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中国经济下半场的七大核心矛盾

中国经济下半场的七大核心矛盾

1年前

作者:周东春

来源:智纲智库

文章已获授权



冬尽春来,危中有机,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纵观历史,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

现在的中国,正站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十字路口,面对国内外众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该何去何从,该怎样客观地去判断未来并赢得未来呢?

在笔者看来,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好就有坏,有对就有错,有强就有弱。如何在对立统一中找到规律,在矛盾变化中发现趋势,才是把握未来的关键之所在。

本文中,笔者用辩证的方法对未来中国的七大矛盾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供各位读者以更宏观的思维理解时局,简单提要如下:

Ø 多与少:产能过剩VS品质稀缺
Ø 内与外:内循环VS外循环
Ø 贫与富:脱贫攻坚VS共同富裕
Ø 新与旧:消化存量VS寻找增量
Ø 长与短:明天的奶酪VS今日的面包
Ø 洋与中:萧瑟西风VS浩荡东风
Ø 好与坏:最坏的时代VS最好的时代

战略就是选择!战略方向符合大趋势和大潮流,便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只要不折腾,很快就能异军突起。如果战略选择了夕阳产业和过剩行业,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做大做强。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企业,都须把握大势,才能行稳致远。

任何趋势的发展都是动态的,辩证的,生态的。如果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就会作茧自缚,就会成为时代的弃儿。因此,我们要有把握大势和预见未来的能力,才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一大批超级富豪。这些富豪的成功,除了其主观能动性之外,更多的是享受到了时代的经济红利。

来源:国家博物馆展览

第一波红利是外贸加制造业造富潮,第二波红利是房地产造富潮,第三波红利则是互联网平台经济造富潮。如今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造富潮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时代机会也逐渐浮出水面。

随着疫情的结束,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我国经济格局正面临巨大的改变,今天已经到了经济的修复期、调整期、转型期。未来的三年将会是黎明前的黑暗,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如何在光明中寻找时代红利,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前二十年,中国有两大超级引擎:大基建和房地产拉动,都已基本歇火,未来的中国新的引擎在哪里呢?新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呢?这关系到国家的产业方向,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

多与少:产能过剩VS品质稀缺

在辩证思维里,多即是少,少即是多。正如“水满则溢,物稀为贵”,世间万物都隐含着物极必反之理。无论是国家或是企业,都要把控多与少的精髓,选择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历经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出现“世界加工厂”、“基建狂魔”、“宇宙最大房地产”等现象。投资拉动的大基建日趋成熟,造路、造城、造园、造景运动已宣告结束。

出口拉动的传统制造业也面临着同质化、过剩化和低利润率的困境,而消费拉动由于受到疫情和产业下行影响,消费正在处于保守期和观望期。


以服装行业为例,全国服装库存已经超过千亿件,足以满足国内市场三年的需求。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质量产品成为稀缺。企业需要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

当前的中国经济进入去泡沫、去杠杆、去负债的新阶段,这将倒逼中国产业走向高端化、品质化和品牌化。 在可预见的未来,面对高端消费稀缺的困境,“高品质内容”将成为中国消费升级中的重要趋势

“美好生活方式”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精神消费”为驱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品质化和自主品牌化的新时代。未来商业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消费、新生活方式也将层出不穷。

2023年,智纲智库团队正在为深圳远郊的一个度假地产项目做战略策划。作为远郊型度假地产项目,面临着同类项目的一个共性问题:销售难。今天,把度假地产作为一种投资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把城市刚需产品直接搬到度假区的简单粗暴模式也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了。

让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就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以100万元预算入住五星级酒店,假设单价为1000元/间/天,按一周入住一次的频率来计算,100万元可以满足住20年,并且能体验不同品牌与标准的五星级酒店。而投资价值100万元的远郊度假房,不仅要支付装修费与长期的维护管理费用,也难以享受到五星级酒店的居住体验与服务品质

所以,今天的远郊房地产发展的主流思路正在从卖房子到卖生活方式。如果买房只是购买一个非刚需的物理空间,没有人再愿意为其买单。

如果我们卖的是一种让人魂牵梦绕的生活方式,除了房子本身的居住功能外,可以享受“采菊东篱下”,可以体验“归乡种田”,还可以“找到乡愁,感受亲情”,还可以“修身养性、体验场景”等等,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真正打动人。因此,在当前房子过剩、生活方式稀缺的时代,怎样打造好“生活方式”才是关键!

内与外:内循环VS外循环

内与外看似处于矛盾的对立面,实则不然,如太极两面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是有内无外,也不是有外无内,而是要“内外兼修、浑然一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国际局势风谲云诡,“去中国化”闹得沸沸扬扬,欧美试图在能源、高科技等领域与中国切断联系,苹果、三星等工厂由中国向东南亚转移。而另一方面,国内局势错综复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基于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格局乃是大势所趋。构建国内大循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启动内循环是特定国际背景下的重要战略选择。

内循环就是通过启动内需,通过新消费拉动,来构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形成特色混合经济下的国内产业生态闭环。在能够基本满足我国人民自给自足的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推动新消费,形成更多的消费内容、消费场景、消费产品。

之前中国的商品模式都是三来一补、出口转内销,在这个链条上,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是薄利;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高消费,一来一去,全部在薅中国羊毛。

我国内循环经济战略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而是国产替代背景下实现消费自主品牌,不再崇洋媚外,不再担心品质,这是文化自信和回归理性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同时强调内循环与外循环的打通与对流。

拓展全球外循环:“一带一路”与我国外循环战略相得益彰。首先,我国制造业过剩的产能需要通过时间和空间进行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刚好可以消化我国过剩的产能;其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也打通了新的能源通道,减弱了我国对欧美能源的依赖。

最后,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过程中,贸易、投资、能源等各方面更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为人民币提供了更大的需求,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外循环”不仅是产品输出也是品牌输出、文化输出、价值输出。以前中国的外循环只是加入WTO贸易组织,将中国制造卖向全球,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代工厂”的角色。

图: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贸易组织

而未来是要让中国的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最终完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三部曲,将中国品牌融入其他国家当地的产业中,渗透到本土的内循环里,通过让中国的企业在其他国家形成本土化的方式来实现一种新型的、内外联动的、内外循环的新格局。

从而让中国能够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市场,让中国的品牌走向世界各国,让我国从全球经济规则的分工参与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这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未来的中国将从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品牌,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大市场,当中国自主品牌企业一半的利润来源于国外市场时,才能说明中国企业真正的强大起来。

像现在的比亚迪、奇瑞新能源车企以及很多手机企业,很大一部分营业份额都源于国外市场。2022年奇瑞汽车全年出口量45万台,几乎占据年度销售总量的一半,小米手机的海外销量占比78%。

所以,中国本土品牌企业未来一定要多锁定国外广阔的市场,从产品出口到海外本土化,内外打通,双向对流,这样的企业才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

贫与富:脱贫攻坚VS共同富裕

贫富差距在人类开始进入部落生活时代就已经出现,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过大的贫富差距将会引发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当量变引起质变,阶级矛盾转变为阶级斗争时,将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对社会产生新一轮的洗牌。

近年来,我们国家脱离了绝对贫困状态,我国人均GDP从80年代初的不到300美元提高到12741美元,看似成果可喜,但仍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已经形成较大的差异,意味着社会已经出现两极分化。

严重的分化既不符合国家的初衷,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将共同富裕提上日程,而中国要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扶贫贵在授人以渔

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是近年来的精准扶贫,导致了部分乡村青壮年开始“躺平”,吃饱住好之后,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不愿意进城务工。

而农村女性在城市工作后思想发生改变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导致城乡男女比例失衡,造成了农村青年娶妻难、城市女性出嫁难的问题。

原本有一部分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回乡工作的“两栖人”,也随着扶贫工作越来越少。之前工厂招工容易,现在工厂面临“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机械手臂的推广运用,缓解了用工难的问题。

所以,国家扶贫工作除了对特定人群的“兜底”之外,始终坚持避免养懒汉,要从认知层面来扶贫,转变贫困人群的思想水平和思维方式,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最后再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来达成扶贫先扶志,输血也造血的目的。

做强做大中产阶级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理论,我国现阶段处于哑铃型社会结构,两头大、中间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中产阶级群体还未完全崛起。未来中国想要实现真正的富裕,不是“打土豪,分田地”,也不是行政的力量“均贫富”,而是从经济发展层面做大中产阶级。只有壮大中产阶级,才能实现纺锤形社会财富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民企是中国经济的柱础

国央企是国之根本,产之根基,其存在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其自身的效率、活力和创新问题也是很难去克服。而民营企业则是国央企最好的补充。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伴随着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角。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民营企业是中国产业创新的源泉,也是富民富国的根本,是更好的解决就业、壮大中产阶级的关键所在。所以对中国来说,要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要让民营企业强大起来。

新与旧:消化存量VS寻找增量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事物发展壮大源于其自身的矛盾运动,这是一个新陈代谢、除旧布新的前进过程。世间万事万物,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老树开新花”,才能健康成长并持续保持生命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于高速城市化和出口贸易进行拉动,增量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快速增长带来增量带来的同时,也会形成存量,存量的增加就会带来产能过剩、产品同质、竞争激烈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到相对过剩和存量厮杀的时代。

近几十年的高歌猛进,产品越来越成熟,行业越来越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容越来越同质,这些存量缺乏流量、缺乏优质内容,现阶段如何消化好存量,提质增效,创新内容,做大蛋糕,是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稳定,中国经济增长逻辑已经从增量红利转变为存量博弈。在增量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量、扩大产能、扩张市场等手段来实现增长。但在存量市场,企业需要精细地考虑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以满足消费升级和激烈竞争的需求。

疫情之后,受去泡沫、去杠杆的影响,未来中国企业必须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在寻找新增量的同时,需要不断优化存量,企业可以探索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

例如,有些企业需要砍掉臃余,重新聚焦核心产业,删繁就简,轻装上阵,方能重新崛起;有些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寻找新业务,寻找新增量。

通过二次创业实现企业新的跨越;有些电商企业除了线上渠道,还需要寻找线下零售和新物流带来的增长,或满足消费者更广泛的购物需求;还有一些企业需要提升供应链管理、生产力和品牌知名度,通过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来获得增长。

总之,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中国赚钱增长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企业需要具有高度的敏锐度,以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在优化存量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索新的增长点。

企业除了优化存量之外,还必须要找到增量。增量代表了企业的明天,代表了企业的未来,是企业升级换代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如果企业没有增量,它就不能迭代,不能成为常青树。

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时刻思考它的存量和增量的辩证关系,要从存量中寻找增量,再用增量反哺存量,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新的空间,新的市场和新的维度。增量战略就是创新战略,体现着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创新力,必须高度重视。

长与短:明天的奶酪VS今日的面包

做任何事都要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望着田里的,要长短相济,进行“长计划,短安排”。不仅要解决眼下的面包问题,也需考虑明天的奶酪在哪里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市场环境在快速变化,市场主体高度竞争,技术更迭越来越快、市场越来越多变、行业越来越复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从而发展成为严重的战略问题。

很多企业目前都面临着“小老树”的发展困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惯性思维影响,缺乏远见,在战略上没有形成面向未来的一个好的统筹,好的整合。

像“小老树”一般长不大、横着长,无法成长为参天乔木,企业生涯也做不强、做不久。就像柯达公司,在进入数字时代时,仍然沿用传统的胶卷业务模式,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因为惯性思维、路径依赖,最终陷入了困境。

从长线来看,当前的投资拉动乏力,房地产已经失效,未来中国的最大产业动力引擎应该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驱动,以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模式,新能源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筹码。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霸全球,靠的是军事、高科技和美元三板斧。

其中,美元的全球化源于石油的结算货币,让美国赚的盆满钵满。当有一天中国新能源占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七八十时,美元逐渐与石油脱钩时,人民币的影响力将会大大加强。

因此,新能源不仅是一个未来产业,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产业。因此,人工智能、新能源关键行业将是长期的朝阳型产业。


近期中国经济虽然经历了很多挫折,但不论是经济发展基本面,还是市场、企业运行态势都表明,中国经济仍具备强大的韧性和动力,稳中向好的势头没有变。

那么,什么是短安排?短安排就是要修炼好内功,站稳脚跟,未来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中掌握主动权,只要我们拥有核心技术,有核心能力,无论遇到什么风雨,都不会出现坍塌式崩溃。

因此,短安排对于企业来说,其实是当下战略执行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能够马上看见的东西。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要确定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也就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对事情的主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分清轻重缓急,哪一个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事情,哪个是战略上可以往后解决的事情。换句话讲,立刻去做、当前必须做、着急做的重要事情,就是短安排。

长计划更多的是一个宏伟蓝图,是一个梦想,是一种长期主义。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任何企业都要有一种长期主义的精神,这种长计划往往是能够让企业更有价值,能够让大家更有梦想,看到未来。


所以,企业想要持久的发展,必须坚持“长计划,短安排”,既要预见未来,长期坚持,坚定不移,又要立足当下,灵活有度,有的放矢。

洋与中:萧瑟西风VS浩荡东风

崇洋与守中是一组对比鲜明的概念,前者是一种不自信的、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心态,而后者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自信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近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碾压式冲击,许多人开始追捧西方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出现“每见酒瓶、荷兰水瓶等,必拾而藏之”的现象。

而近年来,国潮风兴起,随处可见身穿汉服的同袍,火热出圈的博物馆文创,与国潮联名的餐饮、服装、手机、家电等产品不断涌现。

我国正在从欧风西雨到文化自信而转变,未来中国将进入国潮澎湃、个体崛起、品牌共生的时代。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文化与消费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从国潮澎拜到国产替代

新消费时代,国产品牌正在崛起。今天的消费者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品牌,而是重视实用主义。无论是什么品牌,好产品自带流量,好内容自然发酵。当新生代消费者成为市场消费的中坚力量,人们愿意为国潮品牌买单,也越来越期待国产品牌,主动消费国产、分享国潮。

从消费觉醒到消费升级

中国正在进入消费者觉醒的时代。之前靠广告的狂轰滥炸就可以成就品牌,今天的品牌是由不同用户的深度体验形成口碑传播。在民族高度自信和国货品质、国货设计提升的基础上,消费者的消费认知正在转变。

与过去的电视广告、地推营销的渠道相比,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社交媒体、点评网站、私域圈子等平台的信息,令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消费专家化,正是消费升级的表现,消费者愿意花更多钱为质量、使用体验、品牌、消费体验、身份展示,品味展示等买单,获得更多商品的附加值。

从文化复兴到文化自信

如今,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感,并且在消费时不单单考虑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而是更注重产品中所带来的自豪感。

一方面国货品牌与海外品牌相比,价格优势突出,产品质量上乘,性价比高。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相比于其他文化符号,国潮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特征更易引发国人的情感共鸣。国潮品牌、国产商品的热销正是人们文化感情的寄托,未来对传统文化的演绎和创新也将长期成为营销和消费的一大热点。

所以,国潮澎湃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一场文化流行,更是一场消费变革。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中产阶级崛起、新生代成为市场主流等因素,让我国市场消费不再盲目,从之前的崇洋媚外,崇尚欧风西雨,崇尚国外品牌的现象逐渐回归理性、回归自信、回归个性、回归本土。

未来,企业在享受国潮带来的流量与荣耀的同时,也要在其中更好的彰显中国精神,凸现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好与坏:最坏的时代VS最好的时代

疫情带给我们沉重的困难,同时疫情也帮我们挤掉泡沫,去掉杠杆,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让我们重新回到正常轨道。经济不好的时候会促使我们更加努力,但经济的充实,同样也会带来精神的空虚。

为什么那么多的上师和高僧游走于大都市备受敬仰,为什么那么多没错没用的心灵鸡汤都受人追捧,因为当迷茫、困惑和不安来临时,精神寄托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说清朝末期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设想一下,如果清朝政府很开明,通过君主立宪,可能没有后面的辛亥革命,今天的一切又将被重新改写。如果太平天国推翻了清王朝,夺取了政权,封建社会的统治有可能被延续。所以,我们要客观的,辩证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世界万物就是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没有坏怎能映射好,没有错怎能证明对。时间随时都在转化,一切都在生发。对于我们来说,唯有全力以赴,方能无怨无悔。因此,这个世界的真理就是:一切刚刚好。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三年的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中美贸易战下,我们国家内忧外患。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越是最坏的时候,越是机会酝酿的时机,正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反而当你一目了然的时候,你是看不到机会的,因为创新总是在边缘发生,机会总是在混沌中产生。

来源:中国疾控动态

总之,任何一件事情,从某种价值观去考虑,固然有好坏,有对错,但重要的是你需要有一双把握机会的慧眼,一种洞察本质的能力,一种迎接挑战的心态,一种改善现状的决心,那么,坏的也可以变成好的,否则,再好的机会也会与你失之交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起点财经

相关新闻

重要性远超黄金!影响中国经济的核心价格,正在大幅上涨黄奇帆: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长见识、开眼界,中国七大博物馆的惊人秘密扼住中国国运的全球七大关键基础设施用6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悬浮,打通北上广深港!中国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暑期赴美:含税含行李631美金,低退改的中国-美国经济舱回归!大旺季也只要721美金!可入!CMF:2024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平台公共治理财经早参|杭州房产中介:“电话被打爆”;跌破10元/斤!“几乎没啥臭味儿”的国产榴莲加快量产;道指七连涨,中国资产大涨宝马中国回应将退出价格战,小米获独立造车资质,苹果头显黄牛价暴跌,发货帮回应APP下架油罐车轨迹查询,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31岁登上中国首富的陈天桥:因病隐退十年,身家激增400亿!成美国大地主,买下4个华盛顿!当前中国经济的十大关键问题俄乌战争结果将由中国决定?高盛发布对中国七大行业产能分析,5个行业产能超过全球需求之和……中国经济的“病灶”到底在哪里?中国的核心KPI变了中国下的这步棋,让美国焦头烂额像不像当下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期中国的大科学装置见证 AI 新次元 | 奔赴 InfoQ 中国的下一个 17 年中国的经济学博士,为什么不懂经济学?周其仁震撼解析: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真正的国家智库:中国经济的出路何在?中国的大西北一周行,驻华外交官刷新了印象!百度霸气女总裁翻车,中国的大企业还没醒过来,他们不知道新时代已经来了五一出行,感悟中国经济的澎湃动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