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引进来,一场上海招商思维的嬗变之旅
从2023年7月战略签约到10月拿地开工,上海引入mRNA巨头莫德纳,仅用了3个多月。这一“莫德纳速度”,比4年前同样由上海创造的“特斯拉速度”还少了1个多月。
从特斯拉到莫德纳,从新能源汽车到生物医药,上海在越发激烈的招商竞争中主动出击,聚焦带动性强的重点产业项目,通过“投资上海·全球行” “投资上海·全国行”全年超千次的走出去招商活动,形成了“投资上海”在全球的更大声量。
同时,上海充分利用国际会展之都的资源优势,将进博会、工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高能级展会,转变为上海招商引资的超级平台和有效主场。
1月3日举行的今年首次上海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统筹投资促进活动,以更大力度办好“投资上海”系列活动,加强海外招商引资,做好项目推进、政策解读,提升海内外显示度。
从坐商到全球行商
2023年以来,一度被疫情阻断的线下考察交流得以恢复。上海也一改往日的“低调”,开启了阔步“走出去”的行程。一个方向是海外,一个方向是全国。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当前,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因此,上海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更好实现自己的担当,在这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增强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上述专家说,这体现在招商引资方面,就是更加主动作为。
作为外商投资中国的重要目的地,多位参与了海外招商的人员告诉记者,即使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全球跨国投资乏力,上海获得的反馈依然是非常积极的。
2023“投资上海·全球行”的意大利罗马站,来自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的近100家意大利重点企业参会。意大利中国理事基金会理事、意大利企业和制造部代表皮埃特罗-皮奇内蒂(PietroPiccinetti)表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电气集团、东方国际集团和光明食品集团等企业均在意大利有投资和产业合作,许多意大利企业在中国投资也首选上海,上海与意大利经济和产业合作非常广泛,前景可期。
图为“投资上海·全球行”系列活动(意大利罗马站)现场举行签约仪式
在“投资上海·全球行”的美国纽约站,铁狮门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EB Kelly强调,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化和创新化的楷模,铁狮门作为上海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将为推动上海与美资企业加强合作,在共同创新发展方面作出贡献。
图为”投资上海·全球行“系列活动(美国纽约站)现场
自2023年初上海市级层面赴海外招商以来,各区、各重点园区也踊跃“走出去”。在全球多地举办推介大会、成立海外投资促进分中心、瞄准标杆企业“招大引强”,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提振了外资外企的投资信心,强化了“投资上海”的品牌形象。
上海积极“走出去”的同时,跨国公司高管也掀起了“来华潮”,上海往往是他们中国行的重要一站。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长龚正会见近百名跨国公司高管,如苹果公司CEO库克、特斯拉CEO马斯克等。
同时,进博会等重要展会,也成了深化合作的有效平台。第六届进博会,就吸引了120个外宾团组和百余名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高管参加。
他们所为何来?2023年7月,液化空气集团CEO傅朗华(François JACKOW)访华,并将上海作为第一站。傅朗华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低碳化、氢能的多种运用场景以及电子产业的爆炸式发展,与液化空气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契合,也给予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多可能。
上海是液化空气的创新和研发中心,这一中心不仅服务于中国客户,也服务于液化空气的全球客户。傅朗华表示,相信未来能在上海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看到更多的机遇。
机遇来自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新产业赛道的快速兴起,以及科创实力的不断增强、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当前正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上海,也为全球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近日也表示,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机遇和增长潜力始终是跨国公司难以割舍的。
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PHINIA,是全球燃油系统和售后市场领军企业。在上海举办的2023年法兰克福汽配展上,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森(Brady D. Ericson)对第一财经表示,亚洲是PHINIA最大的增长机会,尤其中国占公司全球市场的比重在持续增加。“我们在这里看到很多机会,我们将继续支持和发展这个市场,继续投资这个市场。”
各项数据显示,上海依然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2023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达到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当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5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956家和561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数量(65家),超出了原定计划的60家。
全国招商步履不停
走向海外的同时,上海在国内的招商,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原因在于,上海的行进路线,不仅是南下北上到北京、广深等一线城市,还西进、东行到了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
行动的变化,背后是思维的改变、理念的革新、模式的创新。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已经提出了“三看三不看”的招商新思维,即“不看税收看业态、不看盈利看潜力、不看资历看团队”。
有招商人士告诉记者,以往的招商引资,起推动作用的主要是要素资源,比如土地、厂房、财税政策,但现在是产业推动型,要靠产业生态、科技创新来推动。招商引资方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
也因此,一贯“不凭政策优惠”招商的上海,更加注重发挥其产业、创新和人才优势,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协作、创新协同,实现互相赋能。
对于上海步履不停的国内招商,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平曾表示,这并非掐尖、挖墙脚,而是希望内陆城市的优秀企业能用好上海的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高端要素,做大做强,利用上海国际化舞台“走出去”。
“上海到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产业合作主题,这也说明,上海对自己的优势、和其他区域的协同方向,思考得很清楚。”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表示,“武汉在光通讯、汽车、生物医药、北斗导航等领域技术优势明显,上海和武汉两座城市可以共享产业链,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企业品牌、知识产权和人才资源的流动,共同降低整体成本;同时,在短板领域,两地可协同攻关,重点合作;此外,当前国家倡导建设统一大市场,沪鄂互相打开市场,可以让两地企业获取更多成长的机会。”
图为“投资上海·全国行”系列活动(武汉站)现场
在“投资上海·全国行”广州站活动中,嘉定区副区长李峰表示,嘉定作为老牌汽车城,近年来加快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建设,初步构建起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领先地位。广州市作为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产业集聚程度也很高,这是嘉定与广州深化汽车产业领域合作的一个重大机遇。
在“投资上海·全国行”深圳站活动中,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表示,深圳有丰富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杨浦要借鉴深圳经验,建立两地区校企各方沟通对接的桥梁,做强做深与高校、企业共建的功能型平台、联合实验室、企业创新中心功能,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从产业结构来看,杨浦和深圳在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领域关联度高,合作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推动跨区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共同推进两地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周海鹰说。
成效,可以简单从每场活动收获的微信好友数量得出结论。“每场活动都会有近百家企业主动添加,他们对上海的需求明显。”王东说,上海在全国招商,追求的是“1+1>2”的协同效应,探索的是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
会展是最好的招商引资机会
走出去的同时,上海正在建设的国际会展之都,也成为招商引资的超级平台。
进博会、工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高能级会展,既是技术交流的平台,也是最新产品发布的平台,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团队和龙头企业,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023年11月5日-10日的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为了紧抓“家门口的盛会”带来的机遇,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联合各区、镇(园区)、合作伙伴开展“投资上海·相约进博”系列推介活动,包括11场进博内场市区联手推介会,以及近百场各区专场招商活动,积极推动“展商变投资商”。
图为第六届进博会期间“投资上海·相约进博”系列推介活动
2023年9月20日举办的2023“投资上海·相约工博”招商合作推介会,充分发挥工博会溢出效应,对外推介上海发展优势和投资机遇。活动现场,全市17个重点产业项目进行集中签约,总投资88亿元。其中包括7个工业上楼项目,涉及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先进材料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
2023年7月6日-8日举行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展企业数量、展览面积均创历届之最,超400家参展企业,超50家优秀初创企业与会,首发首展新品达30余款。大会期间,上海市投促中心特设展位,展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为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分享“投资上海”的机遇。据统计,仅6日一天,市投促中心就收获招商线索近200条。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会场,徐汇也抢抓这一展现营商环境、抢抓新赛道、结交新朋友的最好机会。大会产业招商组计划拜访企业共235户次,第一天就拜访89户次,其中重点对接意向企业24家。
事实上,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就是在徐汇西岸举办的,如今,这里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的集聚地,是会展招商推动新兴产业集聚的成功案例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681个,展览总面积1732.67万平方米,2024年上海办展规模预计将略超2019年水平。其中,国际展占展览总面积的比重继续保持80%以上水平,这将为上海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发优势。
从上海速度到上海服务
走出去、引进来的同时,保持发展环境和政策举措的长期性、稳定性、可预期性,对吸引全球企业持续投资深耕极为重要。
也因此,上海正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对重点项目的响应速度,转变为常态化的“上海服务”。
普陀区积极推动武宁创新共同体建设,联动武宁路沿线辐射的2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近百家科创平台和近千家科技企业,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平台,凝聚更多创新力量。“通过创新共同体的打造,主要是政府搭建一个让大家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把各自的资源呈现出来,同时也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个平台才有生命力。”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表示。
宝山则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确立了“三个先后”的模式。通过“先投后股”“先服务后股”“先租后股”的创新模式打造“科学育苗”“精准施肥”“有效嫁接”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科技服务支持体系,创建具有宝山特色的精准赋能早期科创项目新范式。
在浦东,则形成了抓关键环节的集中攻坚行动机制、抓资本供给的多元高效投资机制,以及抓投促服务的精准有效服务机制。“我们做细服务的颗粒度,形成‘一业一清单’‘一园一队伍’。”浦东新区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吕君说。
为深化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上海建立了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通过常态走访联系、专人服务对接、政策量身定制,助力企业精准掌握政策、便利获取服务、高效办理业务。截至当年12月4日,上海各区已确认区级重点企业2093家,发放服务包2093份;街镇级重点企业30666家,发放服务包30666份;收到企业诉求1874件,已处理解决1651件。
服务包还延伸到了上海以外。“投资上海·全国行”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向签约合作的企业发放招商引资专属“服务包”。上海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以招商为起点,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