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自从学会允许,余生皆是坦然

自从学会允许,余生皆是坦然

1年前

内容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点击“预约”行动派琦琦直播,
1月21日14:30场,与丁老师对话,过好2024年的心安密码


▲ 点击上“行动派琦琦”关注公众号
找我领取10000字的《修心营成长心法》



作家韩少功曾说:


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瘫痪十多年艰辛历程的记录,更饱含着他对生死、命运的思考。


在遭遇疾病之初,他曾歇斯底里地反抗,结果换来的却是加倍的痛苦。


而当他一步步接受现实,不再抱怨后,他反而看透了人间的生老病死、离合悲欢。


此前所有的痛楚与悲伤,随着内心的渐次平静,尽数烟消云散。


史铁生将这心境的转变,一笔一划地写成了文字,他的人生也随之越来越好。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遇到难关,跌入低谷的时刻。


面对苦难,你抱怨也好,恼怒也罢,其实都无法改变丝毫。


与其为之痛苦,不如顺其自然。


就像作家芬奇说的,我会允许一切自然发生,并将之视为生命的风景。


当你选择让一切发生,心平气和地过好当下,就一定能等来新的机遇。



史铁生在书里写道: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人生海海,生命的底色便是残缺与遗憾,藏着太多的糟糕与不幸。


但偏偏有很多人都会因此浸在痛苦中,苦着脸,叹着气,直至丧失对生活的勇气。


史铁生就曾如此。


20岁那年,他在农村插队,每天在田间地头卖力地干活,身体满是活力。


可夏天的一场高烧,直接让他住进了医院。


他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腰椎裂柱病。


躺在病床上,起初他还满怀期待,想着十天半个月就能恢复如常。


他告诉自己:要么好,要么死。


结果病情恶化,他非但没能出院,反而彻底失去了双腿。


那段时间,他整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脾气越来越暴躁,甚至一口气吞下一瓶止疼药,想要一死了之。


幸亏母亲及时发现送往医院,这才救下他的性命。


后来,为了排解压抑,史铁生摇着轮椅走进了地坛公园。


那段时间,他一连几天都遇到一位疯狂跑步的中年人。


几番交谈下,史铁生才知道对方曾因出言不慎坐了几年牢,出狱后遭遇了各种歧视和打压,生活也陷入低谷。


为了挽救自己的人生,他决定靠跑步出名,以此获得外界的认可。


第一次比赛,他拿到了第十五名,新闻宣传了前十名;


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新闻上只报了前三名;


有一次,他终于跑了第一名,结果新闻只拍了一张集体照。


听完长跑家的故事,史铁生感到一阵惋惜:老天对他也太不公了。


没过几日,他又遇见一位长相甜美的小女孩。


她唱歌很好听,但目光呆滞,原来她智力有缺陷。


看着公园里形形色色的人,史铁生这才恍然顿悟: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我们必须得允许生命中的残缺。


史铁生开始调整心态,并尝试找点事儿来做。


在宁静的地坛,他或是捧着书阅读,或是拿着笔写作,一坐就是一整天。


他不再怨恨命运,痛恨残疾,而是渐渐接受了这一切变故,并在写作中找到了人生乐趣。


就像他后来在书中所写:


如果残疾意味着不完美,困难和阻碍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


活在这世上,哪有人永远如意,万事圆满。


再万全的准备,再精心地谋划,都抵不过命运安排的一场意外。


人生本就一波三折,何必为了事与愿违而遗憾,为了不完美而郁郁寡欢。


学会接受命运的不完美,允许残缺,幸福才能如期而至。



在书中,史铁生曾说起两次让他刻骨铭心记的离别。


第一次是在读书时期,他有一位同窗好友L。


他和L从早到晚形影不离,哪怕绕路,也会等着一起上学、放学。


两人之间真心相待,L会偷偷告诉史铁生自己最重要的秘密,史铁生也将自己最珍爱的连环画送给对方。


他曾一度以为他们会是“永远的好友,永不分离”。


可随着年岁渐长,他跟L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歧。


最终,在一次拌嘴中,他俩大打出手,并就此分道扬镳。


多年以后,史铁生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分手路上,我贴近墙根独自往回走,那墙根很长,很长而且荒凉。”


纵使他心里有着万分的伤心,L还是彻底从他的生活里离开了。


想起太宰治的一句话:

相遇总是猝不及防,离别都是蓄谋已久。我们要习惯身边的忽冷忽热,也要看淡那些渐行渐远。

现实就是如此,再交心的朋友,也难逃现实的磋磨,终究会有离开的那天。


我们能做的,便是缘起则惜缘,缘灭则随缘,坦然地面对世间的离别。


在书中,史铁生花了近万字,倾诉着人生的第二次离别。


自他残疾后,母亲说话总会避开“跑、踩”一类字眼,小心翼翼地呵护他脆弱的心。


每次他独自去地坛,母亲就悄悄跟在他后面,生怕他想不开。


可以说,没有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与关爱,就没有后来的史铁生。


但好景不长,还没等到他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母亲就因一场大病溘然离世。


一时之间,史铁生再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他每天过得失魂落魄,一到地坛,不见了母亲的身影,他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直到妹妹厉声告诫他“母亲希望你好好活着”,他才幡然醒悟。


此后他一心扑在写作中,并把对母亲的思念写成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


终于他靠着笔下文字获了奖,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蒋勋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生离,就是死别。


这个世界上,关系再亲密的人,也只能陪你走一程。


人间聚散不由你我,生死更是难料。


如果对离开的人念念不忘,就会被执念包裹,徘徊在原地,走不出阴影。


当你放下了过去,允许一切的离开,人生自会邂逅一场新的可能。




史铁生曾提出过三种人生最为根本的困境,第一种便是孤独。


他说,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


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没有人能够逃避孤独。


若是你总习惯于从外界寻求依靠,一旦没有得到回应,就会失魂落魄,变得抑郁消沉。


书里面,史铁生就说过自己从小就喜爱热闹。


傍晚时分,他总会奔跑着穿梭在四合院的走廊中。


听着院里家家户户叮叮当当的炒菜声,嘈嘈杂杂的说话声,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上了中学,他也喜欢激烈的运动,篮球、排球,跑步,样样都十分擅长。


然而,自残疾以后,他的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


刚开始,他一个人待在冷清的地坛,只觉得无聊。


渐渐地他开始留意身边的花草,树枝上的小鸟和风声。


他常常回忆过去的事情,有时看着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就陷入了沉思,畅想起他们几十年的风雨人生。


就这样,他的内心缓缓平静下来,越来越感到充实。


正如他在文中写道: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他躲着地坛的一角,拿起手中的纸笔,诉说着无言的心声。


最终在独处中,他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变得乐观而积极。


叔本华说:“人,只有独处时,才可能成全自己。”


但生活中,就有很多人都害怕孤独,总想往人群里走,想获得归属感。


却不知道,一味地追求热闹,只会在无尽的喧哗中丧失自我。


周国平就在《做自己的朋友》中写道:


“一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就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


起初,当孤独袭来的时候,你会惶恐,会错乱。


可一旦接受了一个人的事实,你就会渐渐找寻到独处时的乐趣。


与其拼死抵抗寂寞,不如允许孤独的存在。


在内心筑起庇护所,哪怕外界无处可去,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寻得一份清欢与丰盈。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曾写过“一堵墙”。


每次他摇着轮椅想去什么地方,这堵墙都会截断他的去路。


有时候气得他迎墙就撞,结果墙岿然不动,自己却头破血流。


到最后,他才逐渐明白:“人就是要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


实际上,你我的人生旅途中都有着这样的墙。


它或许会堵住你的似锦前程,让你徒留遗憾;或许会将你围困在方寸之地,让你饱尝孤独。


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别再盲目较劲。


学会以淡然之心,允许一切发生,接纳离别,享受孤独,总有一天,所有的困境都会化作光明的坦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行动派琦琦

相关新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