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有钱人的潜规则
最近,“江浙沪人家的孩子已经不卷学习了”这则新闻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心,瞬间激起千层浪。
原来,在那些富裕家庭的世界里,孩子们的人生剧本早已换了篇章。
想象一下,这些江浙沪“金童玉女”,他们从小接触的是高尔夫、马球和马术课程,英语更是日常必备技能。
当16岁的同龄人还在为中考、高考埋头苦读时,他们已按照家族规划步入国际学校的大门,直接对接国外本科教育,无需经历国内高考的洗礼。
一眨眼,人家在国外读三年大学后,轻松获得国际名校毕业证书。
更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他们还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21岁硕士毕业后,我们这儿的普通孩子可能还在本科阶段挣扎,而他们已然成为名企高管或者接手家族企业,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面对这样的差距,有人感叹这是“信息差”。
然而,高赞网友一语中的:
“兄弟,这不是信息差,是金钱差!”
确实,有钱真的可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走国际路线避开高考这条路,媒体早就多有报道。
就拿那个2020年高考班级唯一的张同学来说吧,他的同学们不仅无需参加高考,反而在高考当天给他加油鼓劲,送上祝福大礼包——因为他们都是国际班的一员,直接出国留学。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知道了这个途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去尝试呢?
答案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巨额的费用足以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几十万的开销对于富人而言不过是毛毛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砸锅卖铁也难以凑齐的天文数字。
其次,这条道路需要从娃娃抓起,长期的时间与金钱投入必不可少。
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自成一体,没有早做准备,根本无缘进入。
再者,很多国际学校对父母的户籍还有特定要求,比如需持有外籍或香港籍身份,这一规定无形中又将许多普通家庭挡在门外。
当我们还在书山题海中奋力攀登,富人们早早地编织了一张教育资源网,为子女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王诗龄在英国伦敦贵族学校享受真正的素质教育,黄多多则在国际学校自由探索兴趣爱好,参与话剧表演、电影配音等多元活动。
富豪子女们踏入世界顶级名校的大门,并非偶然。
李嘉诚、任正非、柳传志等大佬的子女无一不是斯坦福、哈佛这类顶尖学府的毕业生。
背后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凭借独特的资源运作能力和雄厚的财力,巧妙利用“信息差”,助力子女直达巅峰。
至于为何有些富豪不让自家孩子参加高考?
理由很现实,因为这场公平的竞赛中,拼的是毅力、抗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而这其中的艰辛,他们或许并不愿让孩子承受。
何况,即便成绩不尽如人意,还可以通过变通方式,以国际留学生的身份回国考试,难度骤降,轻松迈进清北复交等一流高校。
所以,别以为“富二代”们只是单纯依靠父母的“钞能力”,实际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已经为他们铺设了一条更为平坦、开阔的道路。
教育比拼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分数,其根源往往植根于家庭背景和父母的高度。
回想起学生时代,我们往往只关注学习成绩、长相甚至老师的好感度,却忽视了家庭背景的影响力。
但毕业后进入社会,评价标准变得多元化,这时拼的就是物质基础、人脉资源、视野格局和个人特质等综合因素。
生活就像一场复杂的多线作战,教育公平在这个层面显得尤为复杂。
现实虽然如此,但我们无需绝望,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建立在父母的基础之上。
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中,前人的努力会决定后人的起点,接过接力棒的我们唯有奋力奔跑,才能避免被落下。
有时候,我们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反过来想想,别人三代人的积淀凭什么轻易输给你的十年寒窗?
成熟的人,不会沉溺于抱怨和愤世嫉俗,而是默默蓄力,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发光发热。
只有不断前进,我们才能为下一代创造更高的起跑线。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