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亿张嘴,菲律宾简直地狱难度开局
本文转载自「地球知识局」(diqiuzhishiju)
一亿人口,是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2.5个加拿大,1个河南省……或者,不到1个菲律宾。
人口多寡是相对资源而言的,在贫瘠苦寒的俄罗斯萨哈共和国,100万人就逼近承载极限了;而印度的面积甚至比萨哈共和国还要小,现在14亿人口,还能再生个2亿。显然,光靠土地是养不活人的,水热资源至关重要!
一个地球,两种世界▼
亚洲季风区正是靠着强大的水热资源,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养活了半数的人类,随便挑个国家都是几千万、上亿的规模,尤其是一年多熟的热带、亚热带,种田潜力深不可测,但这里面也有拖后腿的。
1.16亿人的菲律宾,在季风国家里并不显眼,但他却是个十足的异类。
跟他同一纬度的越南、泰国,都是有名的稻米出口国。而菲律宾每年却要进口上百万吨大米,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2022年高达386万吨,自给率只有77%,这还是基于老百姓极低的生活水平。在菲律宾,甚至有2000万贫民窟人口经常吃一种用厨余垃圾做的食物pagpag。
▼
同样是热带种田流,菲律宾却吃不饱饭,这里面既有地狱难度的自然开局,也有冷血无情的阶级压迫。这个国家的问题,近乎无解。
全球自然灾害最惨国
今天菲律宾的人口排在世界第13,有1350万人在马尼拉都会区讨生活,这个人口密度在今天的热带国家并不少见,但在古代就不同了。
都是东南亚大城市,比一下▼
在西班牙人殖民菲律宾之前,菲律宾群岛大部分土地可谓荒无人烟。16世纪菲律宾群岛的人口只有大概125万人,散布在无数个小规模的部落里,过着半农耕半渔猎的生活。
当时整个东南亚的海岛部分,除了爪哇岛、巴厘岛等个别案例受到火山沃土的眷顾外,农业价值普遍都很低,热带病、高温、极难开发的雨林、贫瘠的土壤,在农业时代的人类面前都属于“神级开局”。
▼
直到这些debuff对应的克制技术——药品、空调、工程机械、化肥——一一诞生,热带地区过剩的水热资源才能大规模用于农业生产。
1847年,菲律宾人口达到300万,1905年达到700万,从卡加延河谷、中吕宋到北棉兰老岛,热带种田流在六大农产区全面铺开。如今中吕宋地区的产量最高,稻米产量超过450万吨,也聚集了最多的人口。
▼
工业技术为菲律宾扫清了大部分自然障碍,但还有一个问题至今无解——台风。
以前我们讲过,台风的形成需要两个必要条件:温暖的海水和地转偏向力。跨太平洋的万里送温暖行动,在西太平洋堆积了巨量的暖水,因为地转偏向力越接近赤道就越弱,所以相对靠北的菲律宾-马绍尔群岛一带海域,就成了最合适的“台风出生点”,规模足有4000多公里宽。
台风长大了就会在副高气流的带动下一路向西、向北,其中有相当比例都要经过菲律宾。2020年西太平洋的23个热带气旋,有19个都袭击了菲律宾。21年是15个,22年12次。
台风所到,满目疮痍
(图:shutterstock)▼
我们都知道,台风过境会重创农业,甚至一扫而空,我国的台湾、海南、雷州半岛都是受台风破坏的重灾区,而菲律宾作为台风老家守门员,一年十几个台风贴脸输出,压力可想而知。
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席卷菲律宾中部,直接造成6300多人死亡,米沙鄢群岛和棉兰老岛的大部分地区遭重创,稻米减产26万吨。
真的很猛很凶残▼
2021年,台风奥戴特横穿菲律宾中南部,洪水和强降雨摧毁了米沙鄢群岛、棉兰老岛北部、三宝颜半岛等地的当季作物,超过7000公顷稻田被毁,农产品损失27万吨。
国际上有一个指数叫“各国自然灾害风险指数”,菲律宾位列第三,好像不是最惨。但排在第一第二的是瓦努阿图和汤加王国,人口不到40万。汤加就是去年火山爆发的那位,体量只有菲律宾的九牛一毛。
汤加很小,在右下角▼
这个榜单的前十名里,如果排除那些人口小国,前三甲就是菲律宾、孟加拉国、柬埔寨,纯纯的亚洲难兄难弟,后两位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总之,四舍五入,菲律宾算是“全球自然灾害最惨国”,这里面主要就是台风。
人口刹车被拆了
由于人类还无法消灭台风,菲律宾的农业条件相比隔壁的越南、泰国自然略逊一筹。但不要忘了开头那句话,人口多寡是相对资源而言的,人均资源,分子到顶了,还可以减少分母,正所谓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如果只有3000万人,菲律宾即使顶着台风生产,吃饱也绝对不是问题。
但事实是,现在的菲律宾有1.16亿人,人口结构非常年轻,但营养不良却十分普遍,甚至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报告)
日子太难了(图:shutterstock)▼
所以,菲律宾人口怎么这么多?不能学习一下计划生育么?
古罗马有谚,一亿人口,非一日所生。早期的菲律宾人口极少,到1800年,据统计整个菲律宾也只有189万人。
在其后的100年里,玉米的引进和土地私有化推动了人口扩张,到1900年,菲律宾人口将近700万,100年翻了3倍多,但是跟今天比,只能算是个起点。
菲律宾乡间,一名女童正在掰玉米
(图:essc.org.ph)▼
1945年,菲律宾人口来到了1600万,真正的高潮即将开始,伴随着战争结束、国家独立、农业开发和公共卫生改善,和同一时期的众多后发国家同步,一波前所未有的婴儿潮来了,这是一个平均每个家庭生六胎七胎的时代,我们的父辈对此记忆犹新,菲律宾也一样,从1960年到1985年的一代人之间,人口就从2600万膨胀到了5400万。
二十多年,足够改变很多事▼
菲律宾的精英阶层在7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人口过多的弊端,同一时期的中国开始计划生育,印度开始实施强制绝育计划,而菲律宾却因为宗教原因无法推行节育政策。
由于早期的菲律宾本土文明过于孱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得以深入到宗教和文化层面,相当于亚洲小拉美,这里80%以上的人口信仰天主教,教会势力非常大。而根据天主教教义,是禁止使用避孕工具的。
菲律宾幼儿被父母带到教堂,接受洗礼
(图:writewithcath.com)▼
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曾明确表示:“除了教会批准的方法,不会推广任何节育手段。”普通人要在菲律宾买避孕套都有年龄限制,而且要接受旁人异样的眼光。根据美国古特马赫研究所 (Guttmacher Institute) 的数据,菲律宾女性一半的受孕都是意外怀孕,而教会仍然坚持反对使用避孕套。
教会这套操作相当于把人口刹车给拆了,结果就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今天菲律宾已经有1.16亿人,生育率仍然高达2.7。
2013年,马尼拉某医院妇产科,人满为患
(图:壹图网)▼
无解的土地问题
按照东亚、东南亚的传统路径,过量的人口会流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是工业,也可以是农业,虽然会导致严重的内卷,但是精耕细作之下也能混口饭吃。
但菲律宾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农业用地基本被大种植园控制,有相当比例都用来种烟草、棉花、蕉麻、咖啡、甘蔗等经济作物,有着明显的殖民地特征,这也是殖民历史的遗产之一。
早期的大种植园占据着最好的土地,它们都属于西班牙皇室的皇家菲律宾公司 (Real Compaña de Filipinas),主要任务就是出口经济作物,而非满足当地粮食需求,后来这些土地又转移到地方权贵和外国资本手中。大部分农民仍然没有地,只能当佃农,实际上是廉价的种植园工人。
▼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1933年,美国人在菲律宾实施了《大米共享租赁法》。法案规定佃农和地主的收成要按照五五分成,并且禁止地主随意解雇佃农。这个比例即使放在晚清的中国也属于非常严苛的盘剥了,何况他还是没有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大量的无地农民,不想在农村忍饥挨饿,也没有足够的血汗工厂可以打工,那就只能流入城市,成为庞大的城市贫民窟的一部分。
有时,光是为了活着,就已筋疲力尽
(1985年,马尼拉街头,图:Wiki)▼
毫无疑问,土地所有权是问题的核心。
东亚国家在20世纪中期已经给出了版本答案——土地改革。只有土改,才能把广大佃农变成小土地所有者,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为过剩的人口兜底。
菲律宾政府当然清楚土改的意义,几乎历届政府都在推动土地改革,各种版本的土改法案层出不穷。比如阿基诺夫人推动的“全面土地改革计划”,规定私人拥有的土地上限为24公顷,其余收归国有并分配给无地农民来承包。
政策本身是好的,但落实下去就困难重重。本国和外国的大地主在地方上的势力根深蒂固,绝非一两个法案所能撼动,何况,执掌菲律宾权力的上层建筑,本身就包含大地主群体,让他们自己改自己,可能连上帝都做不到。
积重难返?▼
不能强行再分配土地,那就只能通过名义上的“回购”来进行,也就是赎买,这也是很多国家都上演过的剧本,有几个成功了?你们可以去翻一翻。
据2012年统计数据,菲律宾有1132万户无地农业家庭,差不多5000万人,也就是全国一半的人口,仍然是我们口中的“佃户”,再加上2000万居住在贫民窟的穷人,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呀!在这种结构下,就不要有太多指望了。
出路在哪?(图:壹图网)▼
由此可见,表面上的“吃饭问题”,背后还有人口问题、土地问题、宗教问题、权力问题、一大堆历史遗留问题。和残酷的人类社会相比,连台风都显得十分温柔了。
在这个年年都要被台风反复洗劫的群岛,在这个几乎没有公平可言的国家。菲律宾的穷人一出生就面临着地狱难度的开局。一场天灾、一轮涨价、一波裁员,都足以把他们的生活推入深渊。何况,他们甚至没有避孕的权利。
菲律宾穷人,根本没得选
(图:shutterstock)▼
我们或许可以假设,菲律宾会选择一条艰难但正确的进步道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解开宗教思想禁锢、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障和灾害救助。如果成功,菲律宾人的个人命运,大概率会比现在好得多。
但现实不是假设,在现有结构下,穷人有心无力,富人有力无心,事情是不会自动变好的,可能,这就是国运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