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拍了,找杨紫也救不活这戏
而如今的内娱,已不可能重现这样的华彩。
我爱《家有儿女》,因它拥有一种国产剧罕见的底调——
平淡。
别以为这很简单。
一个重组家庭,夏东海中年危机,刘梅更年期,夏雪正值青春叛逆,刘星近乎问题少年……
小雨倒是圆润可爱,但老话不也说了?七岁八岁讨狗嫌。
放如今的家庭剧里,这设定怎么都得拍到某个角色跳楼才收得住。
但《家有儿女》呢,不慌不忙。
它懂得一个很多编剧都没有的常识:人,是得过日子的。
一家人但凡不是血海深仇,互撕都不会是第一要紧的事儿。
这一家矛盾,就开始于最寻常的一个场景里——
刘梅与夏东海新婚,刘星小雨俩月便处成了亲兄弟,而自小在爷爷家长大的小雪刚刚才被接回来。
头回家宴,小雪决定给后妈一个下马威,以保证自己不会受气。
和大众印象略有偏离的是,刘星和小雪虽是冤家姐弟,但二人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利益冲突,只是正常摩擦。
二人初见虽有火药味,但刘星对夏雪的初印象,其实不差。
瞧他听见小雪那些蛮横言论时的微表情——
第一回,他的反应是眉毛一挑,眼睛一下瞪圆了。
不是,原来这么跟爹妈说话是法律允许的啊?咋没人通知我?
而小雪的臭架子再摆下去,他干脆暗暗点起头。
比起厌恶,一向被刘梅打压的刘星,此时更多的应该是敬意,毕竟他可没这胆子把屁股蛋子往藤条上凑。
小雪并非刘星的威胁,而是福音。
你想啊,她这么能折腾,妈要是不恼,以后他也有样学样;妈万一恼了,那还有人分担压力,何乐不为?
真正被嫌弃的是谁?
反倒是这个狗腿又怂的亲妈。
他所有难看的表情,都是在刘梅无底线偏心小雪的时刻。
对刘星而言至高无上的母权,在这顿饭里也烟消云散。
而这也是《家有儿女》非常了不起的一点:
它虽谈的是少儿的问题,却不回避原生家庭的责任,甚至有大胆归因于父母的辛辣。
当刘梅被小雪的几番操作激到差点爆发时,夏东海出手拦住了她。
她于是转头去端厨房里的鸡蛋汤。
大众多认为刘梅这个当妈的颇有失职之处,而夏东海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范爸爸。
就比如鸡蛋汤这个事件中,一方面夏东海为老婆支招,准备了女儿从小爱喝的鸡蛋汤。
同时还借开玩笑提点了刘梅偏心,提出她不足,又顾全了两个儿子的感受。
比市面上的爹已经强出太多了对吧?
问题是,当事人小雪不买账呀——
那是我小时候(爱喝)
对了爸爸
咱们好像有好长时间没住在一起了吧
是的,小雪所以会如此抵触,主因不在刘梅,而在夏东海。
自七岁起,她就被丢在爷爷家寄养,父母常年缺席她的成长过程,最后还以离婚给了青春期的她重创。
在她的认知里,自己自然是一个从来没人在乎的边缘人。
《家有儿女》的原生家庭充满缺憾,却因而显得更加完整。
刘梅固然偏向、暴躁、不讲理,但夏东海何尝又没有懦弱、不负责、自作聪明的问题?
没有人绝对完美,反而令每个角色绝对真实。
他们一面柴米油盐,一面鸡飞狗跳,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但也都是矛盾的制造者。
可怎样?生活不就是在一系列平淡的矛盾中生发的吗?
我算了下,第一集中的这餐饭,时长总共三分钟。
起笔如此平淡朴实,却已经把每个人物的性格、问题、毛病,及此后所有问题的源头都交代清楚了。
这种笔力,内娱迄今难出其右。
哦对,好像少说一个主角——
勿扰,宝宝偷摸抠脚中。
情景喜剧;少儿剧;大型连续剧。
有趣的是,《家有儿女》所带的标签,都是一度在内娱丰饶过、现今却都已行将就木的题材。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这类剧太容易让行业轻视,觉得成本门槛都低,容易糊弄。
还记得国产情景喜剧最后一部爆款是什么时候吗?
我印象里,是被全网指斥逐帧复制的《爱情公寓》。
国产情景喜剧死于创作者的傲慢,也死于毫无创造力的照搬。
但其实溯源起来,《家有儿女》同样是学经典外国剧起家——
90年代,美剧《成长的烦恼》被引进国内,引发轰动,令内娱也动了“师夷长技”的心思。
不过,不同于如今有些“二创剧”的又当又立,《家有儿女》从始至终都自称是“借鉴成功经验”。
不耻于模仿,但志于超越。
嗯……怎么不算真·文化自信呢?
央视国际《中国版<成长的烦恼> 宋丹丹亲自选“儿子”》
但口嗨容易,难的还在实践。
都不说什么精神境界、哲学深度的东西了,上来就计划拍几百集的项目,你们的剧本打算从哪儿写起吧?
《家有儿女》剧组选择了一个最具性价比的方案——
征集。
故事你一个我一个,剧本不就出来吗?
没想到,他们去各大学校搜集素材,竟得到热烈反响。投稿犹如霍格沃兹的录取通知书一样飞来,塞爆了编剧们的邮箱。
当年的报道写说,学生都指望着借这部剧把“家丑外扬”。
搜狐娱乐《<家有儿女>前期筹拍花絮:学生故事堵塞信箱》
所以,《家有儿女》的品位注定要和大部分国产剧拉开差距。
它的雏形就是由无数段真实的少年时光汇聚而成,因而容不下半点虚浮和抽象,就好像主题曲里所唱,它是许多孩子都一样的童年。
因为心思纯粹,他们拿出搞社会普查的姿态去拍一部少儿喜剧。
也拍出了最能让人共情的童年场景。
比如,光第一季就不止一次出现了父母收买孩子互相打小报告的情节。
虽是以很轻盈的笔触在描绘,但当看到小雨为了完成“绩效”,开始栽赃、瞎编、甚至让父母去翻哥哥姐姐的书包。
再欢乐的桥段,这一瞬也有了让人后脊发凉的现实感。
又比如经典的《给家里打工》一集。
刘梅和夏东海为了让孩子们知道钱来之不易,于是推出了做家务换零花钱的政策。
刚开始一切都还顺利,可当原属于成人的雇佣制进入孩童的世界,引发的将会是灾难性的后果。
因为按劳分配的原则,孩子们开始钻空子,要么专挑轻活,要么应付糊弄,甚至制造不必要的家务。
到后来,如果没有卡,所有人都会对劳动视而不见。
事还没完。
家务卡被加印导致了贬值,孩子们私下互相交易搞出“黑市”,甚至于刘星借“投资”之名把小雨骗了个精光……
熟悉吧,这全是日常听起来很高深的金融犯罪。
但这三个小孩给你演示,罪恶的缘起往往就是这么自然而然。
始终用成人世界的法则去规训孩童,又责怪他们太早失去“童真”,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谬论。
几年前一部《隐秘的角落》掀起了对少年之恶的关注。
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看似纯真的孩童也会有那么多痛苦与恶念,而这些果实又无不是由大人播种。
但其实,20年前的《家有儿女》就已经在讲述这样的母题。
只是它的调性没那么沉重,是喜剧表象包裹下的成长痛,不细品还尝不出其中的苦涩滋味。
刘星有一阵儿迷上了《三国》题材的游戏,还借着其中的知识在历史考试中考了高分。
结果,刘梅带着全家人用举手表决宣判他作了弊,甚至直接代他去学校向老师认错。
而等到真相大白时,刘梅的第一反应是——
你哪来的钱买那么些(游戏)盘?
描绘成长痛的作品蛮多,却很少有人看到,成长痛不仅是孩童内在的体感,更是一种外伤。
当他们以人性之初的真挚跟外界索求信任、平等、理解、关心时,总是会一头撞向大人的打压。
挫折积累,便成了创伤与阴影。
我欣喜的是,《家有儿女》原不必呈现这些阴暗。
毕竟,无论从经济还是思想上,夏家的设定已经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它还是这么拍了。
《家有儿女》并不会为了维持设定而扭曲真相,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家庭里一样会有。
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里写:
“环绕着我的是天和地以及它们创造生命的力量;但在我眼中,却只有一个永远不停地在吞噬和反刍的庞然大物而已。”
所有成长题材,不外乎是描述这一画面。
世界不断吞下童真和灵魂,反刍出死气沉沉与行尸走肉。
这条路充满惊喜与活力,但目的地却总要让人失望的。
好吧,可能我前文写得略显沉重,显得这部剧内核苦大仇深。
但我觉得,带着痛觉的深度,始终是所有被奉为“经典”的作品之共性。
且,《家有儿女》并不因其现实性而显得费脑费神。
因为它还有一项能令众同行羞愧至死的品性——
天真。
这里还得追溯一下历史。
内娱的情景喜剧,诞生于90年代的京圈。
英达、王朔、梁左等大院子弟靠着圈子里的资源和才气,玩出了《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神作。
京圈喜剧虽以家庭为母题,但处处都透出讥讽和辛辣,是这帮顽主特有的玩世不恭。
而下一个十年,空政部及军艺的一帮体制内艺人,却神奇地占领了这片野地。
闫妮、沙溢、洪剑涛、范明、姜超……
子弟兵没有京爷的锐利,却显然更懂人民。
尤其其中一个叫尚敬的导演,靠着《炊事班的故事》《都市男女》等精品剧,把国产情景剧做出了新风格。
不光更贴合现代,也更加亲民化、生活化。
哦对,后来尚敬遇到一个叫宁财神的编剧,俩人一拍即合,整出了一部后现代疯批武侠喜剧,引发收视热潮。
京圈大导赵宝刚看完后连连摇头,直批它没有“责任”和“追求”,辜负了他们这些前辈的耕耘。
也能理解。
那时谁想得到,《武林外传》在多年沉淀后会被奉为国产剧之神?
《文汇报》
《家有儿女》处于这两波大浪的中间,它既没有京圈的痞气,也没有空政部的地气。
因为,它本质上就不是用成人的视角在看世界。
有这么一集,小雨往家带回了一只小鸭子,刘梅承诺替他照顾,却不慎弄丢。
为了逼妈妈找回鸭子,小雨开始在家里闹、在学校闹、在小区里闹,把整个世界折腾得鸭犬不宁。
按成人视角来看,这就是耍孩子脾气,就好比在超市玩具区突然满地打滚做地板动作的熊孩儿,是惹人厌的。
但《家有儿女》把这单独拍成了一集。
因为在儿童的眼光里,承诺是重要的,信任是珍贵的,哪怕随口说说的一句话也有重量。
这一集的结尾自然和所有情景剧一样,当事人成长了、懂事了。
只不过,被夸“长大了”的是终于兑现诺言并道歉的妈妈。
在千禧年时代其实内娱除了不少定位相似的少儿喜剧,例如《家有外星人》《淘气包马小跳》《快乐星球》……
这些作品虽也是童年回忆杀,但如今看来,难免带着一丝令人尴尬的幼稚感。
说到底,“幼稚”和“天真”不是一回事。
所谓幼稚,往往是成人以自己的标准打量小孩得出的结论,认为他们不成熟、不懂事。
于是,作品也朝着低幼的取向拍,纯粹是为了取悦儿童。
但天真的话,就不拘于年龄了。
只要创作者以纯粹的视角去记录世界,哪怕是少儿剧,呈现的也是有共鸣、有启发性的东西,而且不会比严肃的成人作品差。
我最喜欢的有一集,小雨捡到一块大石头,被骗说它是有魔力的外星陨石,逐渐沉迷其中。
而在他幻想破灭后,家人的做法是什么呢?
不是幸灾乐祸,不是打击他信心,也不是“我早就告诉你了”。
而是想尽办法带着他重新找到对世界想象力与好奇心。
这才是天真的奥义:尊重且守护人性中最纯粹的价值。
可惜的是,《家有儿女》的美好也只延续了区区两季。
从第三季起,其口碑与收视同步下跌,也终结了这个IP的辉煌。
很多人认为,这和第三季起夏雪的饰演者杨紫被换关系最大,但我觉着这还不是要害。
还记得第三季讲了什么吗?
刘星面临中考,为上重点高中日渐疯狂。
小雪高考落榜,天之娇女一夜陨落成耻辱。
至于童真最后的守门人小雨,年龄渐大,也过了纯真可爱的时候。
三姐弟一排坐着,体型几近持平,感觉不复从前。
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终局:他们长大了。
情景喜剧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地方,在于它依赖一个稳定、牢固、且相对封闭的环境。
就好像,哪怕过了这么多年,我依旧很不愿意看《武林外传》里小郭暂别客栈、无双接棒出场的那几集。
因为这一段总弥漫着一股好景不长、兴尽悲来的惆怅。
我总觉得从第三季起,《家有儿女》就被一层晦暗的迷雾笼罩着。
每个孩子都到了忧愁的时候,鲜艳明媚的气息散去,整部剧也便失去了光晕。
曾经的那个情境破了,就再也无法复原了。
这是童年尽头的景象,也是我们再不想面对的画面。
所以,我不看好那部所谓的“大电影”——
早在2007年,夏家三姐弟的美好青春就已经结束了。
当《家有儿女》的“儿女”们走到这一刻,我们也到了必须面对残酷世界的时候。
为已逝的往事强行招魂,没的平添感伤,倒不如让记忆中的童年还是童年。
别续写故事了,权当让人物还能替我们留在过去吧。
这样,每次回头时,我们好歹还能看到不变的景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