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陈思诚的电影票房为什么都那么高?

陈思诚的电影票房为什么都那么高?

9月前


#01
- 
陈思诚自从当导演以来,有个特点,是他导演或监制的电影大多口碑一般,但票房一直不错。

从2014年第一部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开始,截至2023年,他参与导演、编剧或监制的电影,一共有九部,包括三部《唐人街探案》系列喜剧,三部悬疑纪实性电影《误杀》《误杀2》《消失的她》,还有一部科幻片《外太空的莫扎特》和一部爱情片《北京爱情故事》,以及一部纪实犯罪类电影《三大队》。

这些电影的豆瓣评分,没有一部过8分的,最高的是《三大队》(监制,非导演),目前7.9分,还有一部低于5分的,《外太空的莫扎特》。


关于陈思诚的电影口碑,大家也可以去豆瓣这类电影评论人比较集中的网站看看,很少看到对他电影大加赞赏的评论,多的是像下面这样“既愤怒又干不掉他”的评论: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电影的票房都很不错,其中有3部,挤入中国影史票房前15,分别是2018年的《唐探2》,33.9亿;2021年的《唐人街探案3》,票房45亿;2023年的《消失的她》,35亿;

七部电影中,最差的票房,是《外太空的莫扎特》,但也有2.24亿;

其余的,2014年的《北京爱情故事》,4亿;2015年的《唐人街探案》;8.23亿,2019年的《误杀》;13.33亿,2021年《误杀2》,11.21亿。其中《三大队》还在上映中,目前也有6亿多,我们暂不做讨论。


一个只拍了九部电影的导演、监制,有3部进入影史票房前15,5部票房过10亿,全部超2亿,总票房超120亿。这放在世界电影史上恐怕也不多见,在中国内地一众导演中,不说后无来者,至少前无古人吧?

那这就有个问题,为什么陈思诚的电影票房号召力会这么强,而口碑却不怎么样?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很有多讨论了,过去书单也讨论过,比如从他的风格、拍摄技巧,还有他的为人的角度去探讨,其实都挺有道理的。但我最认同的是知乎上的一条评论:


大致说来,就是他特别懂也愿意去迎合中国内地观众需求,且目的非常单纯,赚钱。

其实一个内地导演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国内很多导演,要么老想着迎合那些占比极少、喜欢写电影评论的文青,要么受欧美港台风的影响,脚不沾地,结果往往两不靠。

但问题是,愿意去懂去迎合,也未必抓得住,所以关于陈思诚的商业成功,还需要更深入的解释。前段时间,我刚好了解到一些中国电影观众构成的数据统计,或许帮助我们能从更深层的角度理解陈思诚电影的商业成功。


#02
- 
很多常年参加各种“高端局”的导演,常以“艺术家”自居的,很少说自己是个商人的。但陈思诚不一样,他非常大方地承认自己就是个商人。他曾公开地说:“对于商业的认知和嗅觉,我骨子里就有,我摘不掉。”

所谓“骨子里就有商业嗅觉”,这话我不知道陈思诚本人是不是真有研究,还是随口这样一说。但至少从我看到的一些电影观众构成、也就是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数据来看,他的电影确实是非常精准地击中了内地最多数观众群的。 
 

我看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一项由武汉大学教授孟君和他的学生刘安琦的研究,这项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电影与小城镇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应该说,数据还是比较权威、可信度高。

这个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女性观众,但它提供的数据,是超越性别的,非常有意思:

-01
从 2016 年至 2021年, 一线城市票房依次为 22%、20%、19%、19%、18%、17%, 三四线城市票房依次为 31%、32%、34%、35%、36%、39%。


这里的一线城市,包括我们习惯说的北上广深,还有次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比如杭州、成都、苏州、南京等,以下统称大城市;三四线城市,则多指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地级市、县级市、县城、城关镇和比较发达的集镇,以下统称小城镇。

从数据来看,和我们的印象不一样,小城镇的票房,远高于大城市,而且趋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小城镇的票房占比在逐年上涨,而大城市的票房的占比反而在萎缩。

这点,国家电影局相关统计数据也能佐证,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内地上半年新开影院合计达391家,其中位于县城(包括经济大镇,不包括地区、州、盟所在地的县域)约有150家,占总数的38.4%,占比接近四成。可以说,目前中国电影院数量增长的大头,就在这些小城镇里,所以未来的潜力非常巨大。


实际上,县域经济现在也是很多经济学家、财经记者非常关心的热门话题了,未来不止电影院,包括咖啡、奶茶店、演唱会、体育赛事的消费,都可能在县域市场中出现爆发性增长。

前几天,一个久未联系的发小跟我联系,他列举了我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十几个村里的伙伴(年龄在35岁上下),其中大概70-80%以上都在县城购置了房产,原因也不复杂,一方面过去一些年他们打工,存了一部分钱,另外一方面是现在农村真就没地种了被村集体承包给个人,农户拿少量补贴),也没有更好的谋生手段,而中小学也一年不如一年,我以前入读的小学,那会一个班少说也有60人左右,现在据说出现了一个年级只有2个学生的窘境,没办法,只能进城,结果就是县城的中小学,出现了学位紧张、拥抢的情况,过去不需要任何凭证就能入读,现在不光要租房凭证,还要购房凭证,就跟上的是北上广深这样的热门学校似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包括电影在内的消费,在县域出现爆发性增长,乃至超越一二线大城市,也就不奇怪了。过去,是考上了大学的人进城,完成从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的城市化,现在不管是谁,全民入城,而多数入的就是县级小城镇。

-02
从电影观众的性别构成来看,2018年至2020年的数据显示,男女比例基本是1:1的。

所以其中女性观众至少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而且她们比男性有更积极的购票行为——比如,男女朋友或夫妻同去看电影,主动提出买票、安排的往往是女性。

关于电影观众性别比例问题,我还看过其他的研究,普遍认为是女性观众相对多一点,一项研究认为,大概能多出20%左右,另外一项研究则认为,至少多出1.5%-2.5%。

总之,电影消费在性别方面,相对男性,女性的消费数量、频次,只多不少,消费意愿则普遍更为强烈。


以上两项数据,是针对所有电影观众而言的,大致总结起来,是今天中国内地电影观众主体,以小城镇女性为主。   

下面几项数据,就是专门针对小城镇电影观众的调查。

-03
年龄上,主要分布在15-40岁,即青年人占主流。

-04
学历上,本科/大专教育程度占48.9%,高中/职专教育程度,占29%,初中及以下程度占19.9%,硕士及以上程度,占2.2%。

很明显,以高中-大学学历为主,所以小城镇中电影观众的学历偏中上,不会太低,也不会太高。

-05
职业上,学生最多,占47%,其次党政事业单位员工占15.7%,自由职业占14%,私企员工占10%,私营、个体业主占6.3%。

学生作为中国电影观众主体,在其他研究中也有体现,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了,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情感、社交需求也比较旺盛,关键时间充裕。

其中所谓自由职业,实际主要是一些家庭全职带娃的女性。

-06
收入方面,小城镇电影观众普遍较低,月收入1000-6000元的男女加起来占65%左右,但基本也是目前中国小城镇中的“中产”水平。


-07
婚姻方面,单身的多一些,男女平均占比54%左右,恋爱+结婚的占45%左右。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吧,中国电影观众的画像,一句话概况起来,就是小城镇学历中上、工作生活相对稳定的中产青年女性。

以这个主体人群为画像的中国内地电影观众,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是中国大陆电影,尤其以喜剧片、爱情片、悬疑片、科幻片为主。


结合上面的数据,我们再回头看看陈思诚的电影,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了。

仅单从类型来看,这位专注于满足中国内地电影观众喜好,且热衷于喜剧、悬疑,偶尔玩点爱情和科幻的导演,是不是活该他赚钱呢?


#03
- 
除了上面这些定量研究外,这篇论文还做了一些质性采访,也很有价值。

比如,其中提到作为中国电影观众主体的小城镇青年女性,许多人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而他们普遍把看电影当做奖励子女的方式,一名受访者说,定期带孩子进电影院,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和视野,还有不少教师也把看电影当做奖励优秀学生的方式。

这点我相信很多人没想到,电影消费许多时候被我们单纯地视为娱乐,但对中国电影主体人群而言,除了娱乐价值外,它是负有功能性的,实际上看电影除了能满足他们教育孩子、拓展视野的目的外,还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   

比如,小城镇中,年轻子女让父母高兴的物质手段有很多,但电影可能是为数不多且效果较好的精神文化手段之一,电影票价老少一般均能接受,距离也不会太远,而无需多言却又能找到共同话题。


一名受访者说:“我带父母去别的地方他们都不去,他们就要去看电影。”还有一个年轻人说:“亲情电影,就是感觉看完之前就是和自己的父母关系比较亲近一点。”

所以你看,中国电影观众主体是非常重视电影的功能性、家庭属性的,这就决定了电影要老少皆宜,不能过于烧脑、过于超越直觉认知。简单来说,乐乐呵呵,提供简单直接的亲情抚慰,如果能拓展点自己平时见不到的东西,满足其好奇心和刻板印象,比如异域风情、奇幻、人伦法理,那就正中其下怀了。

这方面,我觉得最近一两年最成功的典范,莫过于贾玲的《你好,李焕英》了,或许,这也是它为什么能创下票房奇迹,以及被一向商业嗅觉灵敏的好莱坞看中的原因所在。(最近一年比较成功的主打民族主义情感的电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原因是他们的票房往往带有组织性,非完全市场化)


我们回头再看看陈思诚的电影,《唐探》系列主打乐呵热闹、异域风情,《消失的她》主打人伦法理、奇幻悬疑,同时兼具一些异域色彩,至于《误杀》系列、《外太空的莫扎特》,实际是以悬疑或科幻为壳的亲情电影,《北京爱情故事》,也是老少皆宜的情感剧。总之如果细细考察,会发现陈思诚的电影,基本多是踩在中国电影最大受众群体的兴奋点上的。

当然,大城市里的“精英”观众们,会挑剔陈思诚的电影狗血、逻辑不通,甚至不够尊重女性、直男癌之类,但其实真要精雕细琢拍出满足这些“精英”观众需求的电影,可能还真就不一定卖得好。

不过吊轨的,是作为中国电影主体的小城镇青年女性,往往是沉默的,因为她们不会在网上嚷嚷自己的需求,电影中离奇的核心情节、高能热泪的情感画面,会引发她们或家庭内部的共鸣和讨论,但也仅限于此,相反,占比相对少数的大城市“精英”群,反而更喜欢在网上留下长长的批评性评论、打分,让人误以为他们的需求才是主流。

——定力差的导演,很容易被这种少数群体的“高声量”唬住。但看陈思诚的各种采访,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非常“钝感”的人,但看他的阅读和思考,又会觉得他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过去中国的内容、艺术教育,包括电影、写作等,很少把内容当做一种商品。比如我们一直被教育说,“今晚的月色很美”这个表达就比“我喜欢你”这个表达更高级、更好。但如果把内容视为一种商品的话,“今晚的月色很美”真就未必是好的表达,而更大概率会是一坨不值钱、而成本过高(字数就较多,还烧脑)的输出。

现代电影工业制作比文字写作成本要高太多了,所以愈发地无法任性、个性或自我感觉良好,找寻电影受众、消费群最大公约数,获得最大化投入产出比,才是真正符合商业逻辑的。不过这样的内容教育,在我们这边才刚刚起步,并不算太成熟。

前段时间,知名编辑汪海林接受采访说,很多电影人拍了一辈子电影,仍旧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这是实话,也许很多人不爱听。

他又说,“大量古偶、霸道总裁这样的文化产品被推广到国外……对于这样的文化产品,以前我们都是以批评为主,……但反过来看,美国文化或者说好的好莱坞文化,似乎也不是靠‘先进文化’影响世界的——‘麦当劳文化’‘漫威文化’‘嘻哈文化’也是美国精英瞧不上的东西。包括日本早期的动漫、韩国的男团女团,最早都不是靠先进、丰富的文化内涵去影响世界的”。

而事实确实如此,最多数公众的喜好,而不是少数精英的偏好,才是世界共通的,才是最符合商业逻辑的。我们喜欢“科目三”,老外也喜欢“科目三”,尽管你不喜欢,尽管你觉得俗,但这就是共通的世界语言。


* 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电影明星恒定指数和经济价值研究——基于明星发展期电影票房数据的实证分析》,丁磊、邢大川,艺术广角,2021年第2期;

[2] 《人物画像与观影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中国小城镇女性电影观众的一项实证研究》,孟君 刘安琦,汉语言文学研究,2023年第4期;

[3]《汪海林:很多电影人拍了一辈子电影,仍旧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观察者网;

[4]《中国电影受众市场研究(2017)》,新传智库;
[5]《县城消费崛起:上半年新开影院近四成在县城》,极目新闻,2023年7月23日;




 -END-
撰稿:书单君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消失的她》《楚门的世界》
豆瓣电影,部分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书单

相关新闻

尝试|我们解密陈思诚的《解密》我们尝试解密陈思诚的《解密》韩国议员发逆天言论:男人自杀率高,都女人害的!?韩女:没救了,毁灭吧...同一所学校,Niche和FindingSchool的排名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 FS问答精选币圈的人为什么都愿意去新加坡?个人所得税最高94%,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税收?原因是什么?2025QS100的学校雅思要求多高?4分也能申?为什么北京的东西那么难吃?上海4000万买房的都是富豪?门槛真不如你想的那么高为什么领导都那么爱开会呢?终于有人问:都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活得不好?!董宇辉采访华仔,这一幕封神:为什么聪明的人,都爱看历史?“发达”的日本,为什么饭都吃不饱?法国超市里奇奇怪怪的蔬菜那么多,为什么就它最贵?!巴西为什么是金融犯罪的高发地?| 商论双语为什么猪的战斗力退化那么严重?开课倒计时1天丨为什么迷茫的年轻人都来学制片?为什么情绪稳定的人,大多都生病了?为什么悟性高的女孩子,很难遇到真爱?车企都想要的舱驾融合,为什么做不好?是什么在推高澳洲通胀?澳人都用的这一服务涨价最严重,通胀率飙至23年高点为什么悟性高的人总是情感不顺?太深刻!监狱里服刑人员的生活用品,为什么都设计得这么奇怪?江西为什么卷入“高彩礼”的漩涡?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