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大火39人遇难,有人背锅了
作者 | 燕公子
河南方城火灾方熄,江西新余又是一场烈焰焚命。
这一次的伤亡,比上一次还要惨烈——39人遇难,9人受伤,其中8人病情平稳,另有1人正在抢救。
事情一件一件说,按照时间顺序,先说方城火灾。就在前天晚上21点46分,方城发了火灾事故情况通报。
通报挺长,但是有效信息并不算多,起火原因、13名学生的遇难经过,这些关键疑问皆未提及。
总结下来,有价值的信息只有三点:
第一,火灾当晚共有307名小学生住校;
第二,宿舍共有2扇门,其中一扇夜间从不上锁。
也就是说,事发当晚不存在宿舍门从外反锁学生无法及时逃生的情况。
第三,起火的305宿舍,当晚住有32名三年级男生,以及1名宿管员(班主任)。
这也正面回答了此前网上的疑问,宿舍是有老师陪寝的。
关于火灾本身,官方披露的信息仅止于此,而后便用了大量笔墨与篇幅通报救援与救治情况,并用上了“不惜一切代价”之类的字眼。
其实,无论事后怎么表态,13名学生都已经成为了代价本身,无可挽回,这样的口号大可不必。
真的重视,把事件经过查清楚,把责任压实到位,比什么都强。而不是刻意避开死者,重点描述自己如何大力抢救生还者。
回到事故本身,按照通报里的说法,学校有教师陪寝制度,也未夜间反锁宿舍门,那么学校是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了呢?
1,既然有班主任陪寝,那么火灾之时,班主任逃生成功了吗?通报为何不提?
按照网上其他信源披露的信息来看,遇难的13人都是小学生,死亡时还都躺在床上,没有挣扎迹象,推测应是熟睡中吸入浓烟昏迷后遇难。
敢问班主任当时做了什么应急救援措施?是起火时尝试了叫醒孩子们,发现已无力回天,所以急着去搬救兵,还是干脆只顾着自己跑了?
2,307名小学生集中住宿,30多人一间宿舍——30多个孩子啊,就挤在一个50多平的小房子里。
一句“房门没落锁”,就万事大吉了么?电路老化风险有定期排查么?隐藏火源平时有留意过么?
孩子们睡的是高低床,火灾突起之时,即便是开着房门,住在上铺的孩子也要忍着灼伤之痛爬下床才能逃生。
着火点如果在房屋正中的话,靠里面的孩子还要穿过火势中心,留一扇门,只不过是最基础的防灾措施,最重要的还是管理方事前预防!
没出事时,孩子就是一切,出了事后,所有相关方的第一考量,都不是孩子。
而是怎样把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怎样在悲剧里找点可以抵过的功绩。
再来说说江西新余的大火。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重大事故标准,造成3到10人死亡的,属较大火灾;造成10到30人死亡的,属重大火灾,造成30人以上死亡的,属特别重大火灾。
江西新余火灾,致死39人,已经算特别重大火灾了。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作出指示,中央领导率队赶赴现场指导处置,12名相关责任人员已被火速控制。
火是1月24日下午,从江西新余渝水区天工南大道佳乐苑沿街店铺烧起来的。
起火的大楼并不高,地上仅有2层,地下一层是冷库,地上一层是网吧、小餐饮店,二层是培训机构。
最先着火的是冷库,火势蹿到地上一层后,网吧、餐饮店的人很快就跑了出来。
楼上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而火势继续往上,培训机构里许多准备专升本的学生正在上课——
顺带说一嘴,离这里不远就是江西工程学院,这条街就是学院东门的学生街。
本来人员密集就会导致逃生困难,偏偏这栋楼还没有消防通道,只有楼梯一个进出口,楼梯狭窄,最多仅能容2人并排挤过,还被火给挡住了。
于是正在上课的人们,就只能选择跳窗。
但人有那么多,窗户却没几扇,火灾不等人,浓烟窒息下,39条人命就这么没了,都是年轻人。一个学生在叫了最后一声“妈”后,就失联了。
很显然,这起事故中,消防问题是肯定存在的,也是最致命的,而事发后,这排沿街店铺所在的佳乐苑小区,也被曝出是个没有物业的老小区,小区大门就是“消防通道”。
用网友的话说,这一片平时根本就没有消防检查,“或许悲剧的根源早就种下了”,只不过这次失火的是沿街店铺而已。
讽刺的是,新余市上个月就曾发生一起商铺失火事故,死亡2人,为此,全市刚刚完成一轮排查整治。
没有消防通道却又人员密集,这么明显的隐患都没查出来,或者说查出来了没重视,请问整改了个什么呢?
形式主义要人命,从来都不是危言耸听。据说教室并不是只有一个消防通道,还有一个侧门,但平时都是关着的,还有一个窗户,但平时也没有开过。
写到这里,看到一条最新消息,江西新余全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都被叫停了。这意味着,教培要背上这口大锅。要成为这起事故的主要“元凶”了。
很遗憾,也很无奈,说句心里话,这一次,我为教培感到冤枉。学生们想上进,想要专升本,上个教培有什么错?
河南方城火灾,孩子们可是在学校遇难,照这个逻辑,河南是不是应当关停所有学校?
事前形式主义,事后着急甩锅,对自己轻拿轻放,对别人重拳出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鱼有什么错?
敢问一句,悲剧为何反复上演?
- End -
位卑未敢忘忧国!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作者微信:
Y2023-2053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