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背后,是圈养一代的集体精神大滑坡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背后,是圈养一代的集体精神大滑坡

11月前



常爸说:

课间十分钟,是我们每个人学生时代的快乐回忆。而时移世易,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当下,这份简单的快乐却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远而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响之深远或许超过我们的想象。


如果课间十分钟注定不复存在,那不妨让孩子尽情拥抱每个来之不易的假期吧,算是给他们这份缺失的快乐,做一个小小补偿。



作者:卷卷兔

本文来源:公众号“谷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课间十分钟消失」,是前段时间家长圈的热门话题。


下课期间学校严格限制活动范围和强度,如不允许孩子们出教室玩耍,除了打水、上厕所,只能安静地在座位上坐着或趴着,以保证安全。


有人评论:最该玩耍的年纪,他们却正在经历「被圈养的童年」


而不止在国内,全球正在兴起「安全主义育儿」。


比如伦敦一所学校规定,孩子们不准用手去触碰新下的雪。因为一碰到雪,就会团雪球、打雪仗,雪里的石子就会造成受伤。


身为家长,心疼之余,我也去看了许多专业的研究,到底「童年圈养」在长期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全球各国的数据和研究都显示:

要什么有什么的Z世代孩子,几乎同步陷入抑郁、焦虑和脆弱,体现出生理、心理、社交,以及大学、职场适应方面的全面脆弱。受伤害最大的,正是中产孩子,女孩比男孩更严重。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花了一个月,像侦探一样做了一系列的追问,做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文献的查阅和研究,抽丝剥茧出了两个最关键的戳心原因:


  • 以电子屏幕为基础的童年的兴起;

  • 以自由玩耍为基础的童年的衰落。


01
娇惯又焦虑的一代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同感:这一代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却比我们小时候更加脆弱。


这不是错觉,中国、美国、英国的最新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先看中国。


中国疾控中心在今年1月份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2010年到2021年,中国总体年龄的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每年降幅5.3%。


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14岁儿童的自杀死亡率却呈显著上升趋势,每年增加近10%,且城乡孩子之间没有区别(下图左)


而15-24岁青少年,这一数字在2017年下降了7%,但接下来的4年里增长了近20%(下图右)。 


同样的证据也出现在美国。


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教授Jonathan Haidt,正在写一本将于2024年3月出版的新书《The Anxious Generation》(焦虑的一代),并提前在个人网站透露了大量最新数据。


同样也发现,美国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都在直线下降,其中Z世代(95后)受到的打击最严重。

可以看出18-25岁年龄组增速最高


其中有一个关键时间段,从2010/2012年起,焦虑、抑郁、自杀率都开始出现了明显激增。

抑郁和焦虑的增长,在2010年开始上升,2012年开始增速变快


哪怕是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被公认「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精神状态,都出现了惊人一致的4种模式:


  • 焦虑和抑郁发病率,从2010年代初期开始大幅上升;

  • 从2010年代初开始,自残率和精神病院住院率大幅上升;

  • 女孩的增幅大于男孩;

  • 95后的增幅大于上一代。


就连「教育理想国之称」的芬兰也未能幸免——


青少年抑郁、社交焦虑、主观健康状况不佳、压力、自尊心差等内化心理问题,都齐刷刷增加。


比如关于焦虑的诊断,男孩发病率比较缓和,增加39.3%,女孩发病率增加则高达86.4%,是男孩的两倍。


而让全球年轻人以如此同步的模式,陷入抑郁、焦虑,变得脆弱的原因,正是互联网的兴起,以及被圈养的童年。

芬兰青少年诊断抑郁和焦虑的数据


02
离群索居的互联网世代


刷屏对大脑的损伤,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对于心理健康的损害,其实在学术界分歧依然比较大。


有的学者发现,电子产品会导致焦虑抑郁,但有的学者表示,「这只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


但上文提到的学者Jonathan Haidt通过大量的数据推敲,依然坚定地认为:


从2010年席卷全球年轻人的焦虑抑郁潮,尤其是女孩精神疾病的大流行,社交媒体就是主因。


先来梳理一下时间线,看看2010年到底特殊在哪。


在一本叫做《互联网世代》的书中,作者社会心理学家特温格将1995年以后出生的美国孩子定义为「互联网世代」。


这一代的孩子,和1995年以前的「千禧一代」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步入青少年时期时,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

除了这本《互联网世代》,特温格还在今年4月出版了一本新书《Generations》,讨论了技术变革对不同时代年轻人的影响。


随着 Iphone的横空出世,这也带起来了一批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媒体:


人人网(2005年),Twitter(2006年),微博(2009年,Tumblr(2007年),Instagram(2010年),Snapchat(2011年),微信(2011年)


2007年到2012年间,也是一个青少年热切尝试互联网新事物,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期。


在算法加持下,这些社交媒体越来越深谙如何牢牢抓住用户注意力,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十几岁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却跳入了社交媒体编织的虚拟世界中,好的坏的一股脑灌进他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世代》书中展示了四个跨度数十年的深度研究,考察了学生的全部日常活动,发现了两类与抑郁、自杀高度相关的活动:


一是使用电子设备,二是看电视。如果孩子每天使用超过2小时,就会增加抑郁风险。


同还有五类活动与抑郁症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孩子们每周花在这些活动上时间越多,就越不容易抑郁。如体育活动和其他形式的锻炼,读书,面对面的社会交往,做家庭作业。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有无屏幕。 

2022年底出版的新书《制造白痴》,使用了更加触目惊心的措辞:「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以及「人类智商首次出现隔代下降」。


为什么屏幕会让青少年抑郁焦虑?


第一个原因是,电子设备让我们孤身一人,离群索居,让孩子们成长更加缓慢且脆弱。


事实上,人类是「彻底社会」物种,喜欢成群结队,热衷于团体活动,这是人性对于归属的本质需求。


而且,人类的神经构造之所以能进化,不可脱离的条件就是与他人紧密且连续不断的面对面接触(条件是非视觉、非听觉,需要触摸和嗅闻)


而现在很多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轻易参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活动,宁愿宅在家里独处,躲在屏幕后互动。

国外媒体Zippa统计过不同时代人的屏幕时间,Z时代年轻人最多,每天平均7小时18分钟


研究者发现:

与在外面玩大的上一代相比,宅着长大95后、00后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时,积累的线下生活经验都要少得多。


「现在18岁的孩子,像极了过去15岁的孩子;而13岁的孩子就像10岁的孩子。青少年的人身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安全,但心智却更晚熟,更脆弱。」


而那些更加社会化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热衷于参加面对面交往在电子产品上花时间,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小。


第二个原因,社交媒体让同辈压力更大,受影响更强烈的是女孩。


对于格外关注同伴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会在社交媒体中陷入一种「错失恐惧症」。其中,女孩受到的冲击远远大于男孩,她们感受到的不只是错过,而是被遗忘,被踢出圈子。


有数据证明:

从2010年到2015年,十多岁的男孩认为自己经常被冷落的比例,从21%增加到27%,而女孩则从27%上升到40%。


03
圈养式军备竞赛


除了屏幕时间的大幅增加,第二个原因,就是自由玩耍的急剧减少


生物领域的多项研究表明:

人类是所有动物里,面对的环境最复杂的一种,出生时会自带一种基因,让大脑在成长初期主动期待去参与数千小时的玩耍,以及同龄人小团体中的摔跤、擦伤、冲撞、辱骂、结盟、背叛、地位竞争以及孤立排斥。


更重要的是,最能刺激大脑的玩耍,是户外的追逐打闹捉迷藏。


带有恰到好处的一点惊险,引发好奇心的一点恐惧,且不能有大人的干预。


而钢琴课、足球课,有老师密切监管的夏令营,以及大人在旁边不断唠叨和指导的玩耍,都不算。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孩子们在无人监管下自由玩耍的体验,正在急剧减少。


来自美国的数据,从1981年1997年,13岁以下孩子的户外自由玩耍减少了16%,在校时间增加了18%,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增加了145%。

当孩子们被剥夺在玩耍中体验惊险的机会,他们会变得更厌恶风险,惧怕挑战,面对困难无法自行处理,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

没有时间玩耍的关键原因,除了作业增多,互联网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过度养育的直升机父母的诞生。


为了养育成功的孩子,父母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哪怕玩耍也是精心挑选玩伴,在大人陪伴下进行。同时,他们使用权威式的教育方式,热衷于用时间和金钱,帮孩子拔掉成长路上的每一颗钉子。


而最早一批被鸡娃的孩子,大多也都是95后,如海淀妈妈,湾区妈妈等。


直升机父母养育出了越来越小心,对安全边界越来越敏感的孩子,这一代被圈养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也是如此,为自己创设了无数个屏障,从而变得越来越脆弱。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脆弱,已经影响这一代孩子的职场前途。


美国有一项针对1300名经理人的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雇主认为,97年以后年轻人具有高度创新性,有很多新想法。


但很难合作,注意力涣散,态度躺平,脆弱且容易被冒犯。


有经理人举例子「就像给爱斯基摩人卖冰块一样」,结果被00后员工举报给HR,说这是反爱斯基摩人的种族主义笑话。


正如《娇惯的心灵》书中写道:

孩子们在安全主义的文化中长大,在大人的细致保护下成长,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没有韧劲;


成年人也就接收到某种信号,认定孩子们需要更多的保护,于是导致孩子们更脆弱,一碰就碎。


大家都是好心,却不可避免地好心办了坏事。


数据、论据梳理到这里,我似乎可以拼凑出这代孩子的「脆弱童年图鉴」:


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课间哪儿都不能去,只能在厕所社交。


在内卷下,假期时间都给了培训班和教育军备竞赛,与同龄人的自由玩耍缩减到几乎没有,独自活动冒险的机会更是完全杜绝。


为数不多的碎片时间,宅着玩游戏、刷视频、玩社交媒体。


社交、沟通、冒险精神锻炼不出来,遇到困难有父母顶着。专注力急剧下降,抑郁焦虑情绪日益攀升,身心越来越「脆皮」,挤满儿童精神科。

某医院曾经一个月接诊1700多名18-25岁的年轻人,使得「脆皮大学生」一度登上热搜


如何走出困局?


对于家长们来说,愿意鼓励孩子们回到自然之中,回到真实之中,就是进步。


只是如同我自己家面对的情况一样,在同龄人都忙着教育军备竞赛的当下,根本找不到像我们小时候那会儿一起玩乐的同伴。


这才是最可惜的一件事。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重磅直播预告



孩子学习的好帮手、新款超记牛隆重返场!牛听听的郭总来到直播间,给大家讲解如何用好超记牛,有需要的家长们一定要预约直播!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常青藤爸爸

相关新闻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会还给孩子们吗?长沙四胞胎热搜背后,“消失”的姐姐2537家私募注销,VC圈上演“消失的它”“消失的凯特王妃”大结局了,我想说她的身上……“消失的凯特王妃”大结局了,我想说她的脚上…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正在加速消失淳厚基金董事会的“消失”,李雄厚退出及起诉公司是重要时间点凯特王妃终于公开露面了!“消失的她”回来了,但英国王室声誉已大损“水花消失术”如约登场,全红婵和陈芋汐是怎么把水花“揉”没的?曝光N号房的96年女孩消失了:小红书上追捧“韩女”,是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消失”的天后“消失”的沪上精英:暴跌的联洋,降佣的公募,虚幻的金融民工“消失”的省公安厅原副厅长闵建,已经被查了!他在公安系统已工作多年消失的课间10分钟,喘不过气的青少年们​央视主持人董浩:从央视“消失”的他,2次被下病危通知书,如今住窑洞生活?霸王茶姬,“消失”的水果茶“消失”的凯特王妃,一个人的战斗“消失”的偶像剧女王:已结婚,被催生,44岁靠综艺赚快钱?“消失”的董卿,决绝而惨烈!凯特王妃带三娃亮相,“消失的她”终于回来了从凯特王妃到叙利亚总统夫人,这些经历了“消失的她”女性太不容易了…“消失的她”公开露面后,结果……时隔153天,“消失的她”露面了三亚游客自曝潜水时被教练恶意摘面罩关氧气?国内外“消失的游客”竟不是个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