务为苹果公司带来了22%的营业收入,是苹果公司第二大营收来源。

据悉,该项诉讼可能导致苹果App软件开发商可以绕开苹果公司的App Store,直接将软件使用、下载链接推送给用户,而不需要通过苹果渠道来进行购买和安装。此前苹果通过App Store向在该平台上销售数字商品与服务的软件开发商收取约30%的费用。

2023财年,苹果公司的软件服务营收从781亿美元增长9%到852亿美元,是苹果各项业务中唯一保持增长的板块。

苹果手机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下降,公司软件服务受到反垄断诉讼等,令部分华尔街分析师正在改变对苹果的评级态度。

据《巴伦周刊》报道,FactSet近期跟踪的44名分析师中,有25名分析师对苹果股票评级为“买入”,15名分析师评级为“持有”,4名分析师建议“卖出”。而一年前,42名分析师中有30人表示“买入”苹果。

市值缩水超2500亿美元

苹果股价今年开局不利。

2024年首个交易日,苹果股价即开始下跌。1月2日,苹果盘中大跌超4%,收盘跌3.58%,股价创下七周新低,市值蒸发约1072亿美元。截至1月17日,2024年以来,苹果市值缩水约2566亿美元。

消息面上,当天早些时候,巴克莱银行将苹果股票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减持”,目标价从161美元/股下调至160美元/股。与苹果2023年末的收盘价相比,该目标价意味着,苹果股价未来一年将下跌17%,“苹果在过去一年大部分季度业绩都未达到预期,但股价表现优于其他公司,预计这种情况将发生转变。”

该行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新款iPhone 15表现平平,销量和配置均不及预期,预计iPhone 16也会如此,没有什么更具吸引力的升级刺激消费者更新换代。

看衰苹果的并不只有巴克莱分析师。美国投行Piper Sandler的分析师Harsh Kumar也将苹果股票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并将目标价下调15美元至205美元/股。而在这之前,Kumar自2020年3月以来一直看好苹果。

Kuma认为,苹果手机的销量增长率已经见顶,并对2024年上半年的手机库存感到担忧。

投资机构Redburn Atlantic的分析师,也将苹果的股票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来自华为)和地缘政治局势,iPhone在中国的表现可能会拖累未来几年苹果的业绩。”这也是新年以来苹果股票评级第三次被下调。

也有分析师看好苹果股票。Evercore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近期下跌代表着买入机会,“虽然中国市场需求疲软,但是正被美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印度)的强劲增长势头所抵消。”

多位分析师在研报中提到了对iPhone需求不足的担忧。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近年国产手机品牌旗舰品的竞争力有所提升,苹果高端市场的基本盘有被蚕食的风险。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BCI的统计,2023年中国一共卖出2.7亿部智能手机,榜单前六名厂商分别是苹果、vivo、OPPO、荣耀、小米和华为,前三名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7.1%、16.7%、16%。

不过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苹果手机在国内市场销量已经呈现疲软趋势,虽然排名仍居首位,但同比下滑10.6%,而国产的小米和华为则分别同比增长38.4%、79.3%。

投行杰富瑞(Jefferies)在最新报告中表示,受中国本土品牌竞争激烈影响,尤其是2023年8月发布Mate 60系列后强势回归高端市场的华为的影响,2024年第一周,苹果公司的iPhone在华销量下降了30%。

但不得不提的是,尽管有华为与三星的夹击,苹果在2023年依然历史上首次登上了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宝座。据IDC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降低3.2%至11.7亿部。其中,苹果年出货量约为2.35亿部,市占率为20.1%,首次超过三星登顶全球第一。

但在高端手机市场,苹果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苹果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批发价在600美元以上)的份额从2022年的75%降至71%,而三星则凭借S23和折叠机型,市场份额从16%升至17%,华为的市场份额从3%升至5%。

“一方面,iPhone 15缺少创新,受市场质疑颇多。另一方面是竞争对手的崛起,在中国市场上国产手机开始蚕食苹果手机的份额,苹果的市场优势遭到削弱,而苹果至今没有拿出有力的维护自身竞争优势的措施。”有分析师告诉《财经》。

“美股一哥”之争

2023年,科技股领涨美股,苹果股价全年呈现出了积极趋势,上涨49%,市值一度突破3万亿美元,但随后却掉头向下,2024年以来累计下跌5.1%。

微软股价继2023年上涨了58%之后,2024年以来又上涨了3.57%。截至2024年1月17日,苹果市值为2.82万亿美元,微软市值达到2.89万亿美元。微软重新站上了全球市值之巅。

这两家公司在科技界的地位无需多言,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如今,在市场拥抱AI的背景下,企业的战略方向就显得格外关键。

尽管苹果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是无可争议的领头羊,但市场对未来iPhone销售的担忧,加上苹果在AI和云计算方面的布局较为谨慎,还没能讲出什么AI的故事,导致苹果在科技竞赛上的表现不如微软那么抢眼。

不过,苹果也在试图摆脱质疑,另辟蹊径,押注下一代硬件入口——智能穿戴设备。

1月19日,苹果新一代头显设备Vision Pro在美国预售,并将于2月2日正式发售。Vision Pro预售价格为3499美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2029年,全球、中国的MR(混合现实)市场规模CAGR分别为41.19%、42.20%,2025年,全球、中国MR市场规模分别为1120亿美元、142亿元人民币,MR或将为消费电子市场带来新增量。该机构同时预计,Vision Pro二代或将降价,预计苹果二代MR产品年销售额或将在390亿-650亿美元之间。

然而首批试用Vision Pro的科技博主表示,该设备依然存在长时间使用体验不佳的问题,有的测试人员表示20分钟后便感觉头痛难忍,而有的测试人员则表示半小时后出现轻微疼痛。

Vision Pro的发布,能否给苹果股价带来一定提振,仍未可知。

“苹果目前没有强势的新业务支撑其估值。头显设备还不具备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的能力。苹果公司在头显设备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发和投资,但不确定性很大,难以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和估值支撑。”前述分析人士称。

反观微软这员老将,在AI领域占得先机。先是以百亿美元投资了ChatGPT背后的OpenAI公司,还将生成式AI技术融入自家的产品和服务中,比如Microsoft 365 Copilot,开启了AI变现之路。

另外,微软在云计算领域已经布局多年。Azure云服务作为微软的明星产品,已经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微软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强势地位,也成为其股价上涨的主要催化剂。

责编 | 张雨菲
题图 |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财经杂志

相关新闻

超越微软、苹果! 英伟达市值全球第一; 中国若帮助俄罗斯将“付出代价”? 中方驳斥; 日本“食人菌”大爆发英伟达市值超2.6万亿美元,揭秘黄仁勋的“疯狂”管理;谷歌、OpenAI打价格战;微软AI PC“叫阵”苹果 | 一周国际财经传罗永浩转战大模型,内部人士:不实消息;Altman 对谈盖茨:AI 未来十年成长曲线「陡峭」;微软市值超越苹果 | 极客早知道全球市值第一的AI公司, 怎么就成了“美股最大泡沫”?| 文化纵横高位减持,黄仁勋5天套现5.7亿元!英伟达市值2天蒸发1.6万亿元,“全球第一股”仅维持1天突然就卖不动了?知名品牌“爆雷”,股价闪崩,市值一夜蒸发上千亿元!中国市场销售大跌,创始人曾称“不打价格战”英伟达市值一天暴涨1.6万亿,黄仁勋身家超6000亿;阿里降价97%、百度宣布免费,AI大模型价格战“杀疯了”丨AI周报财经早参|中国移动回应“资费升级容易降级难”;“韦神”捐款1600万抗洪?北大回应;逼近3.5万亿美元!苹果市值超微软重回第一英伟达市值首次超苹果,成全球第二;周大福有员工称收到N+3赔偿;东方甄选回应“嚎叫式直播”;Meta被罚350万欧元...一夜暴富50亿,老黄新晋「流量明星」!英伟达市值破3万亿,超越苹果成全球第二三只松鼠净利润同比预增85.85%-90.08%;奔驰、奥迪将退出“价格战”;市监局调查统一方便面 ... | 刀法品牌热讯市值退市“第一股”来了?来看看哪几家有危险→买会员比安卓贵,中国首例消费者诉苹果公司垄断案一审败诉!中国“苹果税”税率全球第一,何时能降?“AIGC第一股”首日市值54亿!出门问问正式登陆港交所,李志飞身家10亿苹果官方直营渠道加入“价格战”|首席资讯日报李开复:不参与“价格战”、模型盲测国内第一欢迎 PK李开复:不参与“价格战”、模型盲测国内第一欢迎PK市值50亿,AIGC第一股“流血”上市!开盘破发跌超20%奥特曼:人类水平的 AI 即将出现;美团「破发」市值跌去八成;苹果推 Vision Pro 应用商店 | 极客早知道微软蓝屏全球停摆,“肇事”公司股价大跌,她出手抄底;拜登又被“劝退”,正居家隔离;“七巨头”市值一周蒸发6万亿元| 一周国际财经苹果罕见大降价!全球第一地位“不保”从“市赚率”视角看苹果公司的估值博世难逃车市价格战,百年企业也被威胁“不降价就不付款”突发:拜登对苹果下狠手,令市值暴跌6700亿,苹果强硬回应“不妥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