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等凝血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已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的评估与辅助诊断、抗栓药物的效果监测等领域。但血栓栓塞临床症状出现前的早期诊断仍具有一定难度,新血栓四项生物标志物水平在血液高凝状态和 / 或血管内皮损伤和 / 或纤维蛋白溶解发生时即会不同程度的升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血栓栓塞临床症状出现前实验室诊断的空白。
凝血酶的生成是凝血途径的核心,它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由于它在体内的半衰期极短,只有几秒钟,因此测定困难。TAT 在纤维蛋白聚合物形成过程中产生,是凝血酶生成后与抗凝血酶 1:1 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在血浆的半衰期约 3~15 分钟,可间接反映凝血酶的生成量,是凝血系统启动的标志,可直接、灵敏地反映凝血系统的活化程度,并进一步早期预测血栓的形成和再栓的复发。同时,TAT 也是抗凝治疗的敏感指标,TAT 水平升高提示凝血酶合成增加、凝血功能亢进,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酶是纤溶系统的关键因子,其主要作用是溶解纤维蛋白(原),使血栓溶解,纤溶酶的大量生成会导致纤溶亢进,造成无法控制的出血。与凝血酶类似,纤溶酶的半衰期也仅有几秒,难以测定。PIC 是纤溶酶生成后与 α2 抗纤溶酶 1:1 结合生成的复合物,半衰期约 6 h,PIC 水平的检测弥补了纤溶酶半衰期短、不易检测的缺陷,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提示纤维蛋白溶解亢进。PIC 是启动纤溶系统的标志,反映了纤溶酶的激活程度,预测血栓形成,指导抗纤溶治疗。一般认为,TAT/PIC 的比值约为 5:1 时,凝血和纤溶处于较为平衡状态,> 5:1 时,提示凝血系统占优,机体易形成血栓,反之则容易出血。3.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t-PAIC 是由血管内皮释放到血液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与生理性抑制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 PAI-1) 迅速以 1:1 的比例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t-PA 的主要作用是将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PAI-1 具有抑制纤维蛋白降解、促进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壁和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血液中 PAI-1 浓度是 t-PA 浓度的 5 倍,因此可以认为释放到血液中的 t-PA 几乎都与 PAI-1 形成了复合物。所以认为血浆 t-PAIC 呈高值意味着 t-PA 浓度增高;血管内皮损伤时 PAI-1 和 t-PA 同时释放的血液中,导致 t-PAIC 浓度增高。t-PAIC 浓度增高既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也是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物,而且反映机体纤溶功能时,t-PAIC 比 PAI-1 更加可靠。TM 是一种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跨膜糖蛋白,通过捕获凝血酶,激活蛋白 C 系统发挥抗凝、抗炎的作用。TM 参与调节身体的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当血管内皮受损时会释放入血,形成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失去主要的生理功能。血中 sTM 的升高,提示患者血管内皮受损,而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促使凝血的启动。TM 通过肾脏代谢,肾功能损伤时 TM 也可升高。DIC 与其他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较困难。但使用常规凝血指标诊断 DIC 时,DIC 患者已经进入中晚期,此时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凝血、纤溶系统紊乱,难以恢复正常水平,易发生 MODS,病死率极高。既往研究发现,DIC 组(前 DIC 期)TAT、PIC、TM、t-PAIC 的 ROC 曲线下的面积较 DIC 组(显性 DIC 期)更大,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四项联合诊断时,DIC 组(前 DIC 期)AUC 值可达 0.926,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 87.1%,87.9%,明显高于 DIC 组(显性 DIC 期),表明血栓四项分子标记物在 DIC 早期诊断中具有指导意义。并且血栓四项比常规凝血指标更早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表明其对早期 DIC 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通过 TAT、PIC 结合临床可精准判断 DIC 的时期,提示临床及早进行干预并调整治疗方案。2. TM 联合 PT 预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以反复发生血栓事件和复发性流产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伴有血清抗磷脂抗体( aPL)阳性的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栓形成是 APS 患者的第一死因,因此,早期预测血栓形成并进行强化抗凝治疗至关重要。相关研究发现,与非血栓组相比,血栓组 APS 患者的血浆 TM 水平显著升高,提示 TM 可能是 APS 内皮细胞损伤的一个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且 TM、PT 联合年龄优于单一标志物的应用,是预测 APS 血栓形成的较为理想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积极预防用药, 确定最佳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既往研究发现,肺病合并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栓四项水平均显著高于肺病组。大多数研究认为,脓毒症患者大量炎症因子及内毒素释放入血,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 TM,同时激活凝血系统,代表高凝状态的 TAT 在体内水平随之升高,炎性反应和激活的凝血系统相互作用,在微循环内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IC 作为启动纤溶系统的标志物,其水平的增加则表明机体内血栓正在形成;t-PAIC 同样作为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物,也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其水平的增加提示血栓不断形成。TM 对肺病合并脓毒症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有望成为继 PCT 之后的新型标志物。相关研究发现,肺癌组(NSCLC 患者与 SCLC 患者)血浆 TAT、TM、t-PAIC、PIC 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 (P 均 < 0.01) ,如表 2 所示 。肺癌组、NSCLC 组肿瘤有转移组血浆 TAT、TM、t-PAIC、PIC 水平均较无转移组高, SCLC 组肿瘤有转移组血浆 TAT、TM、PIC 水平均较无转移组高,如表 3 所示。肺癌患者血浆 TAT 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健康人对照组和肺良性疾病组),肺癌发生转移组 TAT 水平高于无转移组,手术治疗后 TAT 水平下降。表明肺癌患者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激活状态,且与肿瘤转移有关,肿瘤切除后可部分解除这种高凝状态。肺癌患者血浆 PIC 水平高于其他两组,肺癌转移组 PIC 水平高于无转移组,手术治疗后 PIC 水平下降。说明肺癌患者凝血激活的同时纤溶功能增强。肺癌患者血浆 TM 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肺癌发生转移组 TM 水平高于无转移组,手术治疗后 TM 水平下降。说明肺癌患者体内具有较明显的血管内皮损伤,其受损程度与肿瘤转移等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肺癌患者血浆 t-PAIC 水平高于其他两组,手术治疗后 t-PAIC 水平下降。提示检测血浆 t-PAIC 水平对于肺癌并发血管内皮损伤和/或纤溶功能紊乱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均有一定意义。注:血栓四项参考范围参阅《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TAT、PIC、TM、t-PAIC 可以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反映血栓形成,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与 PT、APTT 等常规凝血项目相比,TAT、PIC、TM、t-PAIC 在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早期可发生显著变化,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常规凝血四项对血栓形成前阶段不敏感,出现异常时疾病往往已经进展到中、晚期,不利于临床早期干预。而 DD/FDP 作为纤溶的产物,出现异常时已过凝血期,变化远远滞后。血栓四项均在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反应起始阶段产生,可作为疾病的早期分子标志物,综合评估凝血、纤溶及血管内皮损伤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血栓四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 TAT 的半衰期仅为 3~15 min,检测易受干扰,结果仅能代表采样前 1 小时的情况。此外,对于慢性、陈旧性血栓敏感性不高,临床应用数据缺乏。针对这些局限性,新的检测项目如纤维单体(FM)测定、凝血酶生成试验等也正逐步走向临床。参考文献:
[1]Asakura Hidesaku,Classifying type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clinical and animal models.[J] .J Intensive Care, 2014, 2: 20.
[2] 洪丽荣,陈雨佳,江庆来等。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预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价值 [J].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2023,55 (06):1033-1038.
[3] 金宁,徐晓芬,张晓飞等。血栓四项检测在急诊内科肺部疾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判断中的价值 [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 (01):81-84.
[4] 张青,冯鷺,于超等。肺癌患者血栓四项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J]. 临床检验杂志,2019,37 (11):853-855+860.
[5] 邹姣。血栓四项分子标记物 TAT、PIC、TM、t-PAIC 在 DIC 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D]. 赣南医学院,2023.DOI:10.27959/d.cnki.ggnyx.2023.000099.
[6] 李永健,张琪,王洪春. TAT 与 TM 和 t-PAIC 及 PIC 在血栓栓塞中的应用新进展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 (10):1693-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