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喝,是在小时候,大概是八几年,有爸爸的朋友来登门时送的礼物。当时他像拎着茅台酒一样,拎着一瓶可乐、一瓶雪碧,隆重介绍说“这是美国最流行的饮料”,这个场景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美国最流行的”这几个字,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有魔法一般的力量。今天的孩子喝可乐,都是“对瓶吹”。但当时的我哪里舍得,都是像喝白酒一样,倒进小杯子里,一杯一杯地喝。听了这个故事,你对当时的我有什么想法?老土?没见过世面?一瓶糖水就激动成这样?说实话,我也觉得挺“老土”,但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如今中国人的生活,相比20、30年前,确实有了不少变化,我举几个例子:电影市场,那些传统的“美国大片”,例如漫威系列、碟中谍系列,甚至阿凡达,似乎没那么火热了。去年热度最高的电影是国产的《封神第一部》《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前10甚至全部是国产片。20年前,小朋友最流行的过生日场所是各类洋快餐。而如今,过生日的首选场所成了中国火锅海底捞。20年前,国产品牌给自己起名字时,总想让人觉得品牌“洋气”,例如照明品牌可以叫“爱迪生”、旅行品牌可以叫“麦哲伦”。但如今,新品牌的名字可以接地气到“交个朋友”、“跳海”、“一米八”。一句话总结,中国人对一些西方事物的偏好,似乎正在“祛魅”,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中国本土的事物与文化。问问背后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中国人“站起来了”、更“自信”了。当然,也有反面观点认为,这是“排外”,是一种“民族主义”。而在我看来,最本质的原因,涉及到一个叫“国家文化势能”的概念。国家文化势能的相对高低,决定着国民是否会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仰慕之情,并自发模仿。而国家文化势能,是会变化的,它与国家间的相对实力高度相关。美国强大时,全世界都喝可乐;中国强大时,全世界都喝茶。
如今,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相对传统发达国家的国家文化势能差距,在快速缩小。什么是“国家文化势能”?
什么是“文化势能”?它和我们常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区别?豆腐脑该甜还是该咸、粽子该甜还是该咸...相信你对类似的争论,已经不陌生了。中国广大的版图,天然存在着数不清的生活习惯差异。比如,我是南京人,我至今都认为,只有我小时候巷子口的那家鸭血粉丝汤,才是最正宗的味道。其它省市的改良版,一律是“砸了南京人的招牌”。我听过的最“夸张”的例子,是公司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说的:他在东北读大学,寝室有一位南方来的室友,实在无法接受东北没有隔断的“澡堂式浴室”,于是穿着内衣洗了4年的澡。这种现象,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文化差异”。它来自从小到大的生活习惯,成年后再想扭转,将极其困难。但是,有一些情况,来自其它文化地区的生活习惯,却会像病毒一样,自发地在另一个地区传播开来,几乎没有任何阻碍。还举几个我小时候的例子,除了前面提到的可口可乐,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外国礼品,就是“海飞丝洗发水“了。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肥皂洗澡、洗头,但谁要是能用海飞丝洗头,仿佛头发立刻就变得“飘逸”了,整个头顶都在闪闪发光。全新的洗发方式,接受起来不会有任何困难。再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香港地区娱乐产业的巅峰。有一段时间,我身边的男生,几乎人人都在模仿Beyond,用“塑料粤语”唱着一句歌词能念错5个读音的《海阔天空》。你看,即使是一种几乎听不懂的全新方言,也没法阻断传播。还有,1995年,南京第一家麦当劳在夫子庙开业,我记得特别清楚,排队的人群直接排到了夫子庙景区之外。当时,我拿着从爸妈那里要来的20块钱,排了不知道多久的队,终于买到了一份巨无霸套餐。当时我还很好奇,不过是两块面包夹一片肉,为什么能有这么大吸引力。后来,就是越来越多的西式餐饮品类,比如披萨、意面,在中国流行开来。有一次,我听到一个相声里说了这么一句台词:“馅在里、面在外,那叫饺子。馅在外、面在里,那叫披萨”。那一刻我突然就觉得:对啊!确实是这样啊!这些品类好吃吗?确实好吃。但中国也有着饺子、肉夹馍这些类似的“面+肉”组合美食。汉堡、披萨,相比这些中式美食,真的好吃到天上了吗?那么,这些生活习惯,为什么展现出了和“文化差异”完全不同的传播趋势?因为,在不同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文化势能”。文化势能够大,就能突破文化壁垒而传播。文化势能相对较低的地区,会天然对文化势能较高的地区有一种“憧憬而仰慕”心态。认为这些较高地区的生活习惯代表着更先进、更文明的生活方式。今天,在很多乡村地区,你还能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老太太,因为被儿子带着去过一趟北京天安门,就认为自己“见过世面”,进而和其它那些老太太“不一样”。当这种心态体现在两个国家之间时,就成为了今天要说的“国家文化势能”。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有其反对者。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会用“崇洋媚外”来概括,但是,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为什么会有“国家文化势能”
“得到”上的熊逸老师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从心理学上看,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天然地具有“慕强”心态,渴望拥有强者领袖,并依附于强者的统领。这个观点再进一步的推论便是,平民社会总是天然有模仿上流社会的冲动,让上流社会的生活习惯不断“下沉”。比如,“祭祀祖先”原本是贵族才有的习惯,随后不断下沉,渐渐每家每户老百姓都在祭奠各自的先祖。在西方社会,“喝咖啡”原本也是上流社会才有的习俗,后来才逐渐被平民模仿。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和安全需求后,紧随其后的便是“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人们天然渴望有“归属感”和“被尊重感”,而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他人认为自己属于更高的社会阶层,是提升归属感、获得被尊重感的一大方式。这种心理,在微观上的体现是买奢侈品,花远超自己承受范围的钱,去买百达翡丽手表和爱马仕包包。所以,我为什么说这种现象不能简单扣上一顶“崇洋媚外”的帽子,因为这种心理根植于人性。我们看《西游记》,为什么每当唐僧开始那句“贫僧是从东土大唐而来...”的吟唱时,小国国王总会发出“你是大唐来的!”的惊呼?因为当时的大唐王朝,对周边国家有着极高的国家文化势能。再比如,你会发现如今西方很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都带有一只老鹰的标志,例如德国、奥地利、塞尔维亚。这是因为,鹰,是古罗马帝国的标志,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同样有着极强的国家文化势能。以至于两千年后的今天,还有诸多国家认为自己是它的继承人,将它的标志继承下来。国家文化势能是会变的
回到开头的例子,为什么如今,似乎在很多行业,进口产品都已经失去了那种“魔法一般的魅力”?答案是,就像无论是大唐王朝,还是古罗马帝国,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一样。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2020年时曾发表一篇名为“The Big Cycles in a Tiny Nutshell”的长文,其中以他的公式与逻辑,计算出了世界主要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周期内的实力变迁。计算过程我们暂且省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原文,我们只看结果。从图中,你不难看出,在达利欧的框架中,世界主要强国间的实力一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国家文化势能,也一直随着这种实力变化起起伏伏。最终,每一个时代的强国,都会顺应那个时代的潮流与技术,借助“国家文化势能”,让全世界争相追逐自己的代表文化。(数据来源:达利欧的LinkedIn;绘图:马睿)从17世纪开始,荷兰凭借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对金融制度颠覆性的创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段时间,荷兰贵族的众多生活习惯也风靡欧洲,最著名的当属如今荷兰的国花——郁金香,在当时成为全欧洲贵族争相攀比的目标。没错,你熟悉的那场“郁金香泡沫”,就发生在这一时期。18世纪中叶一直到19世纪末,英国借助工业革命的东风,超越荷兰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那段时间,是近代文学高速发展的时期。正是这段时间,狄更斯、简·奥斯汀、勃朗特、王尔德这些英国文学家引领着整个西方世界的风潮,他们的作品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必备谈资,并一直影响至今。英国流行的现代足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传播至全世界,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进入20世纪后,美国取代原本英国的地位成为世界领先者,并在二战后达到影响力的巅峰。而随着电影、电视技术的出现,迪士尼、华纳兄弟、漫威均在这一时期出现。猫王、玛丽莲梦露这样的娱乐明星,也随着战后和平的环境和技术的普及,成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世界巨星”。不难发现,在达利欧的演算中,美国的影响力在1960年前后迎来“拐点”。而中国从改革开放后迎来快速上升,超过了荷兰、英国、德国等传统强国,与世界第一美国间的差距也在减小。是的,国家间的文化势能是相对的,当相对差距减少时,国民对其的心态,就会从“仰慕”转为“重新审视”。人们会重新开始思考,汉堡相比肉夹馍、披萨相比饺子,确实是两种不一样的风味,但是前者真的比后者好吃非常多吗?人们会重新开始思考,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片,相比同样高制作水准的《封神》,真的差距非常大吗?人们会重新开始思考,那些起着一个外国名字,“伪x系”的品牌,相比更加接地气的国产品牌,真的显得更优越吗?在失去了国家文化势能的“光环”后,人们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这种现象,同样有人用一句“排外”或者“民族主义”简单概括,但我同样要说,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一种国家发展后,国民会产生的自然想法,它根植于人性,只能适应,不能扭转。那么,知道了这个概念,能有什么应用呢?至少可以有以下3点启发。前面说过,国货崛起的本质,是背后的母体。而国产品牌,本身就处于中国这个快速上升的母体之中。中国的发展,会为品牌本身源源不断地注入国家文化势能。因此,这个时代,没有必要再像以前那样,刻意追求让品牌显得“洋气”。例如,元气森林和奈雪,都是在创立初期主打“日系”的品牌,近年来都在进行国风转型。而由于它们本身就是国产品牌,转型起来并不会有过多不适,也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那如果你是一家进口品牌的中国分部,该怎么办?难道要解散公司,重新成立一个中国品牌?这当然是玩笑话,国家文化势能优势的减弱,只是说进口品牌不再“自带光环”,而是和更多国产品牌在平等的赛道上,以商业逻辑竞争。例如电动汽车,如今的消费者提到特斯拉,会下意识认为它带有“美国汽车”的光环,品质一定好吗?其实并不会,它顶多带有一些马斯克个人魅力的光环。其它方面,更多的是在与比亚迪、蔚来等国产品牌以产品本身竞争。甚至,优秀的海外品牌,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作出好的创新。比如迪士尼,尽管米老鼠等传统IP依旧火热,但近年来在中国最受欢迎的IP,却无疑是中国迪士尼原创的玲娜贝儿。有的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那中国流行的泰国菜、墨西哥菜,难道是因为这些国家成为了强国吗?并不是,“慕强”只是国家文化势能的一个主要体现方式。小国同样存在自己的国家文化势能,同样可以被其它国家的人竞相模仿。你可以将它称之为“新鲜感”或“异域风情”。对创业者而言,不要刻板的理解国家文化势能,而是灵活应用,寻找更多和中国人生活习惯契合的“异域风情”,这就是可以利用的机会。
就像国家文化势能的变化,鼓励品牌在自己的文化中掘金,这会给国产品牌挑战海外巨头,提供新的机遇。同时,随着中国文化势能的增强,也会给中国品牌出海时,提供新的助力。未来,我们会不会在东南亚某国家,看到朋友串门时,拎着两瓶元气森林,介绍“这是中国人最流行的饮料”?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这个过程里,机会一定不会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The Big Cycles in a Tiny Nutshell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chapter-1-big-picture-tiny-nutshell-ray-dalio
2、百家争鸣真的只能出现在战国吗?熊逸讲透资治通鉴2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