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险后没事,打一顿可以避免下次吗?
当孩子自己乱跑,差点找不到了,惊魂未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下次不再犯,有时会把孩子狠狠打一顿。
“不长记性是因为打得不够狠”,似乎吼一顿或打一顿是避免下次再犯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吗?
一、孩子违反规则时,我们首先要搞定的是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看到或想到孩子可能面临危险时,我们的身体会不自主地心跳加快、紧张出汗、不知所措、惊慌害怕,大脑一片空白,最本能反应可能是尖叫、阻止,甚至是像被“冻”住了一样,无法动弹。
让我们平静、温和地去和孩子交流,的确是个不低的要求。
当我们叱责或者出手教训孩子的时候,会引起孩子的情绪反应,也不是一个沟通的好时机。同时孩子也会无意识地模仿发脾气、叫喊、打人的行为,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先平复情绪,再处理问题。
确认孩子远离了危险,我们先去平复一颗“吓坏了的”老母亲的心,再去和孩子沟通。当孩子出现发脾气、大喊大叫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孩子引到平时设定的“情绪舒缓区”。也许我们大人也需要在家里给自己一个安全、舒服的角落,帮助我们平复情绪。
如果我们真的让本能反应占了上风,吼了、打了孩子,在彼此都平静下来之后,请千万不要忘记和孩子道歉,解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达自己的自责和爱,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今天的情况再次出现。
二、何时开始安全教育?
面对不同年龄段,我们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对于刚刚咿呀学语的小小宝贝,我们更多的是加强看护,增加生活环境的安全性。比如给家里柜子的尖角包上防撞条,把暂时不用的插座插上安全塞,烧开的热水放在高处避免孩子碰到,药品放在上锁的柜子里等等。
对于可以理解日常对话,但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们,上述安全措施已经无法阻挡他们的探索了,这时候我们需要改变安全防护的策略。
三、有哪些方式?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更多地止步于说“不”。
“别碰这个。”
“你离这个远点,这不是小孩子的东西,玩你自己的玩具去。”
“不行不行,这个危险。”
“哎哟,这个会死人的啊。”
除了这种马上说“不”的干预方式之外,在孩子没有去做危险行为的时候,其实是安全教育的好时机,给孩子一个了解危险的机会,在平时的互动中,系统、有计划、反复地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提供丰富多样的安全知识
比如与妈妈一起读绘本,与爸爸一起看安全教育手册,在学校里参加安全知识活动,周末去科学馆了解电、温度、高空坠落、玻璃、金属、人体结构等等科学知识。
用提问的方式讲道理
比如妈妈用隔热手套去端刚出锅的盘子,这个时候你可以问孩子:
“你看妈妈戴着厚厚的手套,你猜猜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可能会说,是因为盘子烫。你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回答,然后接着问:
“如果手被盘子烫着了,或者被开水烫着了会发生什么?”
在提问的方式中,我们可向孩子传递怎么防止烫伤,什么东西可能是烫的,温度高是怎么来的,怎么判断温度高,烫伤意味着什么,真的烫伤了要怎么处理等知识。
而这个话题可以隔几天就上演一次,把安全防护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建议每个问题给孩子留1分钟思考的时间,如果孩子没有答出来,千万不要嘲笑指责他(“这个你都不知道吗?”“昨天不是说过了,这么快就忘了,我说的话你到底听没听?”),只要自然说出答案就可以。
四、怎么做更有效?
1.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共同语言
要吸纳鲜活的、时代感强的语言,以取得与孩子的共鸣。倘若孩子感到家长已经落伍、思想僵化、不合时宜,他们就会排斥甚至藐视大人的看法和教育方式。
2.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人生阅历上大人肯定胜过于孩子,但是生命是平等的,阅历上的差异并不妨碍我们真诚平等地看待孩子。
只有平等相处、交流,孩子才会有自信,才会袒露心声,才会与你开诚布公地交流;家长才有可能摸清事情的关键与症结,并以平和真诚的态度给孩子进行分析和疏导。
3.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
是人都会有错的时候,不管是领导还是家长。
如果家长发现错怪了孩子,一定要及时、真诚地承认错误。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家长的威信,还会让孩子对大人刮目相看。孩子也不会因为犯了错误而撒谎、自卑、惶惶不安。
4.避免以偏概全
不因孩子的一个错误而否认孩子的全部努力。
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分析是什么场合、什么方面孩子做得不好。批评与表扬总是同时存在的,批评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肯定孩子做得不错的事情。
5.以身作则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对孩子是严要求,对自己却是低标准。
这样会让孩子很困惑,觉得不按照严要求去做,也能过得不错。对待孩子不能“双标”,家长自己要言必信、行必果,如果言而无信,就会威信扫地。(本文2019年首发于「怡禾心理」公众号,有删改)
相关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