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细菌也可引发胃癌 | 一周科技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1
说起能引发胃癌的微生物,第一个进入在我们脑海的应该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但数据显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只有1%-3%的人最终罹患胃癌。其他肠道微生物是否也有引发胃癌的能力呢?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所于君教授团队发现,在胃炎和胃癌患者的病灶部位存在五种口腔微生物富集的现象。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中的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感染可快速引起正常小鼠和无菌小鼠发生急性胃炎,长期感染则会引起小鼠慢性胃炎、胃黏膜化生和发育不良。如果小鼠已经患有胃癌,咽峡炎链球菌感染则会促进癌细胞增殖,加速胃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咽峡炎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口腔、鼻咽、胃肠道和阴道,对胃腔的酸性环境有很强的抗性,可引起脓肿等侵袭性化脓感染。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1.004
2
夏夜,昏黄的街灯吸引飞虫呼扇着翅膀,时不时发出“嗒嗒嗒”的声音… …夜间昆虫在火焰和街灯周围进行不规则飞行不能简单地用向光性进行解释。由于缺乏详细的三维飞行数据,造成类似“飞蛾扑火”这种奇怪动物行为的原因仍未明确。近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Samuel T. Fabian团队在实验室和野外分别运用高分辨率的运动成像和立体摄像技术,重建了昆虫在人造光周围飞行的三维运动学。与“向光而行”的预料相反,昆虫不会直接面向光线。相反,昆虫将背部朝向光线,产生垂直于光源的飞行。在自然光(太阳)下,将背部向最亮的视觉半球倾斜有助于昆虫保持和控制合适的飞行姿态;而在人工光源附近,这种高度保守的背光飞行反应却让昆虫在光源周围发生连续转向,有利于诱捕昆虫。相关成果于1月30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4785-3
3
空气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控制空气污染,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其中就包括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但多种树控污染的效果真的很好吗?近日,挪威自然研究所Zander S. Venter团队利用分布于欧洲和美国的2615个监测站的城市绿地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卫星数据,重新分析了植被与空气质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2010年至2019年间,监测站记录到的环境NO2、PM10和PM2.5数值普遍下降(平均-3.14%/年),但O3监测值并无明显变化。总绿地面积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很小,而且地区间差异很大,尤其是在植被通风不良的街道。绿地的影响小于降水、湿度和风速等气象驱动因素对污染物沉积和扩散的影响。该研究表明,虽然城市绿化可以改善街区到城市的空气质量,但其影响有限。相关论文于1月29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306200121
4
科学家可以通过检测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对陆地生物多样性进行跟踪调查。然而,陆地环境复杂多变,研发稳定的DNA采样工具显得至关重要。近日,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分子和生命科学学院Joshua P. Newton团队提出了将蜘蛛网作为生物过滤器,捕获当地脊椎动物eDNA的假设。有趣的是,该团队成员从所有分析的蜘蛛网中检测到了脊椎动物的eDNA。从澳大利亚林地获得的蜘蛛网中共检测到来自32个不同物种的脊椎动物eDNA,其中多是当地的哺乳动物和鸟类。相比之下,不到50公里外的珀斯动物园的蜘蛛网中共检测到61种不同脊椎动物的eDNA,物种组成更加多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动物园中存在外来物种。该研究表明,蜘蛛网可作为监测陆地脊椎动物多样性的潜在工具。相关论文于1月30日发表在iScienc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4.108904
5
每年有数百万吨的塑料被倾倒入海,它们会在紫外线和机械作用下分解成纳米塑料颗粒。近日,美国圣母大学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系Tengfei Luo团队开发出一种独特的收缩表面气泡沉积(shrinking surface bubble deposition,SSBD)技术,可在全球海水中直接观察到纳米塑料颗粒。SSBD运用光学加热等离子体纳米颗粒形成表面气泡,并利用Marangoni流将悬浮的纳米塑料浓缩到表层,进而使用电子显微镜直接可视化。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样中,研究人员观察到由日常生活用品中常见的尼龙、聚苯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构成的纳米塑料。这些塑料颗粒形态多样:纳米纤维、纳米薄片和球棒纳米结构等。该技术为进一步研究纳米塑料的生态毒理提供了便捷平台。相关论文于1月26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h1675
6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绳子就是便捷的工具之一。旧石器时代离我们非常遥远,到目前为止,该时期细绳、麻线和绳索存在的最佳证据来自粘土中的压痕、远古绘画以及可能的纤维痕迹。旧石器时代人们是如何制造和使用绳索和麻线等纤维技术的证据更少。近日,德国图宾根大学早期史前与第四纪生态学系Nicholas J. Conard和Veerle Rots在德国西南部Ach Valley的Hohle Fels洞穴中发现一根有35000多年历史的由猛犸象牙制成的穿孔棍。这根象牙棍长20.4厘米,宽3.6厘米,厚1.5厘米,上面有4个大小及其相似的孔。重要的是,四个孔的孔缘都有纹路。科研人员在孔内侧和孔纹处检测到植物纤维的存在。Nicholas J. Conard和Veerle Rots认为,这根象牙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们制造绳索的一种工具。相关成果于1月31日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h5217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