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投行精英没有了未来
投行,曾几何时,这里是券商薪资的巅峰地带。
据一位券商副总及某头部券商分公司高管透露,那些资本市场中的金融精英——手握企业上市大权的投行保代、替基民理财的基金经理、以及为股民提供研究支持的券商研究员,一度成为行业的宠儿,不仅规模急速扩张,收入更是傲视群雄。
但世事无常,监管层提出的降薪要求加上资本市场疲软带来的业绩压力,这些昔日的“明星职业”无奈成为了此轮降薪裁员的重灾区。
这背后,预示着一个行业光辉时代的悄然落幕。
2019年科创板注册制试点启动后,新股IPO数量犹如火箭升空,投行保代人数也随之暴增。
数据显示,从2019年的3806名保代,到2020年翻倍至6393人,再到2022年的7798人,虽然在证券行业总人数中仅占2%,但他们承载了市场对注册制下新股IPO扩容的美好预期。
短短几年间,新上市公司数量从2019年的203家一路飙升至2021年的524家。
然而,全面注册制启航之初,投行圈一片欢腾,认为将迎来业务井喷期。
中小券商保代们更是摩拳擦掌,期待在盛宴中分一杯羹。
可好景不长,现实泼来一盆冷水!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突然宣布收紧IPO上市节奏,再融资亦受限,这让投行股权类项目瞬间缩水。
更糟糕的是,债券新规几乎封锁了除借新还旧外的其他类型债券发行,投行债券业务雪上加霜。
监管风向骤变,学界和业界也逐渐意识到,企业高速上市的时代已然远去,投行的黄金时代面临挑战。
“融资功能虽重要,但投资功能正被反复强调。”券商分公司高管表示,“投融资动态平衡成为监管主旋律,新股IPO速度将回归理性,过去一年动辄四五百家上市的情形或将成历史。
另一受访券商高管同样预测,未来企业上市速度难以再现前三年的盛况,每年新增二三百家上市公司可能将成为常态。
这意味着投行IPO业务大幅缩水,而作为创收主力的IPO团队首当其冲,裁员风暴由此掀起。
严谨的监管环境下,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成了关键词,对投行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执业质量要求提升。
紫晶存储案、泽达易盛案敲响警钟,不少中小券商投行为了规避风险主动瘦身,裁员潮汹涌而来。
投行薪酬与项目紧密挂钩,项目减少直接导致收入滑坡。无论是否有降佣压力,在当前行情下,投行降薪已是必然趋势。
曾经叱咤风云的投行与研究所,如今在变革的大潮中,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洗礼,昔日的光环逐渐褪去,他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阵痛与转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