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之外,一杯好茶还能怎样喝?
茶水沸腾、热气氤氲,约上三五好友相聚,喝上一杯茶,享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咖啡与酒之外,茶,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里。
据抖音数据显示,2023年茶行业18至30岁兴趣用户占比提升至38.4%,年轻人的茶饮意识在不断提升。近两年的词条搜索数据也显示出相同趋势,从2022年大火的“围炉煮茶”,到热播电视剧《梦华录》里的“茶百戏”,每个词条的检索量在一两个月时间里就可以轻松超过百万。2023年12月,“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全球巡展亦引发了大量网友关注,成为了近期文化生活领域的热点。
喝茶,懂茶,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国人与茶的紧密联系可追溯至千年前。与茶稍有接触,便总会想要了解在口味之外的更多故事:“煮、煎、点、泡”,这极具代表性的一系列制茶技艺、饮茶方式,彰显了怎样的文化美学?又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茶文化通过不断传承与创新,拥有了多姿多彩的过往,我们这一代人又将进行哪些突破,去开启下一个茶饮千年?
从一片树叶,到饮食的一部分
“煮、煎、点、泡”,这四个字常被用来总结历史上最主要的饮茶方式。
在讲究食药同源的文化中,古人最早将茶作为药物及食物,干嚼茶叶获取茶汁,或是将茶叶和黑芝麻、桃仁、瓜子等一起加盐煮粥——采摘、腌制、烹之、食之。吃茶叶、喝茶粥,开启了饮茶文化的序章。
彼时茶的出现,还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麓等原产区,和生活在中原的人们颇有些距离。不过,以记载来看,魏晋时期的吴与蜀已经开始成为饮茶区。人们将椒、姜、桂等种种香料与茶同煮,从而获得一杯香味浓郁、口感辛辣的古代茶饮。
到了唐代,茶圣陆羽推崇能体现茶本味的饮茶方式——“清饮”,即《茶经》中所记载的“煎茶”。从茶叶的采摘、制作、研磨,再到如何煮水、选什么茶器,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优雅的茶器
煎茶的出现,让茶叶正式由食材蜕变为饮品,茶原本的色、香、味得以显现。人们开始学习着享受茶的“珍鲜馥烈”,茶也从配角一跃而成当之无二的主角。
自宋代起风行的点茶更加讲究,进一步提升了饮茶的意境,使饮茶成为了风雅之象征,在上流阶层大受欢迎。《延福宫曲宴记》里就曾生动记载宋徽宗为群臣演示点茶的一幕:“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点茶,不仅喝茶,更是品味文化。其技艺精妙繁复,在美学上到达了极高的地位,但也因此难以走近大众,以至于一度在历史中销声匿迹。今天的人们只得依靠文献记录,还原其精巧技艺:冲水调膏,再注入沸水数次,用茶筅快速击打,直至茶水交融,“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
宋人留下的文献书画告诉我们,点茶还衍生出了具有社交与娱乐属性的“斗茶”。观“水痕”、看“汤色”,人们聚在一起比较茶的品质,也比拼谁的制茶手艺更高超。资深的斗茶高手甚至可以在茶汤表面作画写字,创造一份“白云满碗花徘徊”的佳作,有着颇似今日咖啡拉花的趣味。
茶,从一片树叶,到饮食的一部分,再到成为与琴棋书画相比肩的技艺,它拥有了多样的含义,并成为了文化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
这一代人喝茶,
喝的是流行与创新
宋代点茶的兴盛,让茶逐渐由文人阶层向普通市民阶层渗透。明清之际流行的“泡茶”,则让茶从真正意义上告别了小众。“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开始融入“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废团立散”,推崇以散叶茶取代工艺繁复的团茶。伴随而生的,是散装茶叶的快速发展及泡茶法的风行。泡茶法只需将茶叶放置在茶壶或茶盏中,用沸水冲泡即可。“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深受明代人的喜爱。
“煮、煎、点”让茶实现了从药用植物到美学化身的神奇转变,“泡”茶则让茶走向大众。
饮茶方法的简化,带来了不同品种散茶的兴盛,也促进了紫砂壶、盖碗等茶器制作的发展。当器具变得轻便、茶的品种更加多元,人们喝茶的场景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文人墨客在山水中建茶寮,以茶会友,追求茶之清味与身心轻盈;平民百姓在市井间泡茶馆,以茶解乏,享受忙碌生活中的一隅闲暇。
泡茶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疗愈
《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说:南京“大小酒楼有六七百痤,茶社有一千余处”。张岱在《陶庵梦忆》写:“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明代小说文本当中茶馆出现的频率,甚至超过了酒馆。
清代民间泡茶、饮茶之风更盛,各地大街小巷都有茶馆的身影,茶庄、茶号纷纷出现。不少平民茶馆甚至茶叶与水分开收钱,买了水就能泡茶。花很少的功夫与钱,也能在茶馆享片刻喝茶会友的欢愉。
“煮、煎、点、泡”一路走来,如今人们最常使用的饮茶方式依然是“泡茶法”。提起“泡茶”,一位老者端着盖碗或是保温杯的形象一定会跃然出现在不少人眼前。不过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相较于咖啡与酒,悠然泡茶的画面,似乎少了些都市时髦感和便利性。如何让茶饮焕发出新活力,成为了当下所有茶人共同面临的挑战。
作为当代茶文化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新茶饮品牌正通过产品的创新和消费行为的培养,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将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带给大众。
越来越多年轻人爱喝茶
2023年,霸王茶姬将传承与创新相融,开创性地在行业中应用“压力闪萃”技术。在保留茶的原始风味和公众印象的基础上,为“茶之为饮”的形态和风味注入新意,在“泡”之后带来了一种更“年轻”的制茶技艺——“萃”。
今天,越来越多人第一次接触“茶”是通过新式茶饮,也愿意以“原叶鲜奶茶”的形式去喝茶。对于当代茶人来说,探索新的茶产品形态、茶科技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中国茶,正在成为共同的课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喝茶方式。随着“萃”的出现,属于“煮、煎、点、泡”的上一个茶饮千年,在延续中展开富有新意的章节。霸王茶姬的探索,即在于承接千年中国茶史,为当代人找到新的喝茶方式。
承接千年脉络,
开启中国茶的下一个千年
走在今天的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手捧一杯茶饮结伴而行的年轻人。中国茶饮行业以极快的市场增速,成为当代人的一股饮品新风。而在过去的十余年里,茶饮行业也经历了多次迭代。从重甜、重小料的珍珠奶茶,再到讲求奶盖风味与水果加料的芝士奶盖茶、水果茶,不以“茶”作为饮品核心的产品正在成为“过去时”。
2023年起,行业掀起“原叶鲜奶茶”的风潮,几乎每家主流茶饮的菜单上,都将其作为了代表性的产品。而这股以“茶”为核心的新茶饮浪潮,在多年前就埋藏于霸王茶姬的产品基因中。
从以广西横县双瓣茉莉窨制的茉莉雪芽制作的“伯牙绝弦”,到特选六年陈香普洱拼配云南墨红玫瑰而制的“去云南·玫瑰普洱”。霸王茶姬在过去6年间以茶为原点,不断探寻茶饮的更多可能性,为年轻人带来喝茶的新方式。
霸王茶姬的茶拿铁
茶产业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变革,与消费人群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当“泡茶”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茶该如何焕发出新的活力?带着这样的思考,霸王茶姬以独家的“萃”技术为年轻人带来了新一代茶产品“茶极萃”系列。希望能让年轻人在与茶的交互中感悟中国茶文化,了解中国茶的创新魅力。
为此,在去年底,霸王茶姬官宣与故宫博物院携手,联合推广“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福建站,并亮相发布会。通过深度参与策展,霸王茶姬与故宫博物院共同梳理出“煮、煎、点、泡、萃”的千年茶史脉络与当代创新形态。
霸王茶姬官宣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广“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在特展举办地福建博物院,鸡缸杯、建盏、青花瓷等饮茶名器见证了茶文化的繁荣与传承,神农、陆羽等历代茶人与茶之间的一盏共生,生动地体现着茶文化的古韵悠扬。同时,霸王茶姬还将新一代的出茶、制茶设备搬进博物院,形成由古入今、古今交融的茶文化奇妙体验,展现了茶产业发展至当下的文化变革。
为全方位展现中国制茶技艺变迁和茶科技发展样貌,霸王茶姬还在4号展厅开设“现代茶空间”,为参展观众奉上全国首次以“萃”技术呈现的伯牙绝弦。
霸王茶姬开设的“现代茶空间”
不仅着眼于福建,霸王茶姬还在全国开启“茶文化空间”巡展。在全国20多座城市,以图像形式展出“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福建站的相关茶文物展品,落地“茶文化空间”。此外,霸王茶姬还特别邀请文化学者马未都,共话千年茶史,与全国的茶文化爱好者共享中国茶文化之美,共同开启属于中国茶的下一个千年。
霸王茶姬开设的“茶文化空间”
过去几年间,霸王茶姬不仅深度参与茶产业创新,推动茶文化创新传播。还在品牌发展之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投身公益互助事业:驰援甘肃地震,支援北京、河北抗汛救灾,捐助山区学子,开设无障碍门店……
“茶”之一字,可幻化为“人在草木间”。霸王茶姬所坚持的茶道,亦是人道。茶文化的包容与美德在每一杯茶之间传递,东方好茶之风亦贯通古今,融通中外。
一片叶,成为一杯茶,经历了“煮、煎、点、泡、萃”的不同技艺之法,传承千年,纵横万里,恰似一卷讲述东方人文历史的丹青画轴,勾勒出不同时代的情感与精神。
在这一杯茶背后,浓缩的是一代茶人的不断探索。饮茶方式在改变,生活的美学也在不断延展。这不仅是一个品牌所书写的与茶有关的故事,更是茶文化与当代国人生活美学的全新篇章。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林翠羽
作者丨筱鱼
图片来源丨霸王茶姬 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