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会干掉你,但会用AI的人可以
,
文 | 阿何
你好,我是阿何~
我们这代人似乎天天都活在焦虑当中,读书的时候有升学焦虑,工作后有买房焦虑,生育后又开始考虑小孩升学的焦虑……
而最近很多人又多了种新的焦虑,我称之为AI焦虑。
不管你看公众号还是刷抖音,博主们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AI的强大和可怕,告诉你哪些行业将会被AI彻底变革,哪些岗位将会被AI彻底取代。
很自然,在他们言论中你自然是将要被干掉的那一部分人。而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买他们的AI课,最后你还没被AI干掉呢,你的钱包先被卖AI课的人干掉了。
焦虑这种情绪之所以没被进化掉,说明有它的存在意义。本质上,焦虑是一种预警机制,它希望宿主提前为即将可能到来的挑战作好准备。
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有效焦虑,取决于这个”可能到来的挑战“最后到底是不是真的来了。
回到AI这里,我认为它确实已经开始对很多人类的工作产生了实质性的挑战。
AI干掉我们,当然不是像电影《终结者》里那样,一堆机器人手持机关枪将幸存人类给突突了,甚至也不是一个强大的软件,自动就将你的所有工作给完成了。
但我确实已经看到越来越多人因为AI而失业下岗,并且可以预见到这种情况将越来越普遍。
昨天在新办公室和一个朋友喝茶聊天,便谈到他不久前把一个用了三四年的美工炒掉了。
这朋友是做自媒体的,他主要几个方面要用到美工:第一,他几个微信号添加了几万个微信好友,时不时要在朋友圈发一些海报;第二,他也经营着一个主要面向粉丝的电商店铺,每次产品上新都要设计头图和详情页。
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美工完成的,去年开始这位朋友开始了解到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等AI工具,发现使用这些工具,哪怕自己不会设计也能很快设计出美观的海报和详情页,甚至质量比原来美工做的更高。
一个美工一个月的工资是8000块,一年的基本成本就要十万块左右。朋友经营自媒体的收入本来就没有特别高,哪怕跟员工关系再好,也只能做出辞退的决定。
无独有偶,另一个做电商的朋友说以前在广州招好的美工特别难,哪怕开高工资也很多应聘者不满意。但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感觉到好招了,甚至三分之二的工资就能招到同级别的员工。
事情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发生的。
当你发现你这个岗位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又或者企业能给到的薪资越来越低的时候,或许不仅是因为经济环境不好,还因为它被AI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了。
虽然大多数环境下AI还不能完全取代人类,但它强大的“能力增补”和“效率提升”作用,足以让一个会用AI的人取代几个到几十个不会AI的人,亦或做到自己之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什么是能力增补和效率提升?
比如前面说到的自媒体作者,原本不会做美工,但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却让他具备了美工的基本能力,这就叫能力增补。
另一位朋友是运营微博的,他之前请了三个助理,每个助理一天要发几十条微博。有了Chatgpt后,他发现这些工作量只用一个助理便可以完成了,便辞退了另外两名助理,这叫效率提升。
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期,整个社会需要的工作量可以理解为一个常量。既然有一部分工作被AI给干了,便意味着留给人类的工作量减少了。
在理想化的世界里,留给人类的工作量减少了,可能结果是所有人都变轻松了,但收入不变。但在现实世界里,这意味着要么企业愿意支付给你的薪水降低了,要么企业完全不需要你了。
并不是AI干掉了一个人,而是一个使用AI的人干掉了四五个甚至十几个干同样工作的人。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AI的能力每天都在进化,这意味着它对人类的取代作用越来越强。
最开始AI只能处理文本信息,后面可以开始处理和输出图片和音频,再到后面是视频;最开始AI可能只会下象棋,后来又学会了下围棋,再到后面甚至学会了打德州扑克……
很多人甚至预测,通用型的AI将会在未来几年出现。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可以简单理解为初步具备意识,能力类型更多样的人工只能。
你会的它也会,你不会的它也会,而且同样的能力它可能比你强一万倍,一百万倍。
这有点扯远了,回到当下,不少岗位被AI拉低工资、取代工作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那我们普通人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
坦白地说,我觉得这种“取代”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工业革命初期,很多小作坊的工人也逐渐被工厂里的机器取代,其景象和现在非常相似。
并不是说机器会像工人这样干活,而是一个操纵机器的工人,其生产效率可能比100个手工工人还要强。
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都没有阻碍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只不过抗拒的人可能早早破产了,而接受的人很多成了操控机器的、新时代的工人。
现在可能也是如此吧,既然AI无法阻挡,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争取成为最早开始使用AI的人。
写文不易,如果你觉得本文写的不错,还请关注、点赞、转发三连击,阿何感谢你的支持~
-END-
作者:阿何,毕业于清华的理工男,感性理性兼备的写作者,个人公众号: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阿何有话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