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抗流感10天后双肺全白:混合感染如何应对?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患病需及时就诊,警惕混合感染。
撰文 | Key
近期,“女子硬抗流感10天两个肺都变白了”的热搜引发关注!据悉是来自江苏51岁的陈女士,近日感染流感,可她未前往医院就诊,而是在家硬扛10余天。感觉身体明显不适后才前往社区医院就诊,在输液时突发晕厥。经CT检查因肺部感染多种病毒,陈女士已经发展成重症肺炎,肺功能基本丧失,严重呼吸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
图1 微博截图
接诊医生表示:“患者两个肺都是白的,患有甲流合并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经过10多天治疗终于好转。因其患有糖尿病多年,免疫力偏低,患流感后“硬抗”大大增加了致病菌的感染风险,最终导致“白肺”!
阅读完该新闻,小编一边痛恨今年病毒如此之多,以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为主的流行性感冒占据了各大医院发热和呼吸门诊。一边不经感慨,为什么患病后不及时就诊,依赖于疾病的自限性呢?那么究竟什么是白肺?出现哪些症状需及时就医?混合感染该如何治疗?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白肺”究竟是什么?
“白肺”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医学术语,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描述,因而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医学定义。临床上,“白肺”一般指肺部大面积炎症所产生的影像学表现,具体表现为双肺浸润影,多见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图2 “白肺”患者胸部CT
感冒后出现哪些症状需及时就医?
1.高热不退,且持续天数过长
患者长时间高热,口服退烧药体温未见明显降低,持续3天体温39℃以上,则需及时就医。要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肺炎时可能表现为不发热或低热,但会有明显的精神不振和异常安静的表现,需高度警惕。
2.呼吸急促,无法喘息
患者在休息安静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超过相应年龄的正常呼吸频率范围,就是是呼吸急促。
世界卫生组织将呼吸急促定义为:
小于2 个月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
2~12 个月婴儿呼吸频率>50次/分钟
1~5 岁儿童呼吸频率>40次/分钟
≥5 岁儿童呼吸频率>20次/分钟
3.患者精神状态差,且日渐加重,或者不见好转。
4.患者感发热、咳嗽、咳痰,同时伴有胸痛症状。
5.青壮年胸闷心慌、乏力尿少伴脸肿,需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等。
甲流和乙流会同时感染吗?
甲流和乙流都属于流感病毒,二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已感染物体表面后再触摸口鼻或眼睛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值得注意的是,甲流和乙流虽然是流感的两种不同亚型,不具备交叉免疫机制,但感染甲流或乙流后,如果患者体质相对弱,那么依然有机会感染另一种亚型的流感病毒。
混合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现阶段,比较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等。这些呼吸道的感染一般都会出现咳嗽、咳痰、流涕、发热、乏力的症状。混合感染即同时感染2种以上的病原体,临床上的“混合感染”多数以病毒、细菌、支原体的两种组合为主。
混合感染又分两种情况:
①同步混合感染:有的人感染甲流病毒的同时又感染了支原体。
②先后混合感染:患者先感染了甲流病毒,过一段时间后又感染了支原体。
出现哪些情况应考虑混合感染?
一般来说,出现呼吸道混合感染,病情会相对较重。表现在对免疫功能造成损害,对肺部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导致病程增长、症状也较为严重。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是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也更易出现多种病原体的呼吸道混合感染。
出现以下症状,应考虑是否存在呼吸道混合感染:
● 发热超过38.5℃,持续时间超过2天。
● 流涕量多,呈黄绿色。
● 咽痛剧烈,伴有吞咽困难。
● 咳嗽剧烈,伴有咳痰、呼吸困难。
● 耳痛或者新发耳鸣。
● 全身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医院就诊,进行血常规、痰液检查、鼻咽拭子检查,以确定可能的呼吸道混合感染病原体。
混合感染后应如何治疗?
呼吸道混合感染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抗菌药物
如果混合感染合并细菌或者支原体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感染的细菌、支原体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
抗病毒药物
如果混合感染合并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感染的病毒种类进行。其中,早期足量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常见的如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对于高危人群流感的治疗非常关键。目前流行的流感毒株,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的敏感性都很高,几乎没有耐药情况出现。
其他治疗
如果混合感染导致肺炎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如氧疗、输液、营养支持等。
作为医护人员,一旦发现患者混合感染,一方面需及时对症处理缓解症状,另一方面要及时查明患者感染病原体种类,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作为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我们需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增加个人免疫力,避免人员聚集增大患病几率。当患病后,自身抵抗力下降,需时刻关注自身机体表现,早就诊早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导致混合感染的发生。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